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追求遠大的人生目標(1)(3 / 3)

小心不要罹患隻準備不行動的“分析癱瘓症”,我們可能花了大量時間準備旅行,結果卻根本沒上路。

應該仔細研究達成願望的最好辦法,並分析自身處境、長處,個人所必須麵對的挑戰,所可能遭遇的障礙,以及實現夢想所需具備的全部條件。

謹慎的人會嚴謹分析大目標,而得到許多較小且較容易達成的單元目標,然後,再累積小成就以取得大成功。

如果經過反複分析,仍然患得患失,不敢付諸行動,就患了所謂“分析癱瘓症”。

分析和準備本身都不是目的,隻是達成目的的手段——我們是借其完成人生目標,千萬不可本末倒置,一味的準備,遲遲不展開追求目標的實際行動。

對美式足球與籃球選手而言,柔軟體操、跑步、重量訓練、伸展運動很重要;如要他們整天光做這些,而不下場打球,勢必無法繼續下去。

同樣,如果光是製訂策略,卻不見行動,是件相當沒意思的事。

世上有兩類人:

一種人旁觀事情發生,另一種人促使事情發生。

這個世界上,觀眾已大多,我們需要更多演員,更多實際參與、推動、實行、貢獻、開創的人。《入世智慧的藝術》說:“智愚差別在於采取行動的時機——智者早一步;愚者晚一步。準備過頭與準備不足幾乎一樣糟糕。要妥善準備,要抓住財富!除非我們采取行動,設法促使事情發生,否則我們的生命會被逐步侵蝕。”

莫被動等待財富來敲門;要走出戶外,采取行動,自己主動去敲財富之門,財富就是這樣找到的。

莫耶士就讀於北德州州立大學時,硬著頭皮寫信給總統候選人詹森,自願加入助選團,為詹森爭取德州選票。

莫耶士勇敢跨出這麼一步,使他成為公眾人物。在極短的時間內,成了美國總統的新聞秘書,然後當上某電視新聞網的評論員,成為也許是美國有史以來最有影響力的廣播人。

莫耶士多年來始終擁有展現才華的機會,這一切皆起始於一封自我推薦信;即他主動跨出的第一步,也就是“行動”兩個字。

希爾個人有不少類似經驗,雙親培養他從小主動開創的精神,要求他如果發現有必需的促成某種變革,或者有必要讓某些事發生,就應該采取主動。

如果看見不對的事,就要明白說出來;如果有辦法矯正錯誤,就要先加以矯正,再繼續大膽提出來,勇敢地進行嚐試。

輪子若軋軋作響,自會有人來添油;若不敢冒險,就什麼也得不到。

假如不提出要求,誰會給你呢?要掌握機遇,促成某些事情發生。現在不做,更待何時?自己不做,要誰來做?

我們在世的時間有限,不見得足夠完成一切想做得好事情。不該一直漂浮不定、彷徨遲疑、延遲耽擱,也不該遲遲不采取行動,必須把握有限的光陰,善加利用。

我們的一生中,有許多重要的人際或社會關係,皆因我們鼓起勇氣,采取主動而得以建立。

別質疑自己“憑什麼做這件事?”輕易為自己找到脫逃的借口。

假如我們對某項工作已有所準備,就該去做。也許本來有其他人可以做得比較好,在我們率先行動之前,他們或許連嚐試的念頭都未曾有過,或者他們願意助我們一臂之力。

還有另一種可能則是:

由於付諸行動,使我們的準備更加周全,能力也獲得增強,到了最後,變成最稱職的人。

一旦我們擬妥工作計劃,就要展開行動,落實行動,落實計劃。《入世智慧的藝術》一書告訴我們:“資質平庸的人若能勤奮,其成就會超過天賦優異而不知努力的人。奮鬥可以創造出價值。”

未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要主動展開行動,努力奮鬥!這麼做絕對值得。隨機應變如果要漂亮行動,必須事先有所準備。但是,有許多達成目標所需的計劃、準備及策略規劃工作,往往要等我們上路,才能進行。

就如“精靈炸彈”或“熱導飛彈”,可以視實際目標而調整方向;我們都需要類似的彈性,好讓自己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得以視實際狀況而改變計劃或調整焦點。

有人說,壞的計劃比沒有計劃更糟糕。這句話若要成立,須滿足兩個前提:

首先,實施這個計劃,必會導致我們有所改變;其次,我們必須具備調運能力,而可隨時修正、改進這個計劃。

我們著手做事,不論對錯,都會得到回饋;而這些回饋的信息,大多是我們追求成功最初階段時,所無法獲得的資訊,必須實際行動之後才產生的新資訊;不僅充實我們既有的策略,補足若幹先前未曾發現的細節內容,或者可以指引我們調整大小方向。

公元一世紀有句歐洲格言:“不容許修改的計劃是壞計劃。”的確如此!

人生中有件事相當無奈;每個人在展開新曆程之時,皆無法確切了解,自己究竟走向何方,無法完全清楚,究竟該如何達成目標。

我們邊走邊學,假如願意調整方向,則這些新學到的東西會頗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