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手的羞辱刁難就如同一把雙刃劍,可以激發生機,也可以扼殺生機;可以磨煉意誌,也可以摧垮意誌;可以啟迪智慧,也可以蒙蔽智慧,這就看每個人如何取舍。它讓強者更強,激發生命內在的潛能,但同時它也能夠將弱者一劍削平,就此倒下。強者把對手的羞辱刁難,變成砥礪堅強意誌的磨刀石,激發無限戰鬥力。
1.感謝對手的刁難才有今日成功
人們常說棋逢對手,隻有真正的對手才能激發人的熱情與精神,調動自己的能量,在對手的挑戰中感受到勝利的喜悅。感激對手,他使我們在前進道路上不再感到孤獨;感激對手,他使我們警醒,使我們不敢在已有成績上酣然入睡;感激對手,他令我們的生活不再單調,而是異彩紛呈更為精彩。
父母,是童年的養料,嗬護我們長大,讓我們認識到世界的愛;朋友,是少年的玩伴,陪伴我們長大,讓我們認識到世界的美;對手,是一生的競爭,催促我們長大,讓我們認識到世界的“真”。沒有對手的人生是孤獨的。對手是同親人、朋友、愛人一樣重要的人生伴侶。“在人生的各個不同時期,如果都能遇到比自己強大的對手,我想這應該也是人生的一樁幸事。”
在工作學習中勢均力敵的對手使我們產生壓力,要想勝人一籌,更為出色地完成工作學習任務,就必須付出最大的努力。
相傳,挪威人愛吃沙丁魚,尤其是鮮活的沙丁魚,但從深海捕撈的沙丁魚很難活著上岸,漁民們如能將活的沙丁魚帶到市場,不僅能吸引人們爭相購買,而且還可以賣出高價。為此,漁民們千方百計想讓沙丁魚活著返港,但種種努力都歸失敗。後來有位捕魚老翁發現了一個成功的秘密:原來鯰魚是沙丁魚的天敵,在沙丁魚群裏適量地放入一些鯰魚,就可以人為地製造一種緊張氣氛,沙丁魚一見到鯰魚就驚恐萬狀,四處逃竄,於是生命力大為增強,成活率大大提高。這麼一來,沙丁魚活蹦亂跳地被運回漁港,從而使人們大飽口福,也使漁民有了豐厚的回報。人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鯰魚效應”。
因為有了天敵的存在,沙丁魚不得不高度集中精力,使出渾身的解數奮力一搏,卻保持了生命的活力。在市場經濟中,引入“鯰魚式”企業,可以加劇競爭,刺激商品生產者不斷創新,使市場經濟充滿活力。
在一次采訪中,記者問三峽工程總設計師陸佑楣先生:“在您看來三峽大壩的成功修建,最應該感謝的人是誰?”陸佑楣先生回答道:最應該感謝的是那些對三峽工程修建持反對意見的人!是他們一次次地質疑、否定,讓我們對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更加謹慎、更為深入,考慮的因素更加全麵,方案的設計更為周密。沒有他們對工程難題的種種預測,沒有他們從不同角度對工程設計的不同看法,我們可能要走許多的彎路,甚至蒙受重大的損失。因此,我認為對三峽工程貢獻最大的人,是那些時刻關注三峽工程修建並提出不同意見的人!這些能夠提出反對意見的人是水利工程的專家學者,是國家建設的參與者見證者,他們以國家主人翁的身份對三峽工程的修建提出許多寶貴的意見,是從另一方麵為三峽工程的建設作出貢獻。
無論是工程師還是政治家,凡是大有作為的人都是在與強勁的對手較量中取得功績。
康熙作為清朝的一代明君,建立了卓著的功勳,為後人所稱頌。在康熙六十慶典舉辦千叟宴時,康熙舉起大銅碗,回顧自己取得偉業的曆程時,是這樣告誡臣民的:這第一碗酒,朕要敬太皇太後孝莊,敬列祖列宗在天之靈;這第二碗酒,朕要敬列位臣工,敬天下子民,敬今日赴宴的老同年們!這第三碗酒,朕要敬一敬朕的死敵!朕要敬鼇拜,敬吳三桂,敬鄭經,敬噶爾丹,他們都是英雄豪傑呀。他們造就了朕!他們逼著朕立下豐功偉績。朕恨他們,也敬他們!如今他們都死了,朕寂寞啊……朕,不祝他們死得安寧,朕祝他們來生再來跟朕為敵吧!!此言一出,滿堂震驚!這既充分展示了一代帝王寬闊的胸襟與政治家特有的氣魄,也充分說明了強大的對手給予的力量與勇氣!康熙的成功有一半的功勞來自對手,要感謝對手。
