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心髒及心包淋巴造血組織腫瘤及瘤樣病變(1 / 3)

原發於心髒及心包的淋巴造血組織腫瘤及瘤樣病變均很少見,其中以惡性淋巴瘤相對較為多見。腫瘤主要發生於心髒,發生於心包的惡性淋巴瘤極為罕見。累及心髒的惡性淋巴瘤主要包括心髒原發性和繼發性惡性淋巴瘤兩大類。心髒原發性惡性淋巴瘤在屍檢時的發現率為0.0017%-0.25%。腫瘤的發病機製迄今為止尚不清楚,口前已知感染或免疫功能紊亂可導致在心髒內出現淋巴樣組織,其可進一步增生並發展成為惡性淋巴瘤。部分心髒淋巴瘤可發生於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的患者。到口前為止尚未見明確的與慢性炎症或EB病毒感染有關的心髒原發性惡性淋巴瘤的報道。原發於心髒的惡性淋巴瘤可發生於任何年齡的患者,患者的發病年齡為13-80歲。據統計,從1995年至2006年,在國內外文獻上共有54例原發於心髒的惡性淋巴瘤的報道。患者絕大多數為老年人,患者的平均發病年齡為62.1-67歲,男女之比為1.7:1(34:20)。在54例患者中除了2例Burkitt淋巴瘤發生於10歲以下的兒童以外,其餘的患者均為老年人。腫瘤可累及心髒的任何部位,但腫瘤最好發於右心房,其次為心包、右心室、左心房及左心室等處。大多數腫瘤都可同時累及心髒的一個以上的部位,腫瘤很少累及心瓣膜。經檢索,並去掉重複報道以後,19982010年國內文獻上共有13例資料較為完整的原發於心髒的惡性淋巴瘤的報道,其中有男性9例,女性4例,男女之比為2.25:1;患者的發病年齡為34-75歲,患者的平均發病年齡為55.5歲。

心髒原發性惡性淋巴瘤的患者在早期可無任何症狀,患者常在腫瘤引起心髒內的血流受阻或引起栓塞以後才出現較為明顯的症狀。大多數患者在臨床上的表現都無特異性,患者可出現心慌、氣急、心悸、浮腫、呼吸困難、心前區疼痛、頑固性心力衰竭、心率失常、心肌梗塞及心包積液等。由於腫瘤常發生於右心房,所以患者很容易出現上、下腔靜脈阻塞的症狀及充血性心力衰竭,偶爾患者可發生偏癱及碎死。

巨檢見心髒的體積常顯著增大,心髒的重量可達410-1570g,腫瘤大多數為單發性,亦可為多發性,腫瘤的最大直徑常在3-12cm,腫瘤的平均最大直徑約為7cm。腫瘤常形成多發性的實性灰白色的結節或不規則形的腫塊。顯微鏡下見原發於心髒的惡性淋巴瘤的組織學類型絕大多數為B細胞性惡性淋巴瘤,其中最常見的為彌漫大B細胞性惡性淋巴瘤。在文獻上報道的54例原發於心髒的惡性淋巴瘤中,有48例(占88.9%)為B細胞性淋巴瘤,其中27例(27/48,占56.3%)為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僅有3例(占5.6%)為T細胞性淋巴瘤,3例(占5.6%)腫瘤未分型。在國內文獻上報道的13例原發於心髒的惡性淋巴瘤患者中有9例病理診斷為B細胞性淋巴瘤,2例為T細胞淋巴瘤,2例籠統地診斷為惡性淋巴瘤。

在9例B細胞性淋巴瘤中有6例病理診斷為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2例籠統地診斷為B細胞淋巴瘤,1例診斷為Burkitt淋巴瘤。

