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站在窗子裏看別人,別人站在橋上看你,你裝飾了別人的風景,別人裝飾了你的夢。”卞之琳的這首小詩,雋永而深刻。有一種悠悠情思令人遐想。簡單的文字,如工筆描繪出的一幅畫,細膩而自然的意境中蘊涵著互惠共贏的和諧與美好。
微笑競爭,攜手同行。時代讓競爭成為一個沉重的話題。雙贏小到個人領域,就是用美德為競爭鑲邊著色,讓折射的陽光照亮攜手同行的路程,讓競爭在微笑中把心靈放鬆,在合作中共同進步,在人與人關愛和睦,誠實守信中描繪出一幅和諧的生動圖景。競爭應該在合作的懷抱裏微笑。競爭體現著時代的特點,雙贏更是代表著一個民族和個人的高度!“風呼呼地吹著/月朗朗地照著/我和你奔跑在同一賽場上/我對你笑著……”微笑競爭,攜手同行,這是雙贏的智慧,更是人類和人生至高的境界。
學會寬容,理解體諒。寬容和忍讓是人生的一種豁達,是一個人有涵養的重要表現。沒有必要和別人斤斤計較,沒有必要和別人爭強鬥狠,給別人讓一條路,就是給自己留一條路。
善於妥協,和平共處。現代生活中,妥協已成為人們交往中一道不可缺少的潤滑劑,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市場上,買家與賣家經過討價還價,最終以雙方的妥協而成立。在國際衝突中,衝突雙方各自作出讓步,才迎來和平共處的共贏局麵。學會妥協,收獲友誼,維護尊嚴,獲得尊重。當你同別人發生矛盾並相持不下時,你就應該學會妥協。這並不就表示你失去了應有的尊嚴,相反,你在化解矛盾的同時又在別人心中埋下了你寬容與大度的種子,別人不僅會欣然接受,而且還會在心中對你產生敬佩與尊重之情。讓別人過得好,自己也能過得快樂。學會妥協,世界會因你而美麗!
共贏思維,富足心態。美國心理學家托馬斯-哈裏斯在《我好,你也好》一書中,按照人格的發展,將團隊中各自然人之間的關係分為四種類型: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也不好;我好,你不好;我好,你也好。可見,第四種關係類型:我好,你也好——則是成熟的成人人格和共贏思維。但是,現實生活中,我們普遍存在的是贏/輸思維或單贏思維。謀求贏/輸思維的人隻顧及自己的利益,隻想自己贏別人輸,把成功建立在別人的失敗上,比較、競爭、地位及權力主導他們的一切;而單贏思維的人則隻想得到它們所要的,雖然它們不一定要對方輸,但他們隻是一心求勝,不顧他人利益,就算在獨立或互賴的情況下,他們的自覺性及對別人的敏感度很低,在互賴情境中隻想獨立,這種人以自我為中心,以我為先,從不關心對方是贏是輸。雙贏和共贏的思維特質是競爭中的合作,是尋求方共同的利益,即你好我也好,這是一種成熟的“雙贏人格”。
團隊合作,統合綜效。職業生涯中,我們每一個人都要處在各種各樣的團隊中,這就要求我們要學會欣賞人、團結人、尊重人、理解人,這既是一種品德、一種境界,也是一種責任。與老板、與同事、與下屬,大家在一起共事,既是事業的需要,也是難得的緣分。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個人的閱曆、知識、能力、水平、性格各不相同,相處久了,難免有些磕磕碰碰,但隻要是不違反原則,就應從維護團隊利益出發,求同存異,坦誠相見,在合作共事中加深了解,在相互尊重中增進團結。隻有互相支持不拆台、互相尊重不發難、互相配合不推諉,才能使整個團隊在思想上同心,目標上同向,行動上同步,作為團隊中的個人也才能用團隊的智慧和力量去解決麵臨的各種困難和問題,這樣才能既為公司的成長增磚加瓦,也為自己的職業生涯鋪好道路。
做到以上幾點雖然不易,但隻要我們用心思考,在工作中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克服不足,時時刻刻對照自己,提醒自己,還是會取得良好的效果的。願大家都是一個善於向競爭對手學習,敢於向競爭對手學習,活學活用,把學到的東西運用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中去,使自己成為職場競爭中一顆耀眼的新星!