人們常說棋逢對手,遇到真正的對手才能激發人的熱情與精神,調動自己的能量,才能感受到對手帶來的挑戰,也才能在與對手的決戰中感受到勝利的喜悅。奧運賽場上高手如林,技藝超群的運動員個個都有爭金奪銀的實力,但金牌隻有一枚,在這激烈的角逐中運動員的技藝要得到最大的發揮,拚的不僅是實力,更是一種精神與毅力的較量。是信念的力量,狹路相逢勇者勝,這種精神、力量與勇氣,正是因為有了強大對手的存在。
在人生的各個不同時期,如果都能遇到自己強大的對手,我想這應該也是人生的一樁幸事,比如工作上有個暗暗盯著你的同事總想超過你;學習中有位對你取得的成績不屑一顧的同學,暗下決心勢必比你更為出眾;生活上有個朋友對你的生活狀態表現出不敢恭維而尋找更為合理的生活方式……這其實是給我們樹起一麵警醒的鏡子,時刻提醒自己,我們不是最好,我們還要努力,要不斷去超越自己。
感激對手,他使我們在前進道路上不再感到孤獨;感激對手,他使我們警醒,使我們不敢在已有成績上酣然入睡;感激對手,他令我們的生活不再單調,而是異彩紛呈更為精彩。
2.不是冤家不聚頭
因為有“冤家”做搭檔,喬治-巴頓中校研製出了世界上最堅固的坦克。它讓我們明白“冤家”的作用:他們特別關注我們的缺點和錯誤。找個“冤家”做搭檔,你的耳邊就會時時有批評聲,使你知道,還有不盡如人意之處,你便不會盲目樂觀、滿足現狀,而發奮努力,直至事業成功。
選擇一個“冤家”做搭檔,正是為了使你能更及時更深刻地發現自己的不足,使你知道,還有不盡如人意之處,你便不會盲目樂觀、滿足現狀,而發奮努力,從而使自己更趨完善,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海灣戰爭之後,美軍方提出了戰爭狀態下士兵的“生存能力”比“作戰能力”更為重要的全新理念。於是一種被稱之為“艾布拉姆”式的MIA2型坦克開始陸續裝備美陸軍,這種坦克的防護裝甲目前是世界上最堅固的,它可以承受時速超過4500公裏、單位破壞力超過1.35萬公斤的打擊力量,而這種力量被美武器專家形容為“可以輕易地將一隻球捧送上月球”。那麼,MIA2型坦克這種品質優異的防護裝甲是如何研製出來的呢?
喬治-巴頓中校是美國陸軍最優秀的坦克防護裝甲專家之一,他接受研製MIA2型坦克裝甲的任務後,立即找來了一位“冤家”做搭檔——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的著名破壞力專家邁克-馬茨工程師。兩人各帶一個研究小組開始工作,所不同的是,巴頓帶的是研製小組,負責研製防護裝甲;邁克-馬茨帶的則是破壞小組,專門負責摧毀巴頓已研製出來的防護裝甲。
剛開始的時候,馬茨總是能輕而易舉地將巴頓研製的新型裝甲炸個稀巴爛,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巴頓一次次地更換材料、修改設計方案,終於有一天,馬茨使盡渾身解數也未能奏效。於是,世界上最堅固的坦克在這種近乎瘋狂的“破壞”與“反破壞”試驗中誕生了,巴頓與馬茨這兩個技術上的“冤家”也因此而同時榮獲了紫心勳章。
巴頓中校事後說:“事實上,問題是不可怕的,可怕的是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裏,於是我們英明地決定請馬茨做歡喜冤家,盡可能地激將他幫我們找到問題,從而更好地解決問題,這方麵他真是很棒,幫了我們大忙。”
因為有“冤家”做搭檔,喬治-巴頓中校研製出了世界上最堅固的坦克。它讓我們明白“冤家”的作用:他們特別關注我們的缺點和錯誤。其實,這項作用對我們來說,不是壞事。因為找個“冤家”做搭檔,你的耳邊就會時時有批評聲,使你知道,自己還有不足,還有問題,還有不盡如人意之處,你便不會盲目樂觀,不會滿足現狀。而“冤家”的批評,就像皮鞭一樣,一次次抽打在你的身上,鞭策你加倍努力,拚命向前,繼而創造出非凡的業績。相反,那些願意聽好話、願意聽讚歌、過度追求喝彩的人,往往會害了自己。所以,找個優秀的“冤家”做搭檔,實在是明智之舉。
不管你是幹大事業也好,做小事情也罷,找個優秀的“冤家”做搭檔,你一定會取得意想不到的絕佳效果——哪怕就是賣牛肉麵,你也會成為最棒的“牛肉麵大王”!
