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了心悟道運用自如——糊塗韜略二(25)(2 / 3)

“時太祖左右至洛者皆欲歸”,這也是在所難免的,因為當時董卓氣焰十分囂張,曹操得罪了他,誰又能保證董卓不會罪及家人呢?在這關鍵時刻,曹操的夫人卞氏,雖係女流,卻能夠臨危不懼,穩住陣腳,她沉著冷靜,不慌不忙地勸阻眾人說:“曹君雖然出走,但不一定就有什麼危險呀,現在我們急急忙忙地逃跑了,假如曹君明日平安歸來,我們有何麵目再與他相見呢?平日曹君待大家不薄,即使大難臨頭,我們與曹君同死,又有什麼苦痛呢?”經卞夫人一番義正辭言的勸說,大家都冷靜了下來,安心等待曹操的消息。卞後能在患難之時,穩住陣腳,不僅僅是她具有膽識,更重要的是由於她對曹操的深深理解,寄予了高度的信任,特別是有與曹操同患難、共死生的堅貞不渝的真摯感情。曹操聽說這件事後,對卞氏備加讚許,進一步加深了對卞氏的敬愛之情。

董卓叛亂以後,曹操入朝輔佐天子,接著敗黃巾、破袁紹、誅呂布、征烏桓等軍事上取得了一係列的勝利,曹操已完全控製了皇帝和朝政,漢獻帝卻成了曹操手中的招牌和傀儡。這時卞氏已認識到了曹操不久就要取漢而代之的趨勢。為了更好地讓曹操完成統一大業,卞夫人對外戚的要求都十分嚴格,從不假以奢華。平日裏,她常對娘家人說:“現在我們雖比以前富貴了許多,但在生活上絕不能忘記節儉,不要一味指望我會賞賜你們大量財物,供你們揮霍。我說這話你們可能要責怪我沒有情義,其實不是這樣的,我侍奉魏王(曹操)四五十年,一向在各方麵嚴格要求自己,厲行節儉,這是大家都看見了的。如果你們中有誰仗恃與丞相的親戚關係而違法亂禁,巧取豪奪,揮霍無度,出了事,我絕對不會包庇你們的,相反,我還要給你們加罪一等。作為至親,我希望你們能夠奉公守法,注意節儉。”卞夫人確實從自身做起,她平日生活節約,服飾儉樸,從無文繡珠玉,不追求華麗。她的住處收拾得樸素潔淨,無富貴之氣。卞夫人同時還能審時度勢,不像漢朝的呂後、唐朝的武後那樣,偏向娘家人,而是清醒地處理好與外戚的關係,這對於一個出身倡家的婦人來說,確實是值得人們稱道的。

卞夫人崇尚節儉,不慕奢華的優良品格,曹操深表讚許,因此對卞夫人的敬愛更深一步。

建安二十一年,漢獻帝封曹操為魏王。二十二年,魏王立卞氏生的長子曹丕為魏太子。妻以夫貴,母以子貴,立嗣對後妃來說是十分緊要的,兒子當立而未立,就意味著後妃地位的不穩,以至是災禍的到來,反之,則意味著榮華富貴將與日俱增。曹丕被立為太子,這對卞氏來說,太值得慶賀了。因而,喜訊一到,左右侍奉的人一齊向卞氏祝賀說:“五官中郎將(曹丕當時的職稱)拜為太子,天下的人都很高興,夫人應當更高興,應當把府中的財物全部拿來賞賜太子,來表達您的喜悅心情!”卞氏聽後正色回答:“魏王因為曹丕在兒輩中年齡最大,所以立他為太子,這是先朝的成法,有什麼必要給予重賞呢?我隻希望沒有教子無方的過錯就很滿足了。”左右的人連聲稱是。後來,宮中的長禦把卞氏的話告訴了曹操,曹操深以卞氏的明達而喜悅,說道:“怒不變言,喜不失節,故是最為難。”曹操對愛妻評價之高,由此可見。

更可貴的是卞氏的儉約是以關心國家為目的的。從東漢末年漢獻帝在位算起,到晉武帝統一天下為止(189年——265年),幾十年的時間裏,軍閥割據,戰亂頻繁,生產遭到極大破壞,百姓災難深重,正如《晉書·食貨誌》中所描寫的:“穀斛五十萬,豆麥一斛二十萬,人相食啖,白骨盈積。”這樣的一個動蕩不安的年代,卞氏能因國家多難,財力不足,人民困苦,而自覺降低個人的生活水準,舍去金銀器皿,以補國家之用。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之內,為國家解難分憂,實在是難能可貴,令人敬佩。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裏,後妃數以千百計,卞氏出身藝妓,並且在曆史舞台上並未做出什麼有聲有色的大事,在曆代後妃中,並非赫赫有名,但是她確是一個儉樸、賢明、寬厚的婦人。她與曹操同生死,共患難,同度戎馬生涯,並且能夠給曹操以無微不至的照顧,是曹操建功立業不可缺少的賢內助;而且,卞夫人能以國家為重,總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為曹氏分憂,為國家解難。這些,也許就是出身微賤的卞氏能夠贏得曹操終生敬愛的根本原因吧。

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南征北戰,治國安邦,為蜀漢的發展立下了赫赫功勞,他不但是我國曆史上一名出色的政治家,而且是一名有才能的軍事家。但同時,他的成就與其賢內助黃氏的輔佐是密不可分的。關於諸葛亮與黃氏愛情的傳說很多,現在我們隻講述一下諸葛亮是不愛美貌愛高才,如何與黃氏結為伉儷的故事。

諸葛亮,琅笽陽都(今山東沂水)人。少時生活十分困苦,三歲時母親去世,八歲時父親也告別了人間,家中隻留下了未成年的四個孩子:哥哥、姐姐、小弟弟和他。二老去世不久,哥哥出外謀生,諸葛亮和姐姐還有不懂事的小弟弟仍留在家鄉苦度時光。俗話說:深山出鳳凰,貧家出好郎。諸葛亮既吃苦耐勞,又聰明能幹,而且長得相貌堂堂,十裏八村的人們誰見誰誇。諸葛亮從小就胸懷大誌,要超管仲、勝樂毅,長大後安邦治國。於是他白日裏辛勤耕作,到夜晚就挑燈苦讀。久而久之,詩詞歌賦樣樣精通,天文地理無所不知,典章兵法倒背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