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了心悟道運用自如——糊塗韜略二(19)(1 / 3)

高行引刀自割其鼻,在今天看來是沒有必要的。然而,高行不慕富貴、一心撫育兒子的高尚行為,不也是值得歌頌的嗎?

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故事,在中國幾乎是家喻戶曉的,至今人們還用“相如賣賦為生,文君當廬賣酒”來比喻男女之間真摯的愛情。

司馬相如,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字長卿,擅長辭賦。從小聰明好學,才智過人,而且好學擊劍之術,所以他的雙親就替他取了小名叫“犬子”(取其便捷之意)。當他求學之後,很是仰慕藺相如的為人,於是改名為“相如”。起初,他用金錢謀了個郎官,侍奉孝景帝,職位是武騎常侍。這本不是他的興趣,況且景帝也不甚喜好辭賦。此時正值梁孝王入京,帶著許多口才甚好的遊說之士:

如山東的鄒陽,江蘇的枚乘,沂江的莊忌(夫子)等。當司馬相如見了梁孝王以後,內心傾慕,於是,借生病為原由辭了官,投奔到梁(開封)地為客,梁孝王就讓他和這些讀書人同住,使他得到了討論學問的機會。在梁孝王府的幾年裏,相如勤奮地攻讀詩書,寫了著名的《子虛賦》。隻可惜梁孝王徒有愛才之虛名,不知相如之才,所以,相如在梁孝王府內時日雖久,卻沒有得到重用。梁孝王死後,相如又回到了老家四川。但此時,相如父母已亡,家道衰微,已經窮困到無以為生的地步了。

相如平素與臨邛令王吉的交情較好,而王吉也曾說過:“相如啊!如果你久宦無成的話,可以來看我。”於是,相如就住進了臨邛縣城廓下的一座小亭中,而臨邛令每天裝著很謙恭的樣子去拜訪他。起初,相如還見他,可後來,便幹脆說生病,叫侍從拒絕了,可是王吉卻裝得更謹肅而有禮。

在臨邛,財主非常多,比如卓王孫就擁有家僮達八百人之多,程鄭也有數百人。有一次,他們二人商議說:“聽說縣令有一位貴客,我們備桌酒席把他們一起都請來,如何?”

當縣令來到卓家時,客人已經到了百數十人。等到了正午,便派人前往請司馬相如,可相如卻稱有病而拒絕了。相如沒有到,臨邛令居然不敢進食,而且還親自前往迎接,相如出於不得已就勉強答應了。當相如到的時候,在座的客人沒有不被他的風采所傾倒。

酒菜酣飽時,臨邛令親自把琴瑟送到了相如的麵前,說道:“聽說長卿精於此道,願聞一曲以助興如何?”司馬相如嘴上雖然辭謝,可手上卻撥弄了一、兩首曲子。但聞曲聲幽揚,滿座驚絕。

未曾想,這優美的琴聲驚動了一位閨閣少婦,她就是卓王孫的女兒卓文君。

文君是卓王孫心愛之女,曾師從名家,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為當地有名的才女。此時文君剛剛喪夫不久,在家閑居,百無聊賴,於是以彈琴消磨時光,打發歲月。這一天,文君麵對滿園春色,癡癡發呆,想到自己不幸的命運,不禁潸然淚下。正在神傷之時,忽然聽到這優雅的琴聲,怦然心動,於是便撫琴相和。

在前庭的相如,聽到附和之琴聲,大為驚奇,便問原由。卓王孫以實相告:

“此小女文君也。”相如素聞文君貌美有才,今日聞其琴聲,果然不同凡響,於是,請求相見。卓王孫傳話後宅,叫文君出庭。不一會兒,但聞環癿叮當,文君嫋娜而出。相如抬頭觀瞧,但見文君國色天香,豔麗宜人,不覺為之傾倒。文君見相如雍容閑雅,容儀姣美,也為之心動。四目交合,便不能再分離,正是“有緣千裏來相會”,“千裏姻緣一線牽”。

宴罷歸去,相如茶不思,飯不想,眼前夢裏,隻有文君之倩影。遂托媒人,攜重金到卓府求親。卓王孫雖慕相如之才,但見他家道中落,居然看他不起,於是就婉言謝絕了相如的求婚。相如並不甘心,又屢次三翻求親,卓王孫終不同意。

後來竟把求親人逐出門外。

文君得知情形,上告其父:“小女無福,夫君早亡,閑居家中,拖累父母。

兒今見相如品學兼顧,人間少有,願以身相許。”卓王孫聽了,勃然大怒,曰:

“寧願汝老死閨中,亦不同意。”文君掩麵哭泣而去。

相如見求親不成,便用重金買通了文君的侍者,傳達了豔慕的心意。文君見相如托人相見,大喜。於是,趁夜離開了家,私奔到相如那裏。二人知道卓王孫會派人前來追索,於是連夜逃奔到異地他鄉。

卓王孫知道女兒私奔後大為震怒,說:“小女實在太不成材,我雖然不忍傷害她,可是一分家產也不會給她。”也有些人曾經多次勸過卓王孫,可是他卻始終不聽。

相如和文君逃奔日久,盤纏漸漸用完。一日,文君告曰:“長卿啊,隻要回到臨邛,向親戚借貸也能夠維持生活,我們何必自苦如此呢?”相如看著因連日奔事而日漸憔悴的妻子,隻好點頭稱是。於是,相如文君二人回到臨邛,把車騎統統賣了,買了一家酒館。文君親自在酒爐前酌酒亮相;相如卻自己穿了條“犢鼻褲”和酒保、傭役在一塊兒打雜,在大庭廣眾之前洗滌碗盤。因為價錢公平,童叟無欺,夫婦二人的酒館雖不興盛,但卻也能度日。卓王孫知道後,覺得給他真是丟盡了麵子,連家門都一步也不敢出了。一些親戚、長輩就來勸他道:“而今你隻有一男二女,家中缺少的絕不是錢財吧?現在文君既然已經和司馬相如結了婚,而且相如也已厭惡奔波的生活,他雖窮,可確是個可依可靠的好人才呀,況且又是縣令的朋友,何必這般看輕他呢!”卓王孫雖恨文君私奔之恥,但文君畢竟是自己的親生骨肉,於是便分給了文君百餘個童仆,百萬兩錢財,手中一些嫁妝細軟之物。起初,相如堅辭不受,文君勸曰:“吾父誠意相授,為何不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