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潛能會因磨難而被激發
苦難和折磨就如同一把雙刃劍,可以激發生機,也可以扼殺生機;可以磨煉意誌,也可以摧垮意誌;可以啟迪智慧,也可以蒙蔽智慧,這就看每個人如何取舍。它讓強者更強,激發生命內在的潛能,但同時它也能夠將弱者一劍削平,就此倒下。
人的潛能就像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資源,隻要有動力,就會無限製地被挖掘出來。但一般情況下,人的潛能隻會在困難和折磨中被激發,歌德說:“流水在碰到底處時才會釋放活力。”困境是激發潛能的一大動力。年輕人追求人生理想和奮鬥的過程中,很可能會受到他人的阻撓和折磨,這時候,年輕人要用正確的心態麵對,歇斯底裏、抱怨、怨恨都無濟於事,年輕人應該在折磨中激發出自己奮進的力量。羅曼-羅蘭曾說:“隻有把抱怨別人和環境的心情,化為上進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證。”折磨真正帶給你的,是能量爆發的時機,所以,從這種意義上說,應該感謝那些折磨你的人,正是因為他們的折磨,你才有了鍛煉自己從而挖掘潛能的機會。
中國曆史上,大凡有成就者,無不是在他人帶來的折磨中將自己的潛能發揮到了極致,司馬遷有一段很精彩的闡述: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成大事者,不在乎眼前的困境和折磨,而是看清前方的路,百折不撓地奮鬥。
你隻有感謝曾經折磨過自己的人或事,才能體會出那實際上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意義;你隻有懂得寬容自己原本不可能寬容的人,才能看見自己心中的遼闊,才能重新認識自己,發揮自己的潛能……
曾經有位動物學家在對生活在非洲奧蘭治河兩岸的羚羊群進行研究時發現,東岸的羚羊群的繁殖能力比西岸的強,奔跑速度每分鍾也比西岸的快13米。讓人奇怪的是,這些羚羊的生存環境和屬類都是相同的,飼料來源也一樣,全以鶯蘿為主。經過一番調查,他終於發現東岸的羚羊之所以如此強壯是因為在東岸有一個狼窩,有了這樣一批天敵,東岸的羚羊變得日益強壯起來。
從這個研究中,我們發現,逆境是生存的動力,它能最大限度地激發一個人的潛能,我們的生活不能太過舒適、輕鬆,否則難免流於平淡乃至平庸。人的潛能是無限的。然而,這些巨大的潛能有時候要在某種緊急情況下才能被激發出來。正是因為別人給予的這些困難,才讓年輕人有了激起鬥誌的機遇,才有了成才的可能,羅曼-羅蘭說:“人才免不了遇到障礙,然而障礙會創造天才。”如何麵對障礙才是成才與否的關鍵。
在日本,曾經有個商人,在他四十歲那年,他被對手打敗了,接著他麵臨著破產、身無分文、被追債,一時間,他感覺自己掉進了地獄,他恨透了那個讓他身敗名裂的人。接著,他又得知自己患了腦癌,而且最多能活一年。由於破產,他沒有任何東西可以留給自己的妻子,而她馬上就要成為一個寡婦了。他決定要在生命的最後一年,完成自己年少時的願望,寫一本自己的小說,這樣,他也就無憾了。他知道自己具有寫作的潛質,他就開始嚐試寫小說。他不知道自己寫的東西能否出版,然而心意已決,說幹就幹。
那段時間,他拚命寫作。小說終於完成了,然而,他並沒有死。他的病情得到了緩解,癌細胞逐漸消失。當然,妻子也沒有成為寡婦,他們仍然快樂地生活在一起。他的寫作潛質逐漸爆發出來,他成為日本著名的高產作家,當他名噪一時的時候,他拜訪了那個讓他失去所有的人,對他說:“我的新的生命起點是你給我的,謝謝你!”
如果沒有那個對手帶給他的破產和可怕的死亡預言,他也許根本就不會從事寫作,也不會發現自己真正的長處,因此,他感謝那個曾經折磨他的人。
苦難和折磨就如同一把雙刃劍,可以激發生機,也可以扼殺生機;可以磨煉意誌,也可以摧垮意誌;可以啟迪智慧,也可以蒙蔽智慧,這就看每個人如何取舍。它讓強者更強,激發生命內在的潛能,但同時它也能夠將弱者一劍削平,就此倒下。
人生在世,難免要承受別人帶來的各種苦難和折磨,剛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要懂得正確地看待這些折磨你的人、折磨你的事。其實換一種眼光看待,這些折磨對人生並非是消極的,反而是一種促進人成長、激發潛能的積極因素。沒有折磨,就無法看清自己的優勢和內在潛能。如果我們有朝一日功成名就,第一個要感謝的人就是曾經折磨過自己的人,因為正是他們使我們變得更加勇敢、堅強和自信,使我們置之死地而後生。
以積極的心態麵對那些在工作、事業、生活、生命中折磨自己的人吧,將各種折磨看成是促使自己成長、激發自我潛能的機會,在折磨中不斷汲取力量,增強自信,最終實現人生的幸福和事業的成功!
