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收回帝國主義在華財產,沒收官僚資本,建立社會主義國營經濟(2 / 2)

曆史的事實表明,在舊中國的國民經濟總產值中,現代性的工業產值比重雖然很少,但卻極為集中,“最大的和最主要的資本是集中在帝國主義者及其走狗中國官僚資產階級的手裏。”人民政府沒收這些資本歸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共和國所有,就使人民共和國掌握了國家的經濟命脈,使國營經濟成為整個國民經濟的領導成分。因而這一部分經濟,是社會主義性質的經濟,不是資本主義性質的經濟。

如何沒收官僚資本呢?早在1949年4月25日毛澤東親自草擬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布告》中就明確規定:“沒收官僚資本。凡屬國民黨反動政府和大官僚分子所經營的工廠、商店、銀行、倉庫、船舶、碼頭、鐵路、郵政、電報、電燈、電話、自來水和農場、牧場等,均由人民政府接管。”1951年1月,政務院又發布《關於沒收戰犯、漢奸、官僚資本家及反革命分子財產的指示》同時,中央人民政府發布了《企業中公股公產清理辦法》,對隱匿在一般私營企業中的官僚資本股份進行廣泛的清理工作。為了有利於生產的恢複和發展,依照黨的政策,我們在沒收官僚資本的時候,一般采取原封不動,係統接管的辦法,不是打亂原來企業的生產機構,而是自上而下、按係統把企業完整地接收下來,對這些企業首先進行監督,然後逐步進行民主改革和生產改革。這樣,對於我們恢複和發展生產,建立社會主義國營經濟,效益較好,障礙較少。

人民解放軍解放一個城市,沒收官僚資本的工作隨之展開。到1949年底,國家沒收官僚資本的工業企業共2858個,擁有生產工人75萬人。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的力量,隨著沒收官僚資本的勝利而迅速增長。據統計,1949年,社會主義國營工業在全國大型工業總產值中所占的比重為41.3%,國營經濟已經擁有全國的電力產量的53%、原煤產量的68%、生鐵產量的92%、鋼產量的97%、水泥產量的63%和棉紗產量的53%。國營經濟已經掌握了全國的鐵路和大部分的現代化交通運輸業,管製了絕大部分的銀行,並實現了對外統製貿易。

沒收官僚資本是徹底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任務的需要。毛澤東早在1944年8月就說過,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基礎是工廠(社會生產、公營的與私營的)與合作社(變工隊在內),不是分散的個體經濟。分散的個體經濟——家庭農業與家庭手工業是封建社會的基礎,不是民主社會(舊民主、新民主、社會主義,一概在內)的基礎,這是馬克思主義區別於民粹主義的地方。簡單言之,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基礎是機器,不是手工。我們現在還沒有獲得機器,所以我們還沒有勝利。如果我們永遠不能獲得機器,我們永遠不能勝利,我們就要滅亡。在我國,機器比較集中於官僚資本主義的企業之中。官僚資本主義經濟是一種買辦的、封建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也是蔣介石反動國家政權的經濟基礎。因此,沒收官僚資本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經濟綱領之一。建國初期,我們采取正確的步驟迅速沒收官僚資本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所有,這是徹底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一項必不可缺少的任務。它表明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政權已經“獲得機器”,有了中國民主社會的工業基礎,因而我們能夠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前進獲得新的勝利。

沒收官僚資本又具有社會主義革命性質的意義。毛澤東在1958年1月最高國務會議上曾經指出,由共產黨為主體的國家沒收官僚資本,這是社會主義性質的革命。我們提出並沒收官僚資本,就成為準備實現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重大步驟。因為,官僚資本是中國資本主義經濟中的主體部分,在解放前,官僚資本占中國資本主義工業和交通運輸業固定資產的80%,掌握著國家的經濟命脈,沒收官僚資本並把它改造成為社會主義國營經濟,這就意味著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主要的最大的部分,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製的社會主義改造。所以,剝奪大資產階級,沒收其壟斷資本,變為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又是我國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偉大轉變的重大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