5.壓力促使我們向競爭對手學習
一種動物如果沒有競爭對手,就會變得死氣沉沉。同樣,一個人如果沒有競爭對手,那他就會甘於平庸,養成惰性,最終導致庸碌無為。職場中,時時刻刻處於競爭對手的包圍之中,那麼是什麼力量促使自己必須向競爭對手學習呢?競爭,說小了是職位職務競爭,說大了就是生存和事業的競爭。競爭帶來的壓力,通常是學習動力的源泉。
壓力就是動力,它是促使人類進步的重要來源。
美國某著名網站近日通過在全美國範圍內的調查發現,超過一半的工作者稱他們壓力很大,77%的人感覺很多壓力都是來自於工作,這其中有16%的人認為難以相處的競爭對手是壓力的首要來源。
壓力促使我們必須向你的每一個競爭對手學習。
被稱為“幾何學之父”的古希臘數學家歐幾裏得(約公元前330——前275年)對他的學生們循循善誘,不厭其煩;然而,當孩子對學習產生動搖時,他也會用辛辣的諷刺來鞭撻他們。一天,歐幾裏得在課堂上給學生講解幾何第一定理,講著講著,他發現一個學生在底下坐不住,一會兒和旁邊的學生說說話,一會兒又在桌下做小動作。歐幾裏得有意停頓了一下,用目光示意這位學生注意聽講,沒想到這位學生卻突然站了起來,問道:“請問先生,學習幾何究竟有什麼實際好處?”歐幾裏得聽罷,沉默了一會,轉身吩咐一旁的傭人:“拿一點兒錢來給這位先生,看來,沒有錢他是不肯學習的。”
這個小故事部分地道出了學習的動力,那就是目標的壓力。人沒有目標,失去潛在的生存壓力,就會失去學習的興趣。
向競爭對手學習,其實就是讓競爭對手分擔你的壓力。因為你學到了競爭對手的長處,就縮短了與競爭對手的差距,甚至有可能會超越競爭對手,這樣,你的職場競爭就會處於優勢地位,你的工作就會更出色,就會得到更多加薪晉職的機會,就把你的競爭對手拋在了身後,也就是把壓力拋給了競爭對手。
當然,動力並不是別人給予的,是要我們自己在實踐中找到適合自己自身發展的“動力源”,我們要在工作中的每一個細節中,發現可以令我們心靈一觸即發、催生強大力量的“動力”,並以此令它成為我們努力學習競爭對手的動力。
有一則小故事引人深思,講的是某動物園從國外引進一隻及其凶悍的美洲豹供人觀賞,為了更好地招待這位遠方來的貴客,動物園的管理員們每天為它準備了精美的飯食,並且特意開辟了一個不小的場地供它活動和遊玩,然而美洲豹始終悶悶不樂,整天無精打采。
也許是剛到異鄉,有點想家吧?
