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想,如果在小路上的那個人,碰到的不是一隻真正的熊,而是一個穿著熊皮的電影演員,如果他並不知道這個實際的現實,而把這個演員當成真的熊,那麼他的情緒與神經反應也會和上麵所說的一模一樣。再設想,如果他看到的是一隻巨大的多毛狗,而恐懼使他它誤認為是熊,那麼他同樣也會按照他所認定的事實,而對自身與環境自動產生反應。
因此,我們對自身的看法或心理意象要是變得不合實際,我們對環境的反應也會隨之變得不合實際。別被消極的情緒“纏繞”
走出消極情緒是擺脫苦惱的一種辦法。那些成大事者總是把消極情緒視為自己成大事者的絆腳石。
一位牧師正在考慮明天如何布道,卻一時找不到好的題目,很著急。他6歲的兒子總是隔一會兒就來敲一次門,要這要那,弄得他心煩意亂。
情急之下,他把一本雜誌內的世界地圖夾頁撕碎,遞給兒子說:
“來,我們做一個有趣的拚圖遊戲。你回房裏去,把這張世界地圖拚還原,我就給你五美分去買糖吃。”
兒子出去後,他把門關上,得意地自言自語:
“哈,這下可以清靜了。”
話音剛落,兒子又來敲門,並說圖已拚好。他大驚失色,急忙到兒子房間一看,果然那張撕碎的世界地圖完完整整地擺在地板上。
“怎麼會這樣快?”他不解地問小兒子。
“是這樣的,”兒子說:“世界地圖的背麵有一個人頭像,人對了,世界自然就對了。”
牧師愛撫著小兒子的頭若有所悟地說:
“說得好啊,人對了,世界就對了。”
生活也正是這樣,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所產生的消極情緒,原因不在於別人,而正在於我們自己本身。
有人對消極情緒作了一次初步統計,得出人大致有54種消極情緒和表現。一個消極的苦果,便足以毀壞我們生活的某一個方麵,甚至對整個人生曆程產生巨大的不良影響。
消極的苦果,皆由天長日久養成的人類習性所產生。
害怕失敗的原因是,我們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遭受過無數的挫折,於是,失敗的恐懼感時常伴隨著我們。這種恐懼感來自於對過去“傷害”(遭挫折、被恥笑)的記憶,這些記憶造成內心的膽怯和懦弱,從而使人產生消極的想象力和預期的失敗感。
當人們在作出一個新的決定時,消極心態的人往往想到曾經遭受過的失敗景象,於是憂慮退縮、裹足不前。
人們一旦遇到問題和障礙,總是找借口、找理由,其目的就是推卸責任,把自己所遇到的一切“不利”都推給外界和別人。其根源是內心的渴求與現實的不一致。這樣,在我們不能正視困難、麵對自我,不能達到心理平衡時,就自然而然選擇了一種逃避行為,即把責任歸咎給別人。我們對自我的認識和把握不夠,總認為自己是受害者,是可憐者。
缺乏目標,就是缺乏人生的目的和方向,缺乏自己生活的意義和存在的價值;不知道自己想獲得什麼、不知道為什麼而活著、不知道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不知道自己的工作會怎樣、生活會怎樣、家庭會怎樣,財富會怎樣;沒有動力、沒有激情、沒有信心;看不到機會,無法把握自己的心態、生活、工作和學習,一如水上浮萍,東飄西蕩,不知何去何從。
我們在生活中遭到過太多的拒絕,父母拒絕我們、老師拒絕我們、朋友拒絕我們。我們聽到過太多的“不——不行、不能、不好、不可以……於是在內心深處留下了障礙。當我們需要幫助的時候,被拒絕的種種可能就立刻出現。害怕遭到恥笑和打擊,害怕失去自我信心的恐懼,妨礙我們開口求助,阻礙我們前進。
但現實生活中,無法麵對不如意、不利的事物,於是誇大障礙,找借口來逃避,從不找自己的原因。這是一種懦弱、膽怯和無能的表現。
就像下坡比上坡容易一樣,人類似乎天生有“悲觀”的傾向要積極很困難,要消極很容易;要樂觀很困難,要悲觀很容易。悲觀的情緒像瘟疫,會迅速傳染開去。悲觀可稱做一種消極的“並發症”。因缺乏人生的意義與目標,必然心胸狹隘、目光短淺,看不到美好未來;因“害怕半途而廢”而無成就感,必定自慚形穢,因而得過且過,表現得十分自私;為了保持做人的最後一點點“尊嚴”,必然要以憤世嫉俗、牢騷滿腹、猜疑忌妒、易怒等方式來發泄,以緩釋內心深處的悲哀。
不明白人生曆程實質就是克服困難的過程這一道理,對事業沒有堅強的信念和決心,不能堅持到底。在遇到困難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挫折可能帶來的種種傷害。於是認為不可能實現、不可能達到、不可能成大事者,因而迅速放棄自己原有的努力。
好高騖遠,表現為不切實際的空想,把成大事者寄托於一些不可能發生的荒唐想法上。經常在這種“幼稚”的心態下生活,必然加重“僥幸”的心理,而不願腳踏實地,拾級而上,奮鬥成大事者。殊不知,要實現離奇的想法,也是要奮鬥的。好高騖遠者為了彌補“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反差,掩飾內心的空虛、脆弱和恐慌,必然做人做事虛偽,處心積慮,貪圖虛榮,以暫時麻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