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貝特·愛因斯坦(1 / 1)

阿爾貝特·愛因斯坦所創立的“相對論”為人類20世紀建立新的宇宙觀奠定了理論基礎。

1905年,愛因斯坦在《物理學年鑒》上共發表了四篇論文,後來都成為指導20世紀物理學研究方向的重要著作。

第一論文是《由分子運動論論平衡態液體中懸浮微粒的運動》,這是探討物理學上的“布朗運動”的。第二論文是《關於光的產生和轉化的一個啟發性觀點》,這是討論光電效應問題的,也是把量子論導入物理學的早期成果。愛因斯坦因此獲得192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第三論文是《論運動物體的電動力學》,愛因斯坦就是在這篇論文裏提出了後來廣為人知的狹義相對論。愛因斯坦使用“狹義”的概念,是指這種理論僅限於在一定範圍內成立。由於狹義相對論的出現,物理學中的許多概念發生了根本性改變,引導出了理論和實踐上的一係列非凡的結果。第四論文是《物體的慣性同其所含能量有關嗎》。他在此提出了著名的質能方程。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理論給物理學帶來了自牛頓古典力學以來最重大的革命,他使20世紀的人類在一個嶄新的基礎上開始建立新的宇宙觀。20世紀的許多重大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都與此分不開。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理論引起了古典物理學的革命愛因斯坦的偉大發現極大地拓展了人類的視野,使我們看到了過去不曾看到的宇宙中的宏偉景觀。

根據愛因斯坦的學說,物質存在一個引力場,它對時空會產生幹擾,使空間彎曲,使時間加快或減慢,光線也會因此彎曲。在對宇宙的解釋上,相對論導致兩種完全不同的可能性:其一,宇宙是有限的,如同一顆星球;如果沿一個方向前進,最終會回到出發點;其二,宇宙是無限的,是向各個方向開放的,無論走多遠,永無盡頭。至於哪種可能性是正確的,愛因斯坦告訴人們,這要看宇宙內的物質有多少。如果宇宙內的物質足夠,它的引力就會使空間彎曲閉合,使宇宙成為有限的。20世紀以來,許多天文學家都運用愛因斯坦的理論力求證實兩種可能性中的任何一種。而60年代以後的天文觀測事實似乎說明,宇宙中的物質並不存在足以形成使宇宙空間閉合的引力。

愛因斯坦自20世紀30年代以後始終致力於統一場理論的研究,但是都沒有獲得建設性、突破性的進展。或許這是因為人類的知識積累還不足以產生取代相對論的更為先進的理論。

這位科學家辭世後,研究者披露了他的晚年精神苦悶、行為怪癖、與家人不睦。

有人認為這是由於愛因斯坦窮其後半生所有精力,創建同一場理論屢受挫折造成的心理壓力所致。智慧過人的愛因斯坦告訴人們,時間和空間是彎曲的。

阿爾貝特·愛因斯坦所創立的“相對論”為人類20世紀建立新的宇宙觀奠定了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