5.不經曆風雨怎能見彩虹
被偽善的人傷害,你知道了真誠的可貴;被輕浮放蕩的人傷害,你知道了膚淺的可鄙,懂得了端凝的可敬;被缺乏愛心、沒有情趣的人傷害,你懂得了真愛的可貴;被小人傷害,你見識了小醜的伎倆從而增強了免疫能力。磨難,是人生的必經之途,不經曆風雨怎能見彩虹?
人在世上行走幾十載,不免遇到四季更迭時的風霜雨雪,我們也會受到他人的傷害,尤其是在向前方走、向高處攀的人生之路上,必定會因觸動他人的利益而遭攻擊。傷害,是一種痛,有時甚至會使人致命。然而,無論經曆過何種煎熬、何種傷害,隻要你挺過來了,你就獲得了一筆人生財富,更重要的是,你的心誌因此得到了磨煉,你知道了什麼叫做堅強。所以,試著感謝那些曾經傷害你的人吧,不但要愛愛你的人,更要愛傷害過你的人。因為被傷害也是一種人生經曆,雖然很痛,但可以讓自己更加堅強。雖然被傷害,但依然要感謝傷害你的人,他讓你體驗了另外一種愛。
那些傷害你的人,雖然給予了你曲折與坎坷,但你學會了如何在人生之路的風霜雨雪和曲折坎坷中不倒下,你磨煉了自己的人格,在思考和感悟中拓展了心靈空間,這一切都得益於他的傷害:被偽善的人傷害,你知道了真誠的可貴;被輕浮放蕩的人傷害,你知道了膚淺的可鄙,懂得了端凝的可敬;被缺乏愛心、沒有情趣的人傷害,你懂得了真愛的可貴;被小人傷害,你見識了小醜的伎倆從而增強了免疫能力。磨難,是人生的必經之途。別人的種種傷害,卻教會了你求生的本領。
孫臏經受磨難完全拜龐涓所賜,同門之誼被龐涓拋之腦後,可是孫臏對龐涓絲毫也沒有恨意。馬陵之戰,孫臏以“減灶法”一舉擊潰了龐涓的10萬大軍,龐涓茫然四顧,士兵爭相逃亡,遠遠看見孫臏的車帳在火光中掩映,無奈之下,撫胸長歎,揮劍自刎。
孫臏趕到之時,龐涓已倒在血泊之中,右手仍然握著劍柄,左手卻伸進胸口的甲胄裏。士兵們欲斬下龐涓之頭,並且要分其屍以泄龐涓刖孫臏雙膝之憤。
孫臏喝令禁止,從車上爬下來,一直爬到龐涓的屍身前,放聲大哭。“師兄,我對不起你呀!”孫臏叩額泣血,哭聲驚動三軍。衛兵不解,竊竊私語:軍師何故如此?本是龐涓對不起軍師的,可是……
後來,孫臏班師,見齊王,齊王念其高義,允許厚葬龐涓。後來齊相鄒忌因田忌功高,屢加陷害,田忌於是逃亡楚國。孫臏彷徨之際,一日夢見龐涓,龐涓喝道:“師弟為何還留戀不去,奢望榮華富貴嗎?”孫臏於是辭官,遁入山林,於某處發掘出龐涓兵書,日夜驗證,潛心鑽研,終成《孫臏兵法》。
孫臏的胸襟不禁讓人敬佩,龐涓和他本是同門師兄弟,龐涓陷害他,還差點讓他喪命,可是孫臏卻不計前嫌,沒有一絲的恨意。的確,孫臏雖說被龐涓陷害,可是也給了孫臏不斷認識自己的過程,孫臏死後,還受到龐涓的指示,最終歸隱山林,避免了和田忌一樣的慘運!
生活中,年輕人不要害怕傷害,也不要憎恨傷害你的人,因為,是他們,告訴了我們什麼是生活的真相;是他們,教會了我們如何成長;是他們,讓我們變得更加堅強。不要去恨他們,要感謝他們,感謝那些曾經傷害過你的人,每個傷害過你的人,都是你命中的貴人,他讓我們學會了堅強。卑微的小草,正因為它學會了堅強,最後成了原野;搖搖欲墜的小樹,正因為懂得堅強,今天他變成了森林;渺小的水滴,學會了堅強,變成了一條條大河。別人違背因果,傷害了我們,或許我們會經受各種折磨,讓我們身心俱疲,可是,隻要我們堅強地走過,從折磨中磨煉我們的心誌,那麼,他們就是我們人生路上的貴人,難道我們不應該感謝嗎?
