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心髒及心包轉移性腫瘤(1 / 1)

心髒轉移性腫瘤(metastaiccardialtumors)又稱為心髒的繼發性腫瘤,通常是指發生於心髒及心包(習慣性)的、但來源於心髒及心包以外或別處部位的、並與心髒及心包內病灶不相直接延續的腫瘤。在不嚴格的情況下,發生於心髒及心包臨近部位的惡性腫瘤直接浸潤或播散至心髒及心包也可被認為是心髒的轉移性腫瘤。發生於心髒的腫瘤較為少見,在屍檢時心髒原發性腫瘤的檢出率僅為0.0017%-0.03%,其中10%-25%是惡性腫瘤。與心髒的原發性腫瘤相比,心髒的繼發性腫瘤遠較原發性腫瘤更多見,心髒繼發性腫瘤的發病率為原發性腫瘤的20-40倍,心髒轉移性腫瘤在惡性腫瘤患者的屍檢時的發現率為1.6%-20.6%。雖然早在1700年Bonetii就首先報道了心髒轉移性腫瘤,而且10%-25%的晚期惡性腫瘤均可發生心髒轉移,但至今心髒轉移性腫瘤在臨床上的診斷仍較為困難。近年來,心髒的各種轉移性腫瘤的發病率有呈逐漸升高的趨勢,究其原因可能為,隨著各種癌症發病率的逐漸升高及對惡性腫瘤治療措施的不斷改進使患者的生存期有所延長,惡性腫瘤轉移至心髒的概率也相應地有所增加,而各種新技術和新方法地不斷推廣及應用也使得心髒轉移性腫瘤在臨床上的檢出率有了明顯地提高。

心髒轉移性腫瘤大多數發生於心包,其次依次為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及心髒的其他部位等。心髒轉移性腫瘤的原發灶主要為肺癌、乳腺癌、消化道癌及惡性淋巴瘤等。國外文獻上報道在770例資料較為完整的心髒轉移癌中,有553例腫瘤累及心包,占69.2%。在心包轉移性惡性腫瘤中,以肺癌轉移至心包最多見,占35%,其次為乳腺癌,占25%。國內文獻上報道在50例心包轉移癌中,肺癌轉移占78%,乳腺癌轉移占12%。惡性腫瘤轉移至心包的途徑為:①瘤細胞通過淋巴道直接轉移至心包,此為主要的轉移途徑;②惡性腫瘤首先轉移至縱隔及肺等臨近心髒的部位,再直接浸潤心包及心髒;③瘤細胞通過血行途徑進入冠狀動脈,繼而侵犯心髒及心包。

心髒及心包轉移性惡性腫瘤的臨床特點為:

①患者以40歲以上的中老年男性較多見;②患者常有頑固性的大量血性心包積液;③除了心包轉移性腫瘤以外,患者的其他髒器也常伴有轉移癌;④大多數患者的病情進展較為迅速。患者在臨床上可表現為心悸、氣促、胸悶、胸痛、咳嗽、雙下肢水腫、平臥困難及暈厥等,患者也可以心包填塞為主要的首發症狀。患者心包積液的性質常為血性,也可為草黃色,有時心包積液在被抽出後的短時間內就可凝固成膠凍樣。心包積液的細胞學檢查常為確診惡性腫瘤有無心包轉移的最主要的手段。在臨床上心包穿刺液的脫落細胞學檢查及CEA的測定對於鑒別心包良性或惡性積液的性質常具有重要的意義。國內文獻上報道在心包穿刺液中找到惡性腫瘤細胞或CEA大於5g/L者占85%。對於頑固性心包積液的患者,常需反複多次進行心包穿刺液脫落細胞學檢查,脫落細胞學檢查結果為陰性者也不能排除心包轉移性惡性腫瘤的可能。有作者認為,如肺癌患者出現心包積液,無論在心包積液中是否找到了癌細胞均可視為積液是由癌細胞浸潤心包所致。

由於心髒轉移性腫瘤絕大多數為晚期癌症的患者,患者常有惡液質,所以對腫瘤進行化療及放療的效果均不理想,患者的預後均很差,患者的1年存活率近乎為零。國內文獻上報道在42例心髒轉移性腫瘤中,有40例有隨訪資料,患者從發現心髒轉移性腫瘤至死亡的時間為4天-38個月,患者的平均存活期不到8個月,中位存活期為119天。心包轉移癌常可引起急性心包填塞,為引起晚期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如能正確診斷及時處理,可望適當延長患者的生命。心包轉移性癌引起的心包積液常呈反複發作性,即使在對心包進行了穿刺排液後積液又會在短期內迅速增加,口前對心包轉移癌的主要治療方法為,①全身治療:主要為全身化療;②局部治療:在心包內注入化療藥物的療效較好,常可使患者在臨床上能一度達到完全緩解的口的,對局部病變進行放療約在半數的病例可控製病情的發展,對於腫瘤限於心包內局部區域的患者也可考慮進行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