大地因給了樹木生存的土壤而得到生機,天空因給了鳥兒翱翔的空間而變得廣袤,自己的生活因彼此間的關愛而充滿幸福和快樂。“贈人玫瑰,手有餘香”,這是一句極為普通的諺語,意思是遇見很平常的小事,即便如同贈人玫瑰一樣微不足道,但帶來的溫馨卻會在贈花人和愛花人的心底慢慢升騰、彌漫、覆蓋。
印度尼西亞著名華人銀行家李文正喜歡閱讀中國古籍,並把一些中國傳統思想文化運用在企業經營過程中。他在和其他企業家談判經營時,把“和為貴”的思想應用到談判和經營中來。他認為,“做生意,眼光要放遠,爭千秋而不計較於一時”。如果“雙方為利爭鬥,生意就不可能長久”。所以他主張雙方談判,不一定要分出勝敗,而應皆大歡喜。正是在這種“雙勝共贏理念”的指導下,李文正與印尼民族、華人及外國金融銀行家有廣泛的公私交誼,合作良好,事業也獲得快速發展。
他最先經營的一些進口業,就是和朋友合資的。1960年,他最先轉入銀行業時,也是和幾位福建華商合資合營的。1971年,他與弟弟李文光、李文明及華商郭萬安、朱南權、李振強等共同集資,組織了泛印度尼西亞銀行。
從1973年9月至1974年11月間,李文正領導泛印銀行和印尼中央銀行、世界銀行及其他十幾家各國銀行、財務暨企業公司聯合組成印尼私營金融發展公司。同時,泛印銀行和瑞士富士銀行、日本東京富士銀行有限公司、美國舊金山克羅克國際開發公司、澳利大亞商業銀行及印尼多國開發有限公司聯合組成國際金融合作有限公司,從事國際性的資金融通和企業投資開發等業務。
後來,泛印銀行又和法國皇家信貸銀行簽訂貸款及技術合作協定,引進法國長期低利信貸,協助印尼工、農業建設及國內外貿易的拓展。他在短暫的五年內使泛印銀行成為印度尼西第一大私營銀行。
1975年,李文正應邀擔任林紹良的中亞銀行董事總經理,很快使該行躍居首位。此時,他還獨資創辦了力寶控股有限公司。該公司一方麵和美國斯蒂恒斯金融公司聯營一些金融企業;另一方麵又和林紹良家族各出50%的資本組成力寶集團,共同聯營另外一些金融企業。通過這兩個集團的聯營,不僅使李文正和林紹良的合作更加緊密,而且成了印度尼西亞規模最大和最有影響力的金融財團。李文正已成為印尼僅次於林紹良的第二號著名華人銀行家,據估計,他的資產已達40億美元之多。
在商業活動中,競爭是自然法則。通過競爭,擊敗對手,獨占市場,就能獲得最大的利潤。但是競爭並不是萬能的。有時雙方勢勻力敵,爭鬥不已,隻會魚死網破、兩敗俱傷;而雙方達成一定妥協,發揮各自的優點,共同開發經營,這樣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上,就能雙方利益共沾,皆大歡喜。李文正的“和為貴”思想和“雙勝共贏”思想是一種獨樹一幟的經營思想。可見,競爭與合作,適時而用,都可以取得較好的效果。
得與失的轉化
世人所謂的得失,大多是物質上的得失,但實際上物質得失隻是得失中的一小部分。如果我們隻盯著這一點,就很容易鑽牛角尖。如果一個人失敗時,他很可能會感到無奈,覺得自己失去了很多,失去了時間,失去了精力,也失去了信心。但實際上他也得到了很多,得到了經驗,得到了教訓,也得到了磨礪,為下一個成功奠定了基礎。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人世間的事情,有了付出才有回報,沒有無回報的付出,也沒有無付出的回報。付出越多,得到的回報越大,隻想別人給予自己,那麼“得到”的源泉終將枯竭。春秋末年,齊國的國君荒淫無道,橫征暴斂,逼取於民以無度。齊國的貴族田成子看到這種情況後,對他的僚屬說:“公室用這種榨取的手段,雖然得到了不少財富,但這種取是‘取之猶舍也’。倉儲雖實,但國家不固,終是‘嫁衣’。”於是田成子製作了大、小兩種鬥,打開自己的倉儲接待饑民,用大鬥出借穀米,用小鬥回收還來的穀米,“予民於惠”,於是齊國人民不肯再為公室種田效力而投奔於田成子門下,一時“民歸之如流水”。田成子用這種大鬥出小鬥進的方式,借出的是糧食,收進的是民心,貌似給予,實則得到。果然,齊國的國君寶座最後為田氏家族所得。史學家範曄說:“天下皆知取之為取,而不知與之為取。”正是對這種得失觀的一語道破。
得與失的互為轉化之效果,有時也並不是馬上就可以見到的。但懂得其中奧妙的人,會掌握取舍的主動權,讓它發揮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戰國時,齊國的孟嚐君是一個以養士出名的相國。由於他待士十分真誠,感動了一個具真才實學而十分落魄的士人,名叫馮諼。馮諼在受到孟嚐君的禮遇後,決心為他效力。一次孟嚐君要叫人為他到其封地薛邑討債,問誰肯去。馮諼說:“我願去,但不知用催討回來的錢,需要買什麼東西?”孟嚐君說:“就買點我們家沒有的東西吧!”馮諼領命而去。到了薛邑後,他見到老百姓的生活十分地窮困,聽說孟嚐君的討債使者來了,均憤憤有怨言。於是,他召集了邑中居民,對大家說:“孟嚐君知道大家生活困難,這次特意派我來告訴大家,以前的欠債一律作廢,利息也不用償還了。孟嚐君叫我把債券也帶來了,今天當著大夥的麵,我把它燒毀,從今以後,再不催還!”說著,馮諼果真點起一把火,把債券都燒完了。薛邑的百姓沒有料到孟嚐君是如此仁義,個個感激涕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