關於原發於心髒的惡性淋巴瘤的診斷口前主要有兩種意見,McAllister等認為原發於心髒的惡性淋巴瘤應該指僅局限於心髒和/或心包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其診斷標準較為嚴格,要求在排除了原發於心髒以外其他部位的惡性淋巴瘤累及心髒以後才能做出診斷,這樣往往就隻能依靠屍體解剖才能做出診斷。另一些學者則認為原發於心髒的惡性淋巴瘤的患者可出現縱隔淋巴結腫大、胸膜滲出及肺栓塞等現象,即使在心髒以外其他部位出現個別小的淋巴瘤浸潤灶也可考慮為原發於心髒的惡性淋巴瘤,因為腫瘤的主體位於心髒,當原發於心髒的惡性淋巴瘤發展到一定階段後,腫瘤發生心髒外播散也是一種必然的趨勢。

原發於心髒的惡性淋巴瘤的惡性程度較高,對人體的危害性較大,患者的預後較差,患者的生存期為0-48個月,平均生存期僅為7個月,60%的患者在診斷後的1.8個月內死於腫瘤。對於心髒原發性惡性淋巴瘤的治療方法主要為化療、放療及手術切除治療等。化療可使腫瘤完全緩解並使患者的生存期有所延長。手術治療常僅局限於將腫瘤姑息性切除以明確診斷及使患者的症狀有所改善,但手術引起的患者死亡率較高,患者的預後差。

與原發於心髒的惡性淋巴瘤相比心髒的繼發性惡性淋巴瘤較為多見,在屍檢時心髒繼發性惡性淋巴瘤的發現率為8.7%-24%。大多數患者的臨床表現均無特異性,患者在臨床上可表現為低熱、乏力、食欲不振、咳嗽、胸悶、氣急及胸痛等,至晚期患者可表現為心力衰竭,心包填塞及各種心律失常等。與原發性心髒惡性淋巴瘤不同的是,繼發性心髒惡性淋巴瘤的組織學類型不僅包括B細胞淋巴瘤,而且包括T細胞淋巴瘤和霍奇金淋巴瘤等各種類型的淋巴瘤。心髒外惡性淋巴瘤播散至心髒的途徑主要有3條:①縱隔淋巴瘤直接播散至心髒;②腫瘤通過淋巴道回流播散至心髒;③血行播散至心髒。低度惡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常經血行播散至心髒,表現為在心肌間或心外膜內形成結節狀的腫塊或不規則形的浸潤灶。霍奇金淋巴瘤和高度惡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常直接播散或經淋巴道回流播散至心髒。由於惡性淋巴瘤累及心髒的發病率很低,患者的自然病程極短,同時腫瘤又缺乏特異性的臨床表現,患者在生前很難有機會得以及時診斷,而診斷的延遲往往又導致了患者的預後極差。

原發於心髒的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為一種大B細胞彌漫性增生所形成的惡性淋巴瘤,瘤細胞的核的大小相當於正常淋巴細胞核的2倍。原發性彌漫大B細胞性淋巴瘤有多種名稱,在Rap-paport的分類中被稱為彌漫性組織細胞性/彌漫性淋巴組織細胞混合性;在Kiel的分類中被稱為中心母細胞、B一免疫母細胞及B一大細胞間變型;在Lukes-Collin,的分類中被稱為大裂濾泡中心(FCC)、大無裂濾泡中心及B一免疫母細胞;在WF的分類中被稱為彌漫性大細胞、大細胞免疫母細胞及彌漫大小細胞混合型;在REAL的分類中被稱為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可發生於淋巴結內或結外,其中40%原發於淋巴結外,腫瘤常見於胃腸道(胃和回盲部)、皮膚、中樞神經、骨、象丸、軟組織、腮腺、肺、女性生殖道、肝、腎、脾及Waldeyer環等處。原發於心髒的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非常罕見,在19982010年國內文獻上報道的13例原發性心髒惡性淋巴瘤患者中有6例明確地診斷為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其中有男性及女性患者各3例,患者的發病年齡為47-75歲,患者的平均發病年齡為59歲,患者在臨床上的表現無特異性。

