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收回帝國主義在華財產,沒收官僚資本,建立社會主義國營經濟(1 / 2)

毛澤東早就提出“我們可以采取和應當采取有步驟地徹底地推毀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控製權的方針。”帝國主義者的這種控製權,表現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麵。在國民黨軍隊被消滅、國民黨政府被打倒的每一個城市和每一個地方,帝國主義者在政治上的控製權即隨之被打倒,他們在經濟上和文化上的控製權也被打倒。但帝國主義者直接經營的經濟事業和文化事業依然存在,……對於這些,我們必須分別輕重緩急,給以正當的解決。

隨著全國大陸的解放,解決這些問題的條件已經成熟。依照黨中央製定的方針,中央人民政府廢除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收回了長期被帝國主義所把持的海關,統製對外貿易,實行外彙管理。同時,正當地處理了外國政府和個人在華的財產。

帝國主義在中國的財產大體有三種形式:即帝國主義給中國反動政府的借款;在中國的外資企業的財產;外國人在中國占有的房地產。我國人民政府對帝國主義給予中國反動政府的債款一律不予承認。對於帝國主義在華企業的財產,全國解放後尚有外資企業一千餘家,這些企業大都屬於美、英大壟斷資本集團,其餘分別屬於法國和其他10餘個國籍,也有些是外國僑民經營的小工廠和店鋪。1950年12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發布管製清查美國財產、凍結美國公私存款的命令,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之美國政府和美國企業的一切財產,應即由當地人民政府加以管製,並進行清查;非經大行政區人民政府(軍政委員會)之核準,不得轉移和處理。……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所有銀行的一切美國公私存款應即行凍結”。隨後,相應對英國和其他帝國主義在華企業,也通過各種形式,陸續為中國人民收回。到1952年底,中國大陸上的外資企業和外國人占有房地產已基本上處理完畢,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勢力隨之被打倒,帝國主義者在中國橫行霸道的日子一去不複返了。收回這些外資,經過改造,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國營企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大大地解放了生產力,工人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的發揮。例如擁有六萬職工的英國資本家長期盤踞的開灤煤礦,經人民政府收回後,不到一年,生產效率即提高了一倍,生產成本降低了45%。

沒收官僚資本,是我們黨對蔣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陳果夫陳立夫四大家族為主要代表的官僚資產階級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政策。沒收官僚資本並把它改造成為社會主義國營經濟,這是徹底完成民主革命,實現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一個重大步驟。

中國的官僚資本,主要是指以蔣介石為首的官僚資產階級所掌握的買辦的封建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經濟。蔣、宋、孔、陳四大家族在當權的20多年中,擁有價值100億至200億美元的巨額資本,壟斷了國家的經濟命脈。他們控製國家政權,與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結合在一起,剝削和壓迫全國各族人民。官僚資本在抗日戰爭前已經形成,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反動政府利用接收戰敗國日本、德國、意大利等帝國主義在華的企業和漢奸財產,大肆搜刮民膏,使官僚資本的發展達到最高峰。在國民黨統治區的全部工業資本中,官僚資本約占2/3。全國解放前夕,國民黨政府的“資源委員會”控製著全國的資源、能源和其他重工業。它擁有291個工礦企業,掌握著全國鋼鐵產量的90%,煤產量的33%,電力的69%,全部的石油和有色金屬等。同時,官僚資本還控製著全國的輕工業,如“中國紡織建設公司”,在1947年占有全國紗錠的37.6%,和全國機械化織布機的60%。全國的大銀行也為官僚資本所控製,主要是“四行兩局”的係統,即包括國民黨政府的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和中央信托局、郵政儲金彙業局,還有合作金庫等。連同國民黨省、市銀行係統,全國各地官辦銀行共有2400餘家。全國的鐵路、公路、航空運輸和將近一半的輪船噸位,以及十幾個壟斷性的貿易公司,都掌握在官僚資產階級手中。以“四大家族”為主要代表的官僚資本,不但壓迫工人、農民,而且壓迫城市小資產階級和中等資產階級。它是國民黨反動政權的經濟基礎,代表一種最反動的生產關係,嚴重地阻礙著中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