誰知過了兩個月,美洲豹還是老樣子,甚至連飯菜都不想吃了。
眼看著它就要不行了,園長驚慌了,連忙請來了獸醫多方診治,檢查結果又沒有大病,萬般無奈之下,有人提議,不如在草地上放幾隻美洲虎,或許有些希望,原來人們無意中發現,每當美洲虎經過時,美洲豹總是會站起來怒目相向,嚴陣以待。
果不其然,棲息之所有了美洲虎的加入,美洲豹立刻變得活躍警惕起來,又恢複了昔日的威風。
人生中隻有有了競爭的對手,才會時刻激勵我們保持旺盛的鬥誌,不斷挖掘自身的潛力。
正確看待競爭對手吧,因為他的存在就像是一針強心劑;感謝你的競爭對手吧,他會使你成為一隻威風凜凜的“美洲豹”。
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前董事長R.史密斯認為,競爭使人進步最快。競爭帶來的壓力,通常是學習動力的源泉。越來越多的白領、專業人士和大學生們意識到,競爭對手帶來的強大壓力,促使自己不斷“充電”來補充各種新知識,熟悉並且駕馭生存環境,以使自己在激烈的職場競爭中立足。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競爭與機遇的時代,如何看待身邊的壓力,如何變壓力為動力,是走向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
“朝九晚五”的工作持續了大半年,漸漸地,張洋從初為白領的驕傲、新鮮中“清醒”過來,開始領教到工作的壓力。來到公司這麼久,工作上的事情越來越像石頭那樣壓著她——她害怕自己哪一天真的就“枯竭”了:在會議上再也提不出新的想法,工作中再也沒有新的點子。她在思考:壓力來自什麼地方?她逐漸明白,最終還是因為自己的實力不夠。為了擺脫這樣的感覺,她總是隨時隨地向同事學習,不斷地充實自己:她向英語好的同事學習英語、主動用英語同他們說話,練習口語;她不間斷地向業務骨幹請教業務上的問題,不斷充實自己的業務知識,買和業務相關的書籍學習;請教網絡水平高的同事,指導她上網去瀏覽國外的專業網站,在那裏,一些業界的新動向、同行業公司的新做法讓她受益匪淺。這就是“從源頭上切斷職業枯竭感”——沒有了職業上的“枯竭感”,她自然就沒有了工作上的壓力,並悄悄地把壓力分解給了她的同事。
向競爭對手學習技能是我們重要的“減壓利器”。
我們常常無法麵對壓力,常常指責壓力危害了我們的事業、健康甚至生命,卻很少問問自己:我努力了嗎?我學習了嗎?我有沒有想辦法解決壓力問題?
如果你因為壓力問題感到身心疲憊,卻又無法尋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不妨看看下麵的理論:
著名的帕金森定律之十三:鯰魚效應。一種動物如果沒有競爭對手,就會變得死氣沉沉。同樣,一個人如果沒有競爭對手,那他就會甘於平庸,養成惰性,最終導致庸碌無為。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一個企業或者團隊如果缺乏競爭意識,那麼其中大多數人是懶惰的,都盡可能逃避工作,他們大部分沒有雄心壯誌和負責精神,寧可期望別人來領導和指揮,就算有一部分人有著宏大的目標,也缺乏執行的勇氣。他們對組織的要求與目標漠不關心,對競爭對手的存在和進步不屑一顧,隻關心個人,其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相矛盾,他們工作的目的在於滿足基本的生理需要與安全需要。這些人碌碌無為,毫無鬥誌,虛度時光。但是這樣的團隊一旦引入競爭者,境況就會大大改觀,人們立刻警覺起來,懶惰的天性隨著環境的改變而受到節製。來自競爭者的壓力促使大家不停地努力奮進,這就是競爭的結果,也是學習的動力。
所以,一個榜樣勝過書上的一百條教誨,一個競爭對手勝過一百個追隨者。一般情況下,競爭對手越多越強,你學習的動力就越大,你學習的積極性就越高。
6. 競爭對手並不是敵人
先哲老子曾經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現實中,大部分人都認為自己最了解自己,也認為自己最清楚自己的競爭對手,其實不然,大多數人做不到明智,既不能看清自己,也無法正確評判競爭對手。他們把競爭對手當作敵人,卻無法認識到最大的敵人正是自己。
一位職場經理在談到競爭對手時說:工作中遇到了競爭對手,剛開始覺得不順利,並且也很畏懼。可仔細想想,為什麼偏偏他成了我的競爭對手?也許這是一種緣分,也許可能真是有自己的原因。我們每個人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都存在著很多意識不到的盲區,可能父母看不出來,朋友不好意思說,老師又說不著,競爭對手反倒成了最實在、最直接的老師。他總能抓住你的軟肋,擊中你的缺陷。下次你自己就會牢牢記住這個盲區,比朋友提醒百遍還管用。這就是競爭對手的作用,他給了我們一個“天眼”。
傳統意義上的老師,總是從正麵指引你,幫你解決問題。而競爭對手卻總是從負麵提醒你,讓你意識到重重困難,這絕對是你積累經驗、鍛煉實力的好機會。這樣的人表麵看是敵人,而實際上卻是良師益友。菲德勒在網壇一統天下,這使得其他的頂尖選手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我們看見羅迪克的底線技術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休伊特的發球技術正日趨完善。這都是菲德勒的功勞,在與他的競爭中,競爭對手找到了鍛煉的機會和進步的動力,這樣的競爭對手是敵人嗎?
