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侯問李克說:“我決定從魏成和翟璜兩人中選一個宰相,這兩個人誰好一些?”李克回答說:“下屬不參與尊長的事,外人不過問內眷的事。臣子我在朝外任職,不敢妄議朝政。”魏文侯一再請求他,李克這才說道:“國君您沒有仔細觀察呀!看人,平時看他所親近的,富貴時看他所交往的,顯赫時看他所推薦的,窮困時看他所不做的,貧賤時看他所不取的。這五條,就足以判斷人格的高低了,又何必要我指明呢!”魏文侯聽了李克的話後,深思片刻,說:“先生請回府休息吧,我的宰相已經選定了。”李克告辭離去。
在路上李克遇到翟璜。翟璜問他:“聽說今天國君召您去征求對宰相人選的看法,到底定了誰呢?”李克說;“魏成。”翟璜一聽,立刻變了臉色,忿忿不平地說;“我曾經向國君推薦了五名臣將,其中還包括您,我哪點比魏成差?”李克慢慢地回答翟璜說:“你把我介紹給你的國君難道是為了結黨營私以謀求高官顯職嗎?今天國君問我宰相的人選,我不過說了一番很原則的話。我之所以推斷國君肯定會選中魏成為相,是因為魏成享有千鍾俸祿,十分之九都用來結交外麵的賢士,隻有十分之一留作家用,所以得到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幹木這樣的英才。這三個人,國君都奉為老師;而你所舉薦的五人,國君都任用為臣屬。僅這一點,你怎麼能和魏成比呢?”
翟璜聽罷十分慚愧,再三道歉說:“我翟璜,真是個粗鄙之人,剛才的話失禮了,我願終身拜您為老師!”
商鞅變法
公孫鞅在秦國,深受秦孝公的重用,經常與他共商國家大事。為了早日實現富國強兵的計劃,公孫鞅想在秦國實行變法改革。
秦國的貴族都不讚同變法改革。公孫鞅對秦孝公說:“對下層人,不能和他們商議開創的計劃,隻能和他們分享成功的利益。講論至高道德的人,與凡夫俗子沒有共同語言,要建成大業也不能去與眾人商議。所以聖賢之人隻要能夠強國,就不必拘泥於舊傳統。”大夫甘龍反駁說:“不對,按照舊章來治理,才能使官員熟悉規矩而百姓安定不亂。”公孫鞅說:“普通人隻知道安於舊習,學者往往陷於所知範圍不能自拔。這兩種人。讓他們做官守法可以,但不能和他們商討舊章之外開創大業的事。聰明的人製定法規政策,愚笨的人隻會受製於人;賢德的人因時而變,無能的人才死守成法。”秦孝公說:“說得好。”便任命公孫鞅為左庶長的要職。
於是,公孫鞅開始製訂變法的法令。下令將人民編為五家一伍、十家一什,互相監督,犯法連坐。舉報奸謀的人與殺敵立功的人獲同等賞賜,隱匿不報的人按臨陣降敵給以同等處罰。立軍功者,可以獲得上等爵位;私下鬥毆內訌的,以其輕重程度處以大小刑罰。致力於本業,耕田織布生產糧食布匹多的人,免除他們的賦役。不務正業因懶惰而貧窮的人,全家收為國家奴隸。王親國戚沒有獲得軍功的,不能享有宗族的地位。明確官職高低,分配房宅、奴仆、衣物。使有功勞的人獲得榮譽,無功勞的人即使富有也不能顯耀。
法令已詳細製訂但尚未公布,公孫鞅怕百姓不相信,於是在國都的集市南門立下一根長三丈的木杆,下令說:“能把此木杆拿到北門去就賞金50兩。”有一個人半信半疑地把木杆拿到北門,立即獲得50兩賞金。這時公孫鞅才下令頒布變法法令。
變法法令頒布一年後,秦國許多百姓前往國都控訴新法使民不便,這時太子也觸犯了法令,公孫鞅說:“新法不能順利實行,就在於上層人士帶頭違犯。”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不能給他施以刑罰,便將他的老師公於虔處刑,將另一個老師公孫賈臉上刺字,以示懲戒。第二天,秦國人聽說此事,都小心翼翼地遵從法令,再也不敢議論法令的是非。
新法實行十年裏,秦國國內太平無事,百姓都勇於為國作戰,鄉野城鎮都得到了治理。公孫鞅利用變法,為秦國實現了富國強兵的計劃。
司馬錯勸秦滅蜀
巴國、蜀國互相攻打,都來向秦國告急求救。秦惠王想出兵討伐蜀國,但考慮道路險峻難行,韓國又可能來侵犯,所以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秦王把司馬錯和張儀叫來商量對策。
司馬錯建議秦惠王出兵攻打蜀國,張儀不同意,張儀說:“不如去討伐韓國。”秦惠王說:“請談談你的見解。”張儀回答說:“我們應該和魏國、楚國親善友好,然後出兵黃河、伊洛一帶,攻取新城、宜陽,兵臨東西周王都,控製象征王權的九鼎和天下版圖,挾持天子以號令天下,各國就不敢不從,這是稱王的大業。要搏取名聲應該去朝廷,要賺取金錢應該去集市。現在的黃河、伊洛一帶和周朝王室,好比是天下的朝廷和集市,大王您不去那裏爭雄,反倒和遠方的戎狄小族爭鬥,這不是帝王的大業啊!”司馬錯反駁張儀說:“不對。我聽說這樣的話:想要使國家富強必須先開拓疆土,想要使軍隊強大必須先讓老百姓富裕,想要成就帝王大業必須先樹立德望。如果這三個條件具備了,帝王大業也就水到渠成。現在大王的國家地小民貧,所以我建議先從容易的事做起。蜀國,是西南偏僻之國,又是戎狄之族的首領,政治昏亂,如同夏桀、商紂;以秦國的大兵攻打蜀國,就像狼入羊群一樣。攻占它的土地可以擴大秦國疆域,奪取它的財富可以贍養老百姓,軍隊用不了多大傷亡就可以使蜀國投降。這樣,吞並一個國家而天下並不認為秦國強暴;獲廣泛的利益天下也不認為秦國貪婪,我們一舉兩得、名利雙收,還可以享有除暴安良的美名。秦國若是攻打韓國,劫持周天子,就會臭名遠揚,也不見得有什麼實際利益。周朝,是天下尊崇的王室,齊國,是韓國的親睦聯邦。周朝自知要失去九鼎、韓國自知要失去伊洛一帶領土,兩國將會齊心合力,共同謀劃,向齊國和趙國求援,會和有舊怨的楚國和魏國和解、甚至不惜把鼎送給楚國,把土地割讓給魏國,到那時,大王您隻能束手無策,那是很危險的!所以,我說攻打蜀國才是十拿九穩的上策。”秦惠王聽從了司馬錯的建議,決定出兵攻打蜀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