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生活的平衡術(4)(1 / 3)

歐陽修自號“無仙子”,反對妄意貪生去追求超脫自然規律的成仙得道。他認為“自古有道無仙,而後世之人知有道而不得其道,不知無仙而妄學仙,此吾之所哀也。”“道者,自然之道也,生而必死亦自然之理也。”“長生既無藥,仙境不可到,人生不免死。”他大膽否定神仙的存在,批駁長生不死的迷信思想,這種科學的認識,在當時是相當可貴的。

“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生”,這是歐陽修養生思想的核心。他認為:“天地萬物之自然,物生有常理。”人若善養其生,就必須順其自然的規律,絕不可以躲進深山煉丹弄術妄意貪生而愚昧地傷身害己。這也就是他說的“上智任之自然”的觀點。

歐陽修提出的順其自然養生之主張,並不是消極地放棄一切活動,而是要“寓心於有益之物”。他很注重遊戲和休息娛樂等活動。他經常郊遊,並創造條件和百姓一起活動。他把韓稚圭送給他的芍藥花栽種在郊外的豐樂亭附近,以便吸引更多的人郊遊。

歐陽修還經常做射箭遊戲,寫了《九射格》。他還在郊遊中搞射箭、下棋等活動,把一切活動都遊戲化了,為鍛煉身體、陶冶性情服務。

當然,歐陽修熱心於郊遊、棋、射等活動,並不是單純為了好玩,而是為了寓心於有益之物,以有利於養生。

他說:“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於酒也。”他並不醉心於酒,而是醉(寓)心於山水之間,他把遊戲作為寓心於有益之物的養生手段。可見,歐陽修的養生之道,在古人當中是比較獨特的。

歐陽修批判神仙長生,提出“人生不免於死”,主張“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生”,並且應當“善養其生”。這些認識與做法,在現代也有其進步意義和借鑒的價值。

5、身與心的平衡

身為國士,心為君主,君在域中,無所不能。

沒有軀體疾病隻是健康的一部分,不是說沒有軀體疾病就一定是健康人。要想社會適應良好,不但要有健康的身體,而且要有健康的、積極向上的心理和精神活動,要有健全的人格。如果沒有健康的精神活動,就不能準確判斷主觀與客觀、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界限,不能處理好正常的人際關係,從而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

就像伊皮泰特斯所說:“人們不受事物影響,卻受他們對事物看法的影響。”一般說來,人的幸福十之八九有賴健康的身心。有了健康,每件事都是令人快樂的;失掉健康就失掉了快樂甚至一切。

一個人思想不健康,他悟不透健康的本質與內涵,他必定自覺和不自覺損壞健康。他會用不健康的手段,用不健康的方法處理許多問題。

但是有誰能逃脫這樣的法則:你損壞了自然的健康,自然會懲罰你,用天災,用貧瘠;你損壞了社會的健康,社會會懲罰你,用人禍,用正義;你損壞了他人健康,他人會懲罰你,用報複,用天理;你損壞了自身健康,自身會懲罰你,用輪回,用缺陷。

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無論他怎樣成功,無論其表象如何強大輝煌,他陰暗的心理,扭曲的常態,固有的缺陷,使他骨子裏笑不出聲來,使他內裏藏著悲哀,他既成不了社會的楷模,贏不了尊嚴、價值,還得與健康對峙斡旋,還得遮掩自己的病灶,包嚴自己的劣勢。

人類社會和自然中充斥著不健康,每個人或多或少被其浸染,但是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是否有健康的追求。追求思想的健康,認識的健康,做人準則的健康,有這個健康,我們會甄別優劣,拂去疾病、病象的灰塵,邁進健康的境界。反之,沒有這個前提,空有美肌亦敗絮其中,臉色紅潤也表裏不一。

海倫·凱勒是一個不幸的人。在她9歲的時候,就失去了視覺和聽覺,陷入了永久的黑暗與沉寂之中。她又是一個幸運的人,她創造了世界上罕見的奇跡,被稱為與拿破侖同樣偉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