【大體形態】腫瘤常表現為灰白色結節狀及分葉狀的腫塊,腫瘤可在心髒或心包表麵形成多發性的小結節,腫瘤可彌漫性浸潤心肌及心包,患者可有心包內積液,腫瘤可突向心房及心室腔內,甚至充滿心房或心室。腫瘤在切麵上呈灰白色及灰紅色,質軟呈魚肉樣,在部分區域可有壞死。在國內文獻上報道的6例患者中,腫瘤的大小分別為3.2cmx2.Ocmx0.5cm-9.7cmx8.Ocmx1.Ocm【組織形態】原發於心髒的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的組織學形態與發生於身體其他部位的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形態相似。顯微鏡下見瘤細胞較大或呈中等大小,瘤細胞的形態較為單一,細胞質較豐富呈嗜堿性,細胞核呈圓形,卵圓形及略不規則形,細胞核染色質顆粒較粗,呈凝塊狀,細胞核可呈泡狀,核仁較明顯,有時可見多個核仁,核分裂象易見,瘤細胞常呈彌漫片狀分布。有時在腫瘤內可見壞死。瘤細胞常向心肌組織、心內膜及心外膜內呈彌漫性浸潤性生長。

【免疫組化】免疫組化染色見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的瘤細胞可表達LCA,CD2氏CD79。和CD30細胞膜陽性,瘤細胞不表達CD3及CD45RO。

【預後】原發於心髒的彌漫性大B細胞惡性淋巴瘤的惡性程度較高,對患者開展全身化療為迄今為止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化療可使部分患者獲得完全緩解,但從總體上來說,患者的預後很差。

Burkitt淋巴瘤為一種具有高度侵襲性的惡性淋巴瘤。腫瘤常發生在淋巴結外或為急性白血病表現。腫瘤由中等大小、形態單一、細胞質嗜堿性、核分裂象多見的B淋巴細胞所構成,腫瘤可能來源於生發中心細胞,腫瘤常有MYC基因異位,部分病例有EBV感染。1958年DenisBurkitt在烏幹達的坎帕拉首先報道了38例兒童領下腫瘤,被稱為非洲兒童淋巴瘤,1961年Burkitt的同事,實驗病理學家Epstein等發現在腫瘤中存在著病毒,並認定及命名為Epstein-Barr病毒(EBV),1971年WHO將該腫瘤命名為Burkitt淋巴瘤,歸類於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一種罕見的特殊類型。

Burkitt淋巴瘤在臨床上很少見,在兒童患者中,其約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40%,在成人患者中,約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2%。在2001年WHO分類中,Burkitt淋巴瘤被分為三個亞型:即地方性、散發性和免疫缺陷相關性。

國內文獻上報道在69例Burkitt淋巴瘤患者中有男性44例,女性25例,男女之比為1.76:1,患者的發病年齡為2-72歲.中位發病年齡為7歲,其中18歲以下患者有50例(占72.5%),18歲以上患者有19例(占27.5%)。腫瘤可侵犯頸部淋巴結(47例,占68.1%)、腹腔(髒器受累或形成腫塊,44例,占63.8%),口咽及領麵部(24例,占34.8%)、縱隔淋巴結(21例,占30.4%)及骨髓(14例,占20.3%)等處。原發於心髒的Burkitt淋巴瘤十分罕見,經檢索,1998-2010年國內文獻上僅見1例報道,患者為女性,55歲,臨床表現為胸悶及心悸1月餘。

【大體形態】在國內文獻上報道的1例原發於心髒的Burkitt淋巴瘤位於右心室,腫瘤侵犯了右心室的全層並侵犯了右心房。右心室內的腫塊大小約為7.5cmx6.Ocmx2.5cm,右心房內的腫塊大小約為4.Ocmx3.Ocmx3.Ocm。腫瘤在切麵上呈魚肉狀,質地較為細膩。在患者心包腔內可見血性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