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生活的平衡術(5)(1 / 3)

人心原本是清靜的,由於受到外在條件的影響而產生波動。心靜就能虛,虛就能靈,靈就能明。動就會昏,昏就會昧,昧就會惑。動於物就會昏亂於物,動於名就會昏亂於名,動於欲就會昏亂於欲,動於利就會昏亂於利。作為知見而動於心,就會被知見而昏亂於心;作為得失而動於心,就會被得失而昏亂於心;作為天下而動於心,就會被天下而昏亂於心;作為生死而動於心,就會被生死而昏亂於心。要想不昏亂自己的心,惟一的方法是滅去動心。要想心不動,隻有排除欲心而重現澄心,排除欲念心就能安定。心安定了,就可以製止天下的動!定心於一,定心於道。定心於善,認識就會大不相同,了悟就有新境界,氣象也就不同了。

明代崔銑曾撰《聽鬆堂語鏡》一書。其中的“六然訓”,實為身心健康的“妙方良藥”,可資學習借鑒:

自處超然:當一人獨處時,應保持寧靜致遠的心境,忘掉煩心事,種花草,聽鳥啼、望遠方,看天空彩雲變幻,或想想令人開心的往事,保持輕鬆愉快的心境。

處人藹然:與人相處時應謙虛誠懇,樂於助人。與人交往時應寬容大度,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創造一個輕鬆愉快的生活氣氛。

有事斬然:遇到事務繁雜心煩意亂時,既要深思熟慮,又要堅決果斷。“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應按事情的輕重緩急有條不紊地去辦。這樣就不會因事務煩雜而心煩意亂或焦慮不安,反而會為自己有良好的辦事能力而高興。

無事澄然:無事可做時,可吟詩,練字,想想“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意境,便會令人神清氣爽,飄飄欲仙。

得意淡然:得意時,仍需謙和身平,不可狂妄自大,忘乎所以,應學會控製與善於駕馭情緒。

失意泰然:失意時,應泰然處之。人生在世不會事事如意,常是失多於得。在逆境中切不可自暴自棄,應學會知足,主動尋找樂趣,這樣才能避免患得患失的不利情緒,以坦蕩的胸懷,通利的心境,良好的身心狀態迎接種種挑戰。

竇持說:“悟心容易息心難,息得源頭到處閑,鬥轉星移天欲曉,白雲依舊複青山。”心能息,就自然能清清靜靜,穩穩當當。心不動,就自然一心不亂,慧光高照,靈明閃現。惟一的根本方法就是萬事無心罷了。

6、樂與憂的平衡

知足常樂,知止無憂。

提起“樂”與“憂”,人們不禁會立即想起範仲淹《嶽陽樓記》中的名句:“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邪?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這是從從政的角度來探討樂與憂的。而我們所探討的樂與憂,是從人生哲學和養生的角度。

中國有句俗話:“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很生動地闡明了樂與憂對人身心健康的影響。但這似乎是從生理學的範疇內來論及的。從人生哲學的角度,樂與憂其實就是活著的態度,活著的境界。

佛曰:人生苦樂都肇自於自己的心,並非外求而來。自己的心既是樂之因,也是苦之本。得樂或息苦都必須在自心之內下功夫。工作室就在你的內心。你必須消除召來苦難的心念,同時也要認知、明白錯誤的思維方式,以及帶來安樂、正確的思維方式。

一個長相清秀的男孩子,一心想去做變性手術。男孩是父母的獨子,所以父母怎麼也不答應男孩的要求。男孩痛苦極了,不吃也不喝,常拿著刀在家裏亂砍,並揚言,隻要殺了人,心裏這種痛苦才會減輕。

父母流著淚在男孩麵前放諾,如果是這樣,你就將刀砍在我們身上吧。男孩真的舉起了刀,落在了空中,刹那間,男孩看見父母淒涼的麵容,怎麼也下不了手,極度痛苦地掙紮裏,男孩落刀砍下了自己幾根手指。肉體的痛苦走到了生命的前台,男孩一下子暈了過去。

男孩醒來,看見床邊坐了個穿著表衫的和尚,十分虔誠地敲著木魚。

僧人是男孩的父母從遠處請來的。男孩的父母想,與其讓兒子麵臨死與變性,不如讓他去做和尚,就算不可以傳宗接代,好壞也可以留個男兒身。

男孩見到僧人,心想他一定了解人世間的痛苦,並要求僧人去說服自己的父母。

僧人聽完男孩的講述,問道:“小施主,你為什麼一定要做女兒身呢?”

男孩回答:“我喜歡做女孩子的感覺,可以擁有美麗的服飾,曼妙的曲線,還可以找一個知心的男孩子相戀。那樣,才會讓我感覺到生活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