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愛因斯坦之後最偉大的科學家史蒂芬·霍金,他失語、癱瘓多年,在輪椅上破譯宇宙。

史蒂芬·霍金,1942年1月8日生於英格蘭牛津,是20世紀最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他畢業於牛津大學,在劍橋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他20歲時,正值在劍橋大學研究院讀一年級之際,突然患了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一般認為患有此病將於病發後3年左右死亡,但是霍金頑強搏鬥,奇跡般地活了下來,並在學術上取得被譽為繼愛因斯坦之後第一人的成就。

霍金主要從事廣義相對論和宇宙學的研究。他在和埃利斯合著的《大尺度空理結構》一書中,批評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對外力的處理。他認為,愛因斯坦理論不可避免導致某種無法描述的奇異點的存在。霍金和埃利斯指出存在兩種奇異點:一是恒星塌縮形成黑洞,二是宇宙的開端。霍金因此成為量子引力理論研究的開拓者,霍金對黑洞的研究最為著名,他指出了一般認為無法探求的黑洞的許多特征以及它們與經典物理學的關係。1974年,霍金從數學上證明了黑洞不“黑”,而是以穩定的速率向外發射粒子。他的研究開拓了天體物理學的新的研究領域。霍金在理論上一直致力於將量子論與相對論結合起來,這種努力曾經為愛因斯坦所嚐試但未能取得成功。霍金的探索已經取得一些驚人的成果,但是還沒有被完全承認。

霍金已經失語,雙手及身體陷於癱瘓狀態。他是英國皇家學會史上最年輕的會員,他還擔任了劍橋大學的最高職務——盧卡斯講座數學教授。牛頓和預言“反粒子的存在”的狄拉克,都曾擔任過這一最高榮譽職務。

在霍金心中,宇宙的過去、現在和將來發生和將要發生什麼的問題,是與人類未來命運聯係在一起的。他以古代先知的那種使命感和犧牲精神,孤獨地在宇宙中不停追我們想象在宇宙中的其他地方,一定存在這樣的星球,它如同我們的故鄉星球一樣美麗,適於生存。我們幻想著有朝一日可以移居到那裏,傳播延續我們世世代代創造的文明。史蒂芬·霍金苦苦探求宇宙之謎。他的《時間簡史》是科普讀物,在1988~1989年間,高居美國非小說類暢銷書排行榜達65周,全球發行1000萬冊。

繼愛因斯坦之後最偉大的科學家史蒂芬·霍金,他失語、癱瘓多年,在輪椅上破譯宇宙。他是英國皇家學會史上最年輕的會員,他還擔任了劍橋大學的最高職務——盧卡斯講座數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