NBA備受世人矚目,其中的球員也都是名震一時的人物。NBA公牛隊曾經顯赫一時,就是因為有喬丹這樣一個傳奇人物。喬丹是天之驕子,威名遠播,他的球技人品世人共睹,但隻有這樣是不行的,因為籃球不是一個人的運動,需要集體配合才能取勝。公牛隊出現了另一個得分手,另一個天才球員,他的三分球命中率甚至比喬丹還要高,他也曾立下豪言:“單場得分要超過喬丹。”
麵對隊友的挑戰和競爭,喬丹沒有嫉恨,沒有把他當作敵人,反而鼓勵他樹立信心,親口告訴他,他的三分球姿勢標準,還有很大潛力。結果,在喬丹指導下,隊友一步一步前進。終於有一次,他的單場得分超過了喬丹。此時喬丹比他更高興,兩人緊緊相擁在一起,許久許久。這個人就是另一個著名的NBA明星皮彭。
皮彭成功了,喬丹也因高尚的品格受到更多人的喜愛,得到更大榮耀。再後來,他們並肩作戰、共同提高,互相成就了對方。因此,競爭對手非但不是敵人,還是我們的老師或戰友,更是職場上難得的同行者。
有些人總是一方麵展望著美好的人生前景,另一方麵卻一味抱怨自身的處境,將所有原因全部歸咎於競爭對手,因此導致失敗,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相反,有些人卻能正確看待競爭對手,處理雙方的關係,從而為晉升之路尋找到最恰當的方式。
團隊中,員工們由於經曆、立場等方麵的差異,對同一個問題,往往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引起一些爭論,一不小心就容易傷和氣,這也是同事成為競爭對手的主要原因。受人歡迎的員工應該明白,競爭中,不僅要積極工作,也要善於處理與競爭對手的關係。既要敢於向競爭對手挑戰,同時也要尊重競爭對手。因為競爭對手有著與自己共同的地方,也有與自己截然相反的特點,尋求共同點會拉近彼此的關係,欣賞不同之處會讓彼此尊重。這是一個簡單卻有效的方法,試著尋找雙方的共同處,把它作為一條相互利用的紐帶,加深彼此的關係;試著肯定競爭對手與自己的不同處,這是彼此尊重的基礎。相反,如果一味簡單地對待工作問題,不懂得處理來自各方麵的人際關係,更沒有把握好競爭者對自己的態度,導致招人討厭,工作無法開展,最終隻能失敗。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與競爭對手你追我趕的競爭中,隻要雙方能夠互相激發鬥誌,改進自我,從而走向完善和成功,那麼,這樣的競爭對手不僅不是敵人,還是我們共同成長的同路人。因此,當我們發現競爭對手已經站在麵前時,我們就要學會欣賞他,善待他,尊重他,因為他在你的成功道路上起著助推器的作用。
相信每個人都希望受人歡迎,希望樹立良好的職場品牌。那麼,麵對競爭對手,除了尊重競爭對手外,你還要表現出開闊的視野和博大的胸襟,去容納競爭對手,去激發競爭對手,為攀登人生新高峰堅定信念,從而奮進不止,這樣他一定會歡迎你。
世上沒有絕對的敵人,職場也是,我們必須學會化敵人為朋友,我們的目標就是把最大的敵人化為最真誠的朋友,化為自己前進的強大動力。
7. 對手是你前進路上不可缺少的老師
縱觀人的一生,與你同行的人很多,可是陪伴你披荊斬棘、勇往直前、不達目的不罷休的人卻不多。正是那些競爭對手,那些與你懷著一樣目標、遠大理想的人才長久地“陪伴”你,不惜一切代價地與你行進在一起,朝著最終目標努力不止,他是你最大的競爭對手,也是你最堅定的同路人,更是你前進路上不可缺少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