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曾因不拘小節受到當時某些人的批評指責,甚至是無中生有的誹謗。為此,幾年前他就被貶官嶺南,然後又被任為江寧丞,終是屈居在下級官吏的行列中。對此,王昌齡淡然處之。此刻,他感到惆悵的,是辛漸走後自己又少了一個知己。辛漸知道,王昌齡在洛陽有不少親友,他們一定也聽到了外界不利於王昌齡的非議。他便關心地問:“昌齡兄,我去洛陽,你有什麼話要我帶給那邊的親友嗎?”
王昌齡昂起頭,目光炯炯地說:“有!因為要給你餞行,我做了一首詩。”於是,他對著浩浩江水,朗聲吟了題為《芙蓉樓送辛漸》的詩: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辛漸被感人的佳句打動了,連連讚道:“好詩!好詩!‘一片冰心在玉壺’,這表明你始終堅持自己清白自守的節操,多麼高尚,令我欽佩!這句詩,足可告慰你在洛陽的親友了。我也很高興,因為你的大作對我無疑是一件難得的珍寶哩!”兩位朋友再次珍重道別,辛漸登上了江邊的船,揚帆而去。岸邊的王昌齡,遙望遠處矗立的楚山,覺得自己也像楚山那樣孤零零的。
“一片冰心在玉壺”,追求自身的高潔,用淡泊的心懷看待世事,這是高超的做人和處世的哲學。自己內心純潔,就不怕別人的惡意詆毀和誹謗;抱著淡泊的胸懷,視名利如浮雲一般,入不得耳目,擾不了心誌。隻有這樣,人生才踏實、充實。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生看不破“名利”二字,就會受其終身的羈絆。名利就像是一副枷鎖,束縛了人的本真,抑製了對於理想的追求。現代人生活在節奏越來越快的年代,成就感的誘惑始終存在。有太多的誘惑,太多的欲望,也有太多的痛苦,因此我們的身心疲憊不堪。一個人要以清醒的心誌和從容的步履走過歲月,在他的精神中就不能缺少氣魄,一種視功名利祿如浮雲的氣魄。
不拘於物,是古往今來許多人一生的所求。視功名利祿如浮雲,不必為過去的得失而後悔,不必為現在的失意而煩惱,也不必為未來的不幸而憂愁。拋開名利的束縛和羈絆,做一個本色的自我,不為外物所拘,不以進退或喜或悲,待人接物豁然達觀,不為俗世所滋擾。
煩惱和羈絆都是由於自己的不能舍棄或是看得太重而引起的。人生於世,無論君子聖賢雅士也好,還是小人俗人凡人也好,誰也不可能無所謂地舍棄。俗人愛財,難道君子就不需要了嗎?聖賢如果沒了一日三餐,他也要去賺錢的。但不要執著,要懂得放下。拿得起放得下,這才是俗世的淡泊。
德國哲學家康德就非常厭惡“沽名釣譽”,他曾經幽默地說:“偉人隻有在遠處才發光,即使是王子或國王,也會在自己的仆人麵前大失顏麵。”也許,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份淡泊的心境,世界才又多了幾絲溫暖,幾分快樂;也許正是少了幾分對名利的追逐,世界才又多了幾分自在,幾般快慰。
淡泊胸懷,獨善自身,人生便不受困擾,心神才會一片安泰!
集中精力,才能幹出大事業
人的一生中渴望得到的東西、想要做到的事情太多太多,並且每個人都被七情六欲所牽製著,如何走向成功,關鍵還在於你的目標是否專一。事實上,成功的人身上最重要的特質莫過於專注而又有目標,因為很多事情的成敗往往發生在一閃念間,而機會也往往就會在那一閃念間流失。所以,隻有那些真正明白“集中精力”之真諦的人才會成功。
有位哲人曾說:“人一生隻能做好一件事。”確實如此,我們隻有一雙手,每隻手隻有五個手指頭,有時候我們兩隻手不能都伸出去,一隻手的五個手指頭不能什麼都抓住。所以,我們應該去抓該抓的,抓值得抓的東西,這就是要切實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什麼都想要得到,結果會是什麼都得不到。總之,要想獲得某種超常的發揮,就必須放棄一些東西。世界上既沒有常勝將軍,也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隻有學會“有所為,有所不為”,知難易,懂進退,才會擁有成功,才會使人生更美好。
從前,有一位年輕人,他工作非常刻苦,但卻收效甚微,為此,他非常苦惱。
一天,他去拜訪昆蟲學家法布爾,悶悶不樂地說道:“我一直都不知疲倦地把自己全部的精力花在事業上,但收獲卻總是很少。”
法布爾讚許地說道:“看來你是一個獻身科學的青年。”
年輕人說:“是啊,我既熱愛文學,又熱愛科學。同時,我對音樂和美術也有很大的興趣,為此,我把時間全部都用上了。”
法布爾聽後,微笑著從口袋裏拿出了一塊凸透鏡,讓年輕人注意觀察,年輕人發現:當凸透鏡光集中在一張紙上一個點的時候,這張紙很快就被點燃了。接著,法布爾對迷惘的年輕人說:“試著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一個點上,就像這塊凸透鏡一樣。”
年輕人恍然大悟,從中受到了很大的啟發。
每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隻有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到一點上,才能幹出一番大事業。
縱觀曆史,不難發現,那些成大事者都貴在目標與行為的選擇。如果事無巨細,事必躬親,必定會使自己陷入忙碌之中,成為碌碌無為的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有所為才能有所不為,班超投筆從戎,魯迅棄醫從文……這些都是“改換門庭”而後大放異彩的楷模。由此可知,如果能夠審時度勢、揚長避短,既是一種理性的行為,也不失為一種豁達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