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母艦是一種威力強大的艦種,是海軍控製大麵積海域的主要機動兵力。它從開始出現到逐步完善,已經走過了90多年的發展曆程。

1910年11月,美國東海岸的一處海灣上,停泊著一艘輕巡洋艦“伯明翰”號。這一天,這艘艦上的艦員們特別忙碌,他們在進行著各種準備工作,以便進行一次大膽的試驗——世界上第一架飛機在軍艦上起飛。在這艘巡洋艦的甲板上,鋪設了一條26米長的木製飛行跑道。跑道的起端,停放著一架準備起飛的民用單人雙翼飛機。

起飛命令一下達,飛機立即啟動並開始滑動,速度不斷加快,當飛機滑完26米長的跑道後,便離開了艦身。由於飛機滑跑距離太短,速度不夠,升力不足,飛機越來越低,眼看就要掉進水裏了。就在這危急關頭,沉著的駕駛員巧妙地操縱飛機尾水平舵,將飛機拉了起來,又飛行了3千米,在海灣附近的一個廣場上著陸了。

這次試飛成功後兩個月,美國海軍又進行了一次飛機在軍艦上降落的試驗。在一艘巡洋艦的後主甲板上,鋪設了一條長36米的木製跑道。在跑道上,每隔1米,橫方向裝一根繩索,繩的兩端拴著沙袋。還是那個進行起飛試驗的駕駛員,從附近的機場駕駛著飛機起飛,朝巡洋艦飛來。當飛機接近軍艦時,朝跑道俯衝下來。飛機降在艦上時,機身下麵的一個鉤子,鉤住了一道道繩索,拖著沙袋向前滑跑。因飛機被繩索和沙袋拖住,阻力很大,滑不多遠,很快就停下來了。

試驗證明,飛機能在軍艦上起落,因而能在海上作戰。這就使各國對建造可供飛機起落的艦船,產生了更大的興趣。

1921年至1922年,美、英、日、德、意等國在華盛頓共同製定了一個關於限製戰列艦總噸位的協定,這一協定促進了航空母艦的發展。到1930年前後,美、英、日、法等國先後改裝成一批航空母艦。這批航空母艦與最先製造的“鳳翔”號相比,噸位和裝載飛機量都增加了好幾倍,航速也增加了很多。一般排水量為10000~40000噸,續航力為3000~12000千米,飛行甲板長為130~270米,艦寬為21~35米,一般能載20~29架飛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航空母艦的作用受到各國的高度重視,掀起了設計、建造新型航空母艦的熱潮,使航空母艦的數量急劇增加。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各國已建或正在建造的航空母艦有200艘左右。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建或改裝的航空母艦采用了很多新技術、新裝備,戰鬥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首先在航空母艦上,裝載了噴氣式作戰飛機。美國在1952年開始建造的“福萊斯特”級航空母艦,裝備了噴氣式作戰飛機。以後美國新造和改裝的攻擊型航空母艦“小鷹”級、“企業”號等都是裝備噴氣式飛機的。英國的“皇家方舟”號、法國的“克裏蒙梭”號等航空母艦也相繼裝備了噴氣式飛機。因為噴氣式飛機具有速度快、升限高、機動性好、載彈多等優點,使航空母艦的空中攻擊能力大大增強。

其次是航空母艦還裝上核武器,具有核打擊能力,攻擊威力有了很大提高。雖然一枚核彈有幾噸重,隻比普通重型*重幾倍,但它的爆炸威力,要比普通*或炮彈大幾百倍、幾萬倍甚至幾千萬倍。1949年美國最先在航空母艦裝上核武器,從此以後,新造和改裝的攻擊型航空母艦,也都具有核攻擊能力。

第三是航空母艦普遍提高了反潛能力。航空母艦的體積大,是潛艇從水下攻擊的重要目標。為防止潛艇攻擊,一般的航空母艦上都裝備有反潛飛機,還有一些航空母艦是專為反潛而製造的,或以反潛為主,兼顧其他。

第四是航空母艦的航海性能也得到提高,更能適應遠洋作戰的需要。新型航空母艦普遍增加了燃油儲量,使續航能力增加到8千至1萬2千海裏以上。美國於1961年建成了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航空母艦“企業”號,它加一次核燃料可以用13年,能連續航行40萬海裏,相當於繞地球18圈。

第五是航空母艦上電子設備增多,自動化程度有很大提高。衛星通訊和衛星導航係統,全天候電子助降裝置,各種大功率、高精度的雷達、聲納及電子對抗裝置,各種自動化設備等,都陸續裝上航空母艦。可以說,航空母艦是海軍艦艇中電子設備種類最齊全、數量最多、性能最好的軍艦。

航空母艦是一種威力強大的艦種,是海軍控製大麵積海域的主要機動兵力。它從開始出現到逐步完善,已經走過了90多年的發展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