一個人成長的真正標誌就是心誌的成熟,成大事者,必當是成熟穩重、精明果斷之輩,然而,不是任何一個人天生下來都具備這種素質,這需要一個不斷磨煉的過程,年輕人就如同一隻雛鳥,必須要經過風雨的洗禮,獵人的追捕,才能長成翱翔的雄鷹,才有勇氣一飛衝天。年輕人缺少的就是社會的曆練,我們受的每一個傷害其實也是一種品格乃至心誌的磨煉,所以,我們應該感謝那些傷害我們的人,正因為那些傷及心靈的痛,我們學會了堅強,學會了笑對生活中的每一個折磨,學會了感謝和我們患難與共的人,學會了真心待人。
6.自尊心在藐視中得以覺醒
當我們受到藐視的時候,我們要學會自強,要不氣餒,不灰心,不放棄,自己相信自己,自己尊重自己,感受自尊的快樂。用正確的心態看待受到的藐視,心寬則世界寬,眼明則事物清,正是他的折磨,讓你更堅強,讓你懂得寧靜致遠,淡泊明誌,讓你活出一個真實的自我,感悟了人生的真諦!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自尊自強的民族,隻有自尊,才能自強。自尊即自我肯定、自我認可。蘇霍姆林斯基說:“人類有許多高尚的品格,但有一種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頂峰,這就是個人的自尊心。”當我們受到藐視的時候,我們要學會自強,要不氣餒,不灰心,不放棄,自己相信自己,自己尊重自己,感受自尊的快樂。我們應該感謝那些藐視我們的人,因為他們讓我們的自尊心被喚醒,讓我們崛起。
年輕人正處於人生旅程的開始階段,不免會遇到一些別人的折磨,因為不成熟,沒有社會經驗,也不免受到別人的藐視,年輕人不要因此一蹶不振,更不要去怨恨那些藐視你的人,因為這樣於事無補,真正的強者會從被藐視的境遇中奮發向上,重新找回自己的自尊,用行動證明自己!被藐視並不可怕,麵對那些藐視你的人,感謝他們,感謝他們給了你激發內心自尊的火把!
徐悲鴻學畫的過程中,就遇到了侮辱自己和祖國的人。一天,一個外國學生很不禮貌地衝著徐悲鴻說:“徐先生,我知道達仰很看重你,但你別以為進了達仰的門就能當畫家。你們中國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
徐悲鴻被激怒了,但是他知道,靠爭論是無法改變別人的無知和偏見的,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從此,徐悲鴻更加奮發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駿馬,日夜奔馳,勇往直前。那個外國學生,看了徐悲鴻的作品,非常震驚。他找到徐悲鴻,鞠了一躬說:“我承認中國人是很有才能的。看來我犯了一個錯誤,用中國話來說,那就是‘有眼不識泰山’。”
徐悲鴻的做法是明智的,正如他說的,靠爭論是無法改變別人的無知和偏見的,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我們,行動能證明一切。我們要用正確的心態看待受到的藐視,心寬則世界寬,眼明則事物清,不要怨恨藐視你的人,而要學會感謝他,正是他的折磨,讓你更堅強,讓你懂得寧靜致遠,淡泊明誌,讓你活出一個真實的自我,感悟了人生的真諦!
魯迅是我國現代最偉大的文學家、革命家和思想家。早年在日本仙台醫學專科學校學習時,一天,在上課的教室放映的片子裏,一個被說成是俄國偵探的中國人,即將被手持鋼刀的日本士兵砍頭示眾,而許多站在周圍觀看的中國人,雖然和日本人一樣身強體壯,但個個無動於衷,臉上全是麻木的神情。這時身邊一名日本學生說:“看這些中國人麻木的樣子,就知道中國一定會滅亡!”魯迅聽到這話,忽地站起來向那說話的日本人投去兩道威嚴不屈的目光,昂首挺胸地走出了教室。他的心裏像大海一樣洶湧澎湃。一個被五花大綁的中國人,一群麻木不仁的看客一一在腦海閃過,魯迅想到,如果中國人的思想不覺悟,即使治好了他們的病,也隻是做毫無意義的示眾材料和看客。現在中國最需要的是改變人們的精神麵貌。他終於下定決心,棄醫從文,用筆寫文喚醒中國老百姓。從此,魯迅把文學作為自己的目標,用手中的筆做武器,寫出了《呐喊》、《狂人日記》等許多作品,向黑暗的舊社會發起了挑戰,喚醒了數以萬計的中華兒女,起來同反動派進行英勇鬥爭。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仍夜以繼日地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