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了心悟道運用自如——糊塗韜略二(19)(2 / 3)

否則,倒顯得你我心胸狹窄!”於是相如和文君接受了禮物,回到成都,置買了田宅,竟成為一時之富豪。

過了一段時間,有一天,有一位四川人名叫楊得意,他是侍奉皇上獵犬的狗監。當時皇上(武帝)正在讀司馬相如寫的《子虛賦》,而且極為讚賞,自言自語地說:“可惜我不能和作者同時呀!”楊得意馬上接著說:“這章賦的作者,正是我的同鄉司馬相如。”皇上一聽大為驚喜,下詔馬上召見相如。相如說:“我確實寫過這麼一章文章,但是,那隻是敘述諸侯遊獵而賦的,內容還不甚可觀,不如讓我再寫一章天子遊獵的賦。寫好之後,即刻奉上。”皇上聽後,滿心歡喜,一口答應,而且親自叫尚書準備筆墨和紙張。

相如用“子虛”(虛構的言辭,稱讚楚國的美)“烏有先生”(沒有這回事,來詰難楚事)“無是公”(沒這個人,以表明天子折中的大義)三人的對話來鋪敘天子、諸侯苑囿的美。在最後一章中把主旨歸結在“節儉”上,借以達成“諷諫”的意思,賦章奏進天子後,天子大悅,封相如為郎宰。

相如做了幾年的郎官,適逢唐蒙受命往經略夜郎和樊中二地,動員了巴、蜀二郡的吏卒千餘人,郡中又增援了水陸運輸補給人員萬餘人,並且引用“軍興法”

(地方征聚財物供軍用)殺了大帥,於是巴、蜀的百姓大為驚恐,天子得知後就派司馬相如去責難唐蒙,並且告示巴、蜀百姓,這並非皇上的意思。

相如雖做高官,但沒有忘記文君貧賤相守之賢。回歸家中,常和文君談詩論賦,撫琴相嬉,感情甚篤。後來相如竟辭宰不做,與文君回歸故裏,休養於園林之間,共享天倫之樂,和親而終。

司馬相如和卓文君貧賤不移,富貴不忘的愛情故事,為後代摯愛男女爭相效仿,傳為佳話。

林則徐(1785年——1850年),是我國近代史上傑出的政治家,經世致用的實幹家和偉大的民族英雄。

林則徐4歲那年,父親把他隨帶到羅氏私塾,7歲時便教他作文,一直到12歲,林則徐追隨父親,就學於文筆書院。1796年,林則徐應郡試,考了第一名,那時才12歲。第二年又參加了科試,中了秀才,旋入鼇峰書院讀書。1804年秋天,20歲的林則徐順利地考中舉人。在揭曉舉行鹿鳴宴的那天,林賓日為林則徐和鄭淑卿完了婚。

鄭淑卿(1789年——1848年)是福建侯官有名進士、曾任河南遠城等縣的知縣鄭大模的長女。深受民眾愛戴的鄭知縣看中了聰敏伶俐的林則徐,當林則徐在13歲考上秀才之後,他不嫌棄林家的窮苦,立意讓年僅9歲的長女鄭淑卿和林則徐訂婚。

林、鄭婚後,鄭淑卿從富裕的家庭來到了窮苦的書生家。開始生活上有些不習慣,但她很快就適應了艱苦環境,換上布衣,親自操持家務,侍候翁姑,哺乳子女。由於鄭淑卿善良賢慧,識大體,而且能詩能文,尤好書法,還會下棋,與林則徐的感情甚篤,因此林則徐對她十分敬愛。

鄭淑卿不想讓自己的丈夫困守書房,變成書呆子,她積極鼓勵丈夫走向社會,尋求更大的作為。1805年初,林則徐束裝就道,前往北京參加考試。他第一次離開家鄉,一路上遊曆名山大川,探訪民情風俗,接觸了社會實際,開闊了眼界。但會試結果,卻名落孫山,於是他在年底回到福州,由於家境不佳而外出做私塾先生。夫人鄭淑卿包攬著一家人的生活,任勞任怨,給了林則徐很大的幫助。

1811年春,林則徐再次參加會試,賜進士出身,選翰林院庶吉士,開始躋身於官場。林則徐入翰林院後,就被“派習國書”學習滿文,不久,他請假回鄉取眷,到1813年6月,才帶著妻子鄭淑卿趕到京師。

之後,鄭淑卿對林則徐的不朽勳業盡了最大的內助之力,自此,林則徐是官場得意,平步青雲,直做到湖廣總督之職。1842年,林則徐在廣州查禁鴉片,打擊鴉片商人,演出了“虎門銷煙”的雄偉一幕。廣州禁煙引起了“馳禁”派的忌恨;英軍的入侵也引起了道光帝的不滿,最後林則徐被革職查辦,謫戍新疆。

在林則徐被流戍新疆時,鄭夫人強忍悲憤,含笑相送,“絕無戚戚不怡之色”,由此可見鄭夫人的平日修養與風範。在林則徐去戍邊時,夫人盡管得了風濕病,腿疾行動不便,但她為了慰藉丈夫,仍不辭辛苦,長途跋涉,一路陪送林則徐到了陝西西安,才由二兒子林聰彝、三兒子林拱摳跟隨丈夫出關,自己則同女兒寄居長安,以便能與林則徐時常通信,相互鼓勵,且照顧好家。這時,鄭夫人自號為“絳紅樓老人”,每日教女兒和兒媳讀書寫字。課讀之餘就和家人下棋消遣,一門之中自得其樂。因為陝西巡撫李星源等人的關照,每次趁驛遞之便,鄭夫人總要捎上家信,使林則徐雖身處邊疆,卻能及時獲悉家事與國事。她還常常寄詩與林則徐唱和,使孤身在外的林則徐能夠得到安慰,在罷官後又做出了一係列利國利民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