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宇宙的工具——宇宙飛船(1 / 1)

飛到太空去,漫遊大宇宙,這是人類的一個夙願。傳說中國古代,有一位名叫嫦娥的女子,因偷吃了不死藥,變得身手不凡而奔向月亮,永居天堂。

古希臘的一個神話說:萊湟的克裏特國王囚禁了迷宮的建築師代達洛斯和他的兒子愛琴。父子二人借臘製的雙翼飛出了克裏特島。勇敢的愛琴因飛得離太陽太近,臘翼被熔化而墜入大海。後人為了紀念他,把他葬身的大海取名愛琴海。

美麗的神話故事,樸素地反映了古人對於探索宇宙奧秘、揭示未知世界的神往。

1865年,凡爾納寫了一本著名的關於宇宙旅行的科幻小說,講的是初次到月球上旅行的事情。雖然俄國科學家齊奧爾科夫斯基早在1903年對這個問題已進行了一些重要的物理學和數學研究,但是科學家們直到本世紀20年代才開始認真地考慮宇宙飛行的可能性。齊奧爾科夫斯基指出,隻有火箭推進才適用於離開地球大氣層的飛行器。

火箭是一種較為理想的推進工具。它的發動機與航空發動機不同,它自帶燃料和氧化劑,不僅能在真空中獨立工作(即不依賴空氣),而且還有巨大的推進能力。

在火箭推進方麵最重要的理論工作和實踐工作,是德國完成的。德國物理學家奧伯特於1923年出版了一本有影響的書《宇航之路》。若幹年後,汽車實業家馮·奧佩爾在柏林附近試製成功了一輛火箭推進的汽車。另外一個叫瓦利亞的火箭先驅者,於1929年製造出了一種用乙醇和液態氧作燃料的汽車,在凍冰的巴利亞湖上試車時,時速達235英裏。

與此同時,美國的物理學教授戈達德正在作大量的、係統的火箭研究工作。他根據早期的一些實驗寫了一本小冊子,名為《到達極大高度的方法》,於1919年出版。數年之後,他作了一係列的火箭發射試驗,利用液態推進劑,火箭達到了7500英尺的高度,速度每小時達到700英裏以上。

蘇聯人在空間探索方麵取得了兩項第一。1957年10月,一枚蘇聯火箭攜帶著一顆較小的人造地球衛星飛升560英裏後,開始以每小時17000英裏的速度繞地球飛行,這就意味著有足夠大的離心力以抵消地球的引力。後來蘇聯和美國的無人駕駛宇宙飛船曾多次進入外層空間,到達月球和太陽係中的其他星球。

蘇聯人取得的另一項第一是在1961年4月,他們用火箭發射了一個四噸半重的宇宙飛船。這艘飛船載著加加林進入軌道,以每小時18000英裏的速度,繞地球進行了89分鍾的載人宇宙飛行。在第一次載人宇宙飛行之後,季托夫進行了第二次載人宇宙飛行,繞地球飛行了17圈。後來美國的格倫進行了第三次載人宇宙飛行。

1969年7月20日,美國首次進行了登月飛行,這是人類征服宇宙的偉大壯舉。這枚三級、44噸重的阿波羅11號火箭燃燒液體燃料,用陀螺儀導航,電子計算機控製。有56個獨立的工作係統,載著阿姆斯特朗、奧爾德林和科林斯三個宇航員,飛行了三天之後進入繞月球飛行的軌道。科林斯繼續繞月飛行,其他兩名飛行員則乘登月艙下到了月球表麵。這種登月方法,是美國航天局的高級技術員霍博爾特想出來的。當這隻登月艙再次從月球上升起並與指揮艙對接時,情況頗有點緊張。但是從起飛到195小時後在太平洋濺落,一切都很順利。從技術上說,到月球旅行的成功是人類最輝煌的成就,雖然它並沒有揭示多少科學家們所不知道的關於月球的情況。

在阿波羅登月計劃後期,許多人認為繼續登月是一種浪費,美國決定把所餘“土星-v”的第三級改製成空間站,取名“天空實驗室”,用火箭把它送入地球軌道,再用阿波羅飛船作交通工具。

1973年5月14日,“天空實驗室-1”發射成功,它總長36米,最大直徑6.?米,總重82噸,先後接待過三批宇航員,進行了270多項科研試驗。

空間站既是多學科綜合實驗室,又是載人的多用途人造衛星,在擁有有效的空間運輸係統以後,軌道空間站將是今後空間科學技術的重要發展方向。

飛到太空去,漫遊大宇宙,這是人類的一個夙願。美麗的神話故事,樸素地反映了古人對於探索宇宙奧秘、揭示未知世界的神往。而如今我們終於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