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清除消極的思想垃圾(4)(1 / 3)

所有技巧的學習都要經過試驗與錯誤,先試驗一下,如果沒有命中目標,就在意識裏記住錯誤的程度,下次試驗時再矯正偏差,直到成功地“命中”目標為止。然後記住這個成功的反應行為,將來碰到類似情況,就把相同的技巧“重新使出”。

然而,認識了錯誤,尋得了正途,就必須馬上忘掉錯誤,記住並“儲藏”成功的記憶,這是十分重要的。隻要我們意識的思考與注意力集中在要實現的肯定目標上,往日失敗的記憶便發生不了作用,因此,我們千萬不要自尋煩惱。

在學習過程中,錯誤、失誤、失敗等都是必要的,可是,它們本身並不是終點,而是到達終點的階梯,到達終點後,就要忘掉它們。如果我們念念不忘錯誤,因此感到難過,或時常責備自己,則錯誤或失敗本身就會留在想象記憶中,而成為個人生活的“目標”。人生最可悲的事,莫過於生活在往日的幻想之中,而不斷地責怪自己過去的錯誤,不斷地責備自己往日的罪過。

為往日的過失與錯誤不斷責備自己,不僅無濟於事,而且會使你希望改變的行為繼續下去。如果念念不忘過去失敗的記憶,而且不明智地下結論:“昨日我失敗了,今日當然也會再失敗。”這種想法對目前的行為會產生不利的影響。雖然如此,這並不“證明”無意識的反應形式本身有重複與繼續不斷的力量,也不說明改變行為以前要“徹底根除”埋在心頭的失敗記憶。我們之所以受害,並不是由於“無意識”,而是由於意識的思考,因為做結論與選擇“目標心像”,是由意識的思考所推動。我們改變決心的一刹那,我們脫離往事掌握的一刹那,往事就不會再來侵犯我們。

絕大多數的人有個錯覺,認為情緒是完全無法控製的,它是一種自然的製約反應,這個錯覺使大家視情緒如病毒,當我們的“心理體質”不佳時就會被入侵;有時候我們也把情緒看成是理智的“堂兄弟”,會拖累理智所能發揮的力量;甚至有時候我們的情緒隻不過是對別人所言或所為的直覺反應而已。到底這些看法有何共同之處呢?那就是認為它是個看不透的東西,是我們所不能掌握的。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避開痛苦的情緒,然而有些人因為矯枉過正,結果連那些他想得到的情緒也失去了。譬如說他們害怕失望,因此極力想避開會導致失望的情況,如畏縮於拓展人際關係、不敢接受具有挑戰性的工作,當一個人有這種現象時就如同掉進陷阱之中。就短期來看,他是避開了會使他失望的可能,可是卻也失去了能使他得到關懷和信心的機會,也許這正是他渴望得到的情緒。除非你完全失去感受的能力,否則你就免不了產生情緒,一心想逃避自認為是負麵的情緒並不是辦法,積極的做法是你應該從這些負麵的情緒中挖掘它正麵的意義及功能。

有些人經常不願讓惡劣的情緒為他人所知曉,便會這麼說:“我並不覺得有那麼糟。”然而他們的心裏卻一直惦記著那些事,為什麼自己就那麼“衰”、為什麼別人會想占自己的便宜或為什麼自己已經盡了力卻仍不如意?他們就隻會往這些負麵想,卻不去想如何來改變自己的意願。一個人如果真的遇上不如意,卻想一味地隱瞞,這不僅於事無補,反而會帶給自己更多痛苦;如果一味不理情緒所帶來的訊息,那也不會使你覺得更好受,反倒更加強了那種負麵的情緒,直到最後你不得不正視。處理這類情緒最好的方法不是漠視,而應是去了解它的成因,從其中找出有利於你的策略。

有些人對於痛苦的情緒很容易便屈服了,甚至於甘於被其俘虜。他們無心從其中學到寶貴的教訓,反倒刻意加強它們的威力,甚至於還不服氣地對別人說:“你們以為能夠應付得來,讓我告訴你們,它遠比你們所想的困難得多。”當他們說過話時,就真覺得好像是在說一個事實,好像自己遇到的是別人所未曾經曆過的,自己能有此經曆是件值得驕傲的事。可以想象,一個人如果常常有此舉動,那就真是掉進致命的陷阱裏,若不盡全力抽出身來,人生最後就必然如他自己所預言的那樣潦倒一生。處理痛苦情緒最有效且最健康的方法,就是要學會看出它對你的正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