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了心悟道運用自如——糊塗韜略二(21)(2 / 3)

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人的興趣愛好是長期定向探究反射強化的結果。嬰兒無所謂興趣,大凡鮮豔奪目,能給他較強刺激的東西,他就表現出一種希望得到的願望。隨著人的大腦的發育逐步完善,人的大腦興奮抑製過程逐步健全,兒童就開始呈現出對某種事物有較強的愛好的傾向,這就是興趣的萌生。剛入學的孩子,一般說不喜歡上語文,還是喜歡算術,或是音樂、美術(除非入學前已接受過家庭的早期教育),大多是某一門課學得比較好,常受到表揚,他(她)就對這門課開始表現出比較強烈的興趣。這種興趣的誘發階段要保持較長一段時間,一直到後來,他(她)對事物的某種喜歡傾向同這種傾向的聯係起來後,他(她)的興趣才呈現出相對穩定的狀態。人們覺見的興趣愛好,大致可分為兩個層次:

一是“事業興趣”。對自己從事的工作有濃厚的興趣,有時能夠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例如愛因斯坦酷愛物理,李四光嗜好石頭,陳景潤專心數學等。二是“業餘興趣”。對於更多的人來說,除了工作以外還有別的興趣。比如數學家蘇步青好讀古詩,建築學家李國豪喜愛騎自行車,曆史學家蔡尚思每天離不開冷水浴,這些都屬業餘興趣。業餘興趣又可分為下列五種:一是求知興趣。業餘時間好看書,尤其是一些文藝作品(出於自學或工作需要而有目的地讀書,屬於事業興趣,也就不在此例);二是藝術興趣。喜歡聽音樂,畫圖,練琴等;三是實用興趣。

鑽研縫紉、烹調、木工一類,以此改善生活;四是娛樂興趣。好看電影、電視,喜歡集郵、旅遊或者打球、遊泳等;五是刺激興趣。追求不健康的娛樂活動,尋找刺激性的消遣,比如賭博等。

為什麼人的興趣愛好會出現不同呢?原因在於各人的內在情感需要的內容相異。人的這種情感需要又是由生理、知識和認識條件等多種因素決定的。比如,愛好體育的人,大多是體力充沛的人;愛好音樂的人,必然是對音樂有所了解。

生活中,從責任感出發去培養自己對某種事物興趣的例子也非常多。由於各人的生理知識和認識條件的不同,對事物的需要傾向和程度就不同,所以表現在興趣上就具有明顯的個性特征。

現實生活中同行業同工種的夫妻不多,因而形成夫妻不同的事業興趣。而由於個性的差別,生活環境的不同,知識結構的不同,又形成了夫妻在業餘興趣方麵的多種多樣。既然夫妻間興趣愛好的完全一致為前提的。隻要是在大的方麵做到誌同道合,那麼在興趣愛好方麵的差別是不會妨礙大局的。不同興趣的夫妻和諧相處的事例到處都是,馬克思最喜歡“啃書本”,而燕妮所喜歡的卻是“縫紉”

;馬克思喜歡火紅的色彩,燕妮則酷愛蔚藍色,而這些不同並沒有阻礙他倆的親密感情與和諧生活。既然如此,是不是可以對夫妻的興趣愛好放任自由、聽之任之呢?雖然說愛情的幸福並不以興趣愛好一致為前提,但人的感情終久要在相互接觸和交流中得到發展深化。興趣愛好相近,共同語言較多,利用夫妻感情的發展。所以,夫妻間要采取積極態度,盡可能使彼此在興趣愛好方麵達到協調互補。

要做好夫妻興趣愛好的調度,必須在相互尊重相互適應和相互滲透等方麵去努力。

首先要相互尊重。尊重丈夫(或妻子)對他(她)自己的工作、勞動和學習所表現的強烈興趣,就是支持對方的事業。事業興趣是事業成功的階梯,一個人事業興望越強烈,他(她)在事業上獲得的成就的可能性就越大。作為最親密的伴侶,理當充分理解和尊重對方的事業興趣,千方百計地為其事業的發展創造條件。談到《報童》、《大河奔流》兩部電影,大家一定都很熟悉,劇中扮演周總理的演員王鐵城和他的愛人在家裏有這樣一段生活情景:晚上,夫妻倆在一間不大的臥室裏,丈夫要亮嗓子、背台詞、聽錄音、練動作,而當教師的妻子則需要安靜地看書、備課、寫講義。這一動一靜的差別都是為了工作,到底應該誰服從誰、誰照顧誰呢?好心的妻子尊重丈夫的職業,更深深地熱愛我們的好總理。她想到丈夫所演的人物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牽涉著億萬人民的心呀!於是,她毅然放下自己手頭的工作,做丈夫的“第一觀眾”,觀察、評論、指點,並以她頗為精通的語音學幫助丈夫分析每個台詞的深邃含義,設計每個台詞的吐字發音。

丈夫第一次登台,她抽空到劇場觀看演出。丈夫外出辦事,她有空就跟在身後觀察丈夫模仿周總理的矯健步伐,糾正他習慣的“八”字步。為了協助丈夫演好總理,她自覺加重了自己工作、生活的擔子,並視此為理所當然,覺得生活很充實、很幸福。做妻子的對丈夫的職業如此關懷,而當演員的丈夫對妻子的工作也同樣尊重,平時王鐵城總是盡可能為妻子創造安靜的工作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