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若你在從事重大工作之前,經曆到恐懼及焦慮的失敗心理時,不能把它當作是你必定會失敗的“象征”。這要看你對它的反應,以及對它采用何種態度而定。假若你服從它並且任它擺布,那你很可能有不好的表現。不過這也不一定。
首先,對失敗感覺的了解,以及對恐懼、焦慮、缺乏自信等的了解是很重要的。它們不是“命運”的安排。它們是由你心中萌生出來的,隻不過代表你心中的態度而已,並不是代表你遭遇的外界事實。它們表示你低估了自己的能力,高估並誇大你麵臨的困難,你所喚起的不是過去成功的記憶,而是失敗的記憶,以上是這種感覺的全部意義。它們既不代表任何事實,更與未來真正發生的事無關,而隻是你對未來事情的精神態度。
知道了這個情況,你就可以毫無顧慮地接受或拒絕這種消極的失敗心情,服從它、受它指揮,或是不管它而勇往直前,完全由你的態度決定,甚至你還可以利用它來幫助你。
假若我們以積極進取的態度來對付消極心情,它們就會變成一種挑戰,自動引起我們內心自發的力量和能力。困難、威脅、惡毒等想法,使我們內心產生了更多的力量。
我們的心情是不能用意誌來控製的,它也不可能隨我們的意誌像水龍頭一樣開閉自如。若不能以命令控製它時,我們可以用計謀來支配它。若不能用直接動作控製它時,可以間接地加以控製。“壞”心情不能用有意的行為或意誌力驅走,但是卻可以用另一種心情來替代。用正麵攻擊無法將消極的心情趕走時,可以積極心情取而代之,以達到驅逐它的目的。記住,心情是隨著想象而變的,它與我們神經係統接受的所謂“真實”或“環境的真相”互相吻合的,而且相等。當我們發現自己心情不好時,就不該再集中精神去想它,甚至竭力去驅走它;相反的,我們應該集中精神去構想一個積極的想象——使我們腦海中充滿安全。積極進取的想象及記憶。
一旦我們這樣做時,消極的心情就會自討沒趣而煙消雲散。我們就會生出與新想象的事物相稱的心情了。觸發積極心情的“信號鍾”
梅茲·錢培爾博士是近代心理學家,在他的《如何控製擔心》一書中有同樣的建議:“因為我們時時練習擔心,甚至成為習慣,於是我們都成為好擔心的人。我們有沉溺於過去消極想象中和預期將來的消極事物的習慣。”憂慮產生了緊張。憂慮者於是以“想法”來中止憂慮,結果變成了惡性循環。“想法”隻有助長緊張,而緊張又能產生“使人擔心的氣氛”。因此他說:“治療憂慮的唯一方法,便是遇到擔心的想象便習慣性地以愉快的想象取代之。每次你為了一件事情擔心時,便應該把它看作是?信號,而馬上用過去或將來可能發生的愉快想象來填滿腦海,代替消極的憂慮。相當時間後,它便會不攻自破,因為它已成為反擔心練習的刺激劑了。”錢培爾博士說:“憂慮者應試做的工作,並不是要製服憂慮的原因,而是要培養改變精神方麵的習慣。”隻要腦子定在消極失敗的心理上,懷有“希望別出事”這一類態度時,他總會擔心不已。
心理學家戴尼爾·西伯格說:“我父親給我最好的忠告,就是每當發覺有消極心情時,就要立刻實行?適當的積極想象法。這樣一來,消極心情就不攻自破了,因為它變成一種觸發積極心情的‘信號鍾’了。”
人腦和神經係統會自動地、適當地對環境中的困難做出反應。比如,一個人在小路上碰上一頭灰熊,他並不需要停下來思考,也不需要決定是否要有害怕的感覺,因為害怕的反應是自動而適時的。這種反應發動了身體的機器,使肌肉“增加馬力”,於是他就狂奔起來,跑得比以前還要快。他的心跳加速,腎上腺素——一種肌肉的強力刺激素——加入血液的流動,而和奔跑無關的其他身體機能則暫時休息,胃部停止工作,可以利用的血液全部送到肌肉,呼吸加快,供應肌肉的氧氣也迅速增加。
這些,也許並不足以使人感到奇怪,但是我們所無法了解的是,我們所處的環境狀態並使我們對環境自動做出反應的大腦與神經係統的情況。一般人認為,人們遇到熊的反應是“情緒”反應而不是“認知”反應。可是,它確實是大腦將外界得來的信息加以判斷後所引起的情緒反應。因此,基本上來說,引起反應的真正媒介物是一種認知、一種信念,而不是情緒。情緒隻是跟著而來的一種結果。也就是說,小路上的人是根據他自己的思想、信心與認識而對環境產生反應。環境給我們的信息,引起各種感官的神經衝動,這些神經的衝動在大腦裏經過分析、解釋、衡量之後,變為意見或心理意象的形式,再經過最後的分析,我們便對這些心理的意象進行反應。
行動與感覺,並不是依照事情實際上的樣子而產生,而是依照心理認為它們是什麼樣子而產生。對自己、自身的環境、周圍的人,你有某種心理意象,你也根據你自認為實際存在的這些意象去行動,而不是根據實際的現實去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