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一句古諺語所說:“你的船要是有了破洞,就要花點時間補好它。”人就好比是一台機器,要發揮出它的最佳效能,就得不時地為它加油、加水,否則就會損耗得非常厲害。對於個人而言,必備的綜合知識和牢固的專業知識是你人生中立穩根基的第一張牌。特別是在當今日益加劇的競爭態勢下,隻有有針對性地不斷學習,不斷補充新的知識,才能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
人不可不學
智力過去被視為是與一個人成功直接相關的因素,甚至是一個決定性因素。古今中外許多著名人士都是通過勤奮學習來達到自己成功的目的。
現在不少人認為“讀書無用”,最實際的是權力和金錢,這是很短視的。
人為何要學習呢?人有別於動物正在於他的文化,沒有文化,人與獸何別?而文化的傳播與繼承,則非要讀書不可。
中國文化的奠基人孔子說過:“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說明他後來的成就都基於15歲時立誌於學習。在談到學習對人生的重要性時,孔子說如果一個人愛仁德而不愛學習,那他肯定會被愚昧所蒙蔽;如果一個人愛好智慧而不愛好學習,那必將被放蕩所蒙蔽;如果一個人愛好信實但卻不愛學習,那他將被戕害所蒙蔽;如果一個人愛好直率而不愛讀書,那麼他將會被偏激所蒙蔽;如果一個人愛好勇敢而不愛好學習,那麼,他可能被禍亂所蒙蔽;如果一個人愛好剛強而不喜愛讀書,那他可能將被狂妄所蒙蔽。
這說明一個道理:即使你愛仁德、愛智慧、為人直率、處事勇敢、遇事剛強,但如果不愛學習,所有這些好的品質都可能向其反麵發展。這真是把話說到了家。那些若心術不正,本身品質就有問題的人,若不學習就更可怕了。
應該說,孔老夫子的話對今天的人們仍然極其有啟發性。為何今日世界物欲橫流?為何一些人為錢而不顧道德?為何一些人紙醉金迷?看一看他們的行徑,有一條是共同的——“鄙視讀書”!在這個世界並不是錢最重要。現在不要忘記了,人之所為人,人之所以成為人,最根本的不在於錢,也不在於權,而是文化。離開了文化,鄙視讀書,這個社會的根基就會動搖。
我們首先的是要做人,而做人的首要就在於讀書。正如吳兢在《貞觀政要·崇儒學》中所說,雖然上天給予了人好的品性和氣質,但必須博學才能有所成就,這就像大蛤本性含水,要等月光照射才噴出水來;木材本性包含火的因素,要靠發火的工具才能燃燒;人的本性中包含著聰明靈巧,要到學業完成時才能顯出聰明的本質。人不教化何以成人?人不學習何以做人?
個人如此,社會亦是如此。如果一個社會是由拜金主義支配的社會,其道德必會低下。在此我們不禁說幾句瘋話:我們既不要假仁義的那種虛假社會,也不要那種無仁義的充滿銅臭的社會。
明清之際的思想家李顒有幾句話講得極好,真是對當下財政、社會的直接批評。他說,使人自立並通達事理,完全在於講述學問;使社會轉變風俗習慣,完全在於講述學問;要撥亂反正,完全在於講述學問;要改天換地,完全在於講述學問。講述學問是民眾的命脈、宇宙的元氣,不可一日停止不講。
讀書不可有好名之心
孔子曾經有過這樣的一段論述:“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說的就是,一個讀書人既然有誌於追求真理,但卻對穿不好吃不好感到羞恥,這樣的人是不足以與他談論道的。
名如同權、錢、色一樣,是一件極誘惑人的事。《儒林外史》中的範進,考了一輩子,50多歲才中舉,好事來得太遲了,一旦到來,他失去了控製,被屠戶的嶽父打了兩耳光才清醒過來。讀書做官,功與名相連,人們求官的同時求名。在古代也有不求官的,但名聲很大,這也讓不少讀書人羨慕。現代社會所謂的“包裝”,不過是一種追逐名利、擴大名聲經濟效益的辦法。名人當然很好,有人追求,有人崇拜。讀書而成名的亦是如此,雜誌、報紙稿約不斷,好事總是有的。
其實許多讀書界中的名人,苦得很。他們有的被出版社、雜誌社的記者們圍得暈頭轉向,他們手中的筆也成了一種高雅的賺錢工具,尤其在商品社會的今天,有的名字是同經濟利益連在一起的。文賣得多,文就賤,學問是個苦差使,哪有那麼多靈氣,創新。到頭來也不過是東抄西抄而已。久了,這種名同拉平板車的倒爺沒什麼兩樣,不過是個文倒罷了。
書界的名人也有不少是吹出來的,如同那些假貨,靠的是廣告把名聲弄大了。這樣的名人,名字如雷灌耳,其實滿肚是草。
中國古代曆來反對讀書求虛名。“患得患失,最是求名大病”,清代大儒黃宗曦說:“浮名人誤人,尤實豈宜享。”什麼事都是相輔相成的,好事太多,必有壞事相遇,所以“享名太盛,必多缺憾”。
這一點清人曾國藩極為清醒,他在致弟的書中認為,讀書為求名是最要不得的,越是想成名,為成名去學、去記,反而什麼也得不到。他說讀書不求強記,這也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法。一般強求硬記的人,差不多都有追求名望的念頭汲汲在心,所以更加記不住。如果完全沒有虛名之累,記也好,不記也好,心地寬舒,無所掛牽,反而能靜下心來,或許倒能夠記住一些東西,也未可知。曾氏的這個說法有幾分道理,心平氣和去讀書,書中自有人生道理;為虛名去讀書,到頭來是一場空,求名不成反誤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