3.誰妒忌你,就感謝誰
在被別人妒忌而被受排擠時,年輕的巴赫並沒有惱羞成怒,而是冷靜地接受了這一事實,寵辱不驚,堅守自己的目標和追求,在逆境中不退縮,理性地去看待問題,解決問題並且用一種很好的心態和方式去處理了這件事,這正是我們所要學習的。
被別人妒忌,也不一定就是一件壞事。關鍵是我們應該怎樣正確看待別人的妒忌。把它看作一種動力和鼓勵,就會使我們更快的進步。
巴赫被稱為音樂界“不可超越的大師”。他出生於德國中部的一個小鎮,9歲喪母,10歲喪父,15歲時,巴赫隻身離家,走上了獨立生活的道路。巴赫靠美妙的歌喉與出色的古鋼琴、小提琴、管風琴演奏技藝,進入呂內堡的聖-米歇爾學校。學校的圖書館裏藏有豐富的古典音樂作品,巴赫一頭鑽進去,像塊巨大的海綿,全力汲取著歐洲各種流派的藝術。為了練琴,巴赫常常徹夜不眠,通宵達旦。
逐漸突出的才華,讓巴赫像一塊光彩照人的璞玉,惹來不少人的妒忌。雖然巴赫很優秀,卻很少有上台的機會。
起初,巴赫覺得奇怪,以為是校長故意讓他做一些幕後技術工作,直到有一次校慶演出時,巴赫才意識到,問題不是想象的那麼簡單。那次,巴赫再次被安排做幕後技術工作,而才華遠不如巴赫的笛斯諾參加了表演。
巴赫質問校長。校長告訴巴赫,因為每次表演前,都公開征求學生們的意見,有不少人反對他上台。巴赫知道,是才華招來了妒忌。之後,巴赫盡量收斂鋒芒。
果然不久,巴赫得到了一次上台的機會。巴赫走上台,拉了一首小提琴曲,他投入的表演和悠揚的琴聲,使他成為本場的佼佼者。但是,掌聲並不熱烈,許多人用妒忌的目光看著他。從那以後,巴赫又失去了上台的機會。
那年,是學校的音樂年會,每個班級都推薦十名學生參加鋼琴“同一首曲”盛典活動。巴赫也報名了,但是,最後推薦名單出來後並沒有他。
巴赫知道,又是那些妒忌者在擠壓他。巴赫心中如江河咆哮般憤怒,臉上卻非常平靜。巴赫裝作毫不在乎的樣子,照常打掃著舞台。第二天,笛斯諾來向巴赫請教,如何以複調音樂演奏《米歇爾之夜》,巴赫說:“不可能的。”笛斯諾說:“如果不能以複調音樂演奏,那麼,誰也沒有把握勝出,因為參加演奏的同學實力相當,又是同奏一曲,很難分出高下。”
笛斯諾走後,巴赫出了一身冷汗。因為,正如笛斯諾所說,如果大家都演奏《米歇爾之夜》,的確誰也沒有把握勝出,除非誰能以複調音樂演奏。可是,即使是巴赫自己,也無法用複調音樂演奏這首曲子。但是,巴赫沒有放棄,他一想起那些妒忌者的目光,就激發了心中的鬥誌。盛典前的一個月,巴赫每天晚上都在用心揣摩,終於成功地找到了複調音樂的指法。
盛典這天,巴赫來到台下的角落裏坐著,平靜地欣賞著台上的演出。那些榮幸的學生們,一個個上台了,他們的演出不時地得到了掌聲。當最後一個人演奏完,評委開始打分。就在主持人要宣布比賽結果時,巴赫突然走上了舞台,在鋼琴前坐了下來。接著,一縷琴音響起,禮堂裏又響起了《米歇爾之夜》。但是,這次的琴音具有雙重的韻味,渾厚中帶著輕柔,重音如滾滾江河,輕音如白雲繚繞,琴音之美妙,震撼了在場的所有人。
一曲奏完,幾位被邀請為評委的音樂家走上台來紛紛和巴赫握手,並由衷地讚歎:“太完美了。”主持人當即宣布,本場盛典最榮耀的人是巴赫。
當主持人請巴赫發言時,巴赫手捂胸口,向台下彎著腰說:“感謝我的妒忌者們,是你們將我推上了成功的舞台。”
在被別人妒忌而被受排擠時,年輕的巴赫並沒有惱羞成怒,而是冷靜地接受了這一事實,並且用一種很好的心態和方式去處理了這件事,這正是我們所要學習的。寵辱不驚,堅守自己的目標和追求,在逆境中不退縮,理性地去看待問題,解決問題。如果連別人的妒忌我們都是心存感激,我們離成功還有多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