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年,農曆三月三是龍興集的廟會日子,自我記事以來,三天廟會,那是人山人海,各色民間藝人,藝術團體,戲班,馬戲,魔術,高蹺,旱船,花鼓燈,槌琴,唱大鼓說書的藝人,都會提前幾天趕到龍興集鎮。準備著廟會三天中的演出道具,搭戲台,建圍場,馬戲團和雜技團則搭起,象大大的蒙古包式的臨時演出棚。這一年,也正好趕上劉蘭芳全國巡演,劉蘭芳被邀請來參加廟會演出,公社和縣裏都特別重視,把劉蘭芳演出的台子搭在最高最好的演出場地最集中的中間。劉蘭芳來演出的消息很快傳遍聖水河和靈河兩岸的人們,嶽飛傳聽迷們,四處奔走相告。
三月三這一天,我們學校也放了一天假,我在初二下午,放學後就回了家。第二天早早地起床,大人們忙著早飯,姐姐和她的夥伴們都早早地在家梳妝打扮,頭上帶上在走村串巷的貨郎擔上買的發卡,穿上自己認為最好看的衣服,嘴上用紅紙抿了下,姐姐們的嘴唇顯得紅紅的,我和弟弟也穿上幹淨的衣服,和村裏的夥伴們早早地聚在一起說著。廟會是很多少男少女們,為了見到長期不見的同學,或自己心儀人的最佳,也是碰到機會最多的場所。自古以來,三月三廟會演繹出當地十裏八村年輕人的很多愛情故事,有的成功結婚生子,有的又勞燕分飛。
早飯,我吃的很少,吃過早飯,父親給我和姐姐每人五毛錢,大姐多點2塊,大姐要照顧弟弟。
我和同村的小夥伴們是最早出發的,姐姐和村裏的姐妹們是第二批,大人一般是在收拾完家務後,最後一批去趕廟會的。每個村應該都是這樣,我和夥伴們八點不到,就走到離龍興集還有二裏左右的地方,站在這,你往龍興集的四麵八方看,很多條人流湧動著,一個個花花綠綠的人流,在田間小路和大路上緩緩的流動著,最前麵一般都是小孩們的隊伍,有少數性子急的,會從麥地裏抄近道向大路走來。
八點多點,我們到了龍興集南北街的北頭,街上,商戶各個門庭若市,賣吃的最熱鬧,我和夥伴們每人花了貳角錢,賣了二個粉絲煎包,每個煎包5分錢,一碗酸辣湯,有的選擇一碗油茶,油茶和酸辣湯一毛錢一碗。油茶是龍興集孔家的獨特手藝,盛油茶的是一個用鐵皮做成的,一米高左右的圓形呈扁裝的,帶著60厘米左右長的茶嘴,茶壺桶外麵用棉布包著保溫,倒油茶時,桶身稍歪,用碗接著,倒滿為止,油茶象辣湯,但沒辣湯放的配料多,清淡,油油的,裏麵放有花生粒,紅芋粉等配料,很香,喝到胃裏很舒服。酸辣湯裏配料有海帶,少量粉絲、豆皮切成的絲,蔥花,薑末,盛到碗裏根據個人口味可以加辣椒油和醋。湯家煎包象餃子的形狀,湯家煎包是最好吃的,配方獨特,直到現在,走南到北也吃不到那時的味道,現在,每年回到龍興集,再也找不到湯家煎包和孔家油茶,據說失傳了,兩家後代都是女兒,受傳男不傳女的家規限製,女兒出嫁後,四位老人去世後,再也沒有人知道那個配方。想來全國有多少這樣的技藝就這樣無聲無息的消失了,什麼時候才能有人悟出相同的配方,可能會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記得在2004年,我到南昌出差,辦完事後,我獨自一人到朱元璋的後代,八大山人朱耷的紀念館,原朱耷居住的南昌青雲譜道院,有一個主庭院的院門上方寫到:
“我迎四方,誰傳千載”,
很是震撼人心!有多少人能有他這樣的胸懷。
如果民間的很多技藝和獨特的配方,都能夠書寫流傳下來,那我中華將是何等的富有。
就像在南昌滕王閣裏,一個賣玉器的店,店門兩邊寫著:
金也玉也與天地同壽
詩也文也與日月齊光
吃完煎包,喝完油茶,我們就沿著主街向南慢慢隨著人流逛去,一會進到商店裏看看,一會走到書店裏看看,有時也會到懸掛花花綠綠的布店裏轉一圈,在打鐵匠門口,我們駐足觀看菜刀,鐮刀是怎麼做成的,看著光著上身在爐火邊,掄動鐵錘在鐵占上錘打著的火紅色的鐵塊,一點點改變了形狀。直至變成菜刀的大致形狀我們才離開。在賣牛肉、豬肉、羊肉的攤子上,一排排懸掛著的半扇牛、豬和整隻剝皮的羊,很沒有想象。在路過魚行,有大青魚,鯉魚,花鰱,黑魚,草魚,偶爾還有幾隻老鱉在魚盆裏爬著。青菜行,附近菜農在街兩邊一份挨一份地把青菜、蘿卜,香菜、芹菜、韭菜等各種應季蔬菜挑到集上,擺在地上的編織袋上麵叫賣,糧食行今天也很熱鬧,賣糧的人們相互抓著其他家的糧食,捧在手上看看成色,雞鴨行聲音最嘈雜,雞鴨的叫聲混合著賣家的呼喊聲,聽著讓人很興奮。
小孩子在人群裏鑽來鑽去,不時地呼朋喚友,走到小畫書的攤邊,我們都停住了腳,分別在畫書攤上找著自己喜歡的畫書,女孩子們則在賣雜貨的頭飾攤,圍巾攤和賣女孩衣服的商店間轉來轉去。走到電影院前,看到電影院門口的貼著海報,今天放的是李連傑主演的少林寺,我們學校去年團體買票來看的,電影少林寺放映時,當時是一票難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