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沒有絕對的完美(1 / 1)

睿智的卡耐基曾經說過:“不完美才是真正的美麗。”這看似自相矛盾的一個命題,卻有著其獨特的智慧。

完美主義是一種對自己、他人和社會抱有過分絕對的、完善的、理想的思維方式與價值觀念體係。完美主義的性格特點一旦形成,可能會影響一個人整個價值觀念體係,影響到其生活的方方麵麵。絕大多數人隻表現在生活的某一方麵、某一內容,而有些人則某一方麵、某一內容的問題解決了或相對完美以後,新的不完美感又可能出現。

海灘上,布滿了大大小小的貝殼。一個小女孩兒每揀起一個,瞧一瞧,然後就隨手把它扔掉。就這樣,她已經揀了一個下午,卻始終沒有找到自己心目中最完美的貝殼。

夕陽西下,海與天的顏色越來越暗,小夥伴們各自提著裝滿貝殼的籃子回家了,那個小女孩卻仍然搖著空籃子,蹣跚著腳步在沙灘上尋找……

有一個人非常幸運地得到一顆碩大而美麗的珍珠,她卻覺得遺憾,因為珍珠上麵有一個小小的斑點。她想,若是除去這個斑點,它該是多麼完美呀。於是,她刮去了珍珠的一部分表層,但斑點還在;她又狠心地刮去一層,斑點依舊存在。於是她不斷地刮下去。最後斑點沒有了,而珍珠也不複存在了。

此人於是一病不起,臨終前她無比懺悔地對家人說:當時我若不去計較那個小斑點,現在我手裏還會攥著一顆碩大美麗的珍珠啊!其實,我們每個人的腳邊都有彩貝,手裏都有珍珠,隻是我們很多人不懂得珍惜,不善於享用,因而錯過了多少好運,辜負了多少美麗。

完美是一個錯誤的信念。生活中,有多少失落、痛苦和不幸正是源於它。誠然,追求美好和完善是人之常情,但正如俗語“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現實就是這樣的殘酷。若是過於執著且不肯變通,必然會陷入完美主義的心理誤區。揀貝殼的女孩和欲除掉珍珠斑點的那個人就是完美主義者,而完美主義者一定是失落最多的人,也一定是最痛苦的人。因為在她們的眼中看到的大多是不完美,因而一次次地與機遇擦肩而過,與成功遙遙相望,最終落得兩手空空。

於是,我們可以大致看出,生活中完美主義者有這樣一些表現:

1.關於角色

我是班長就應該事事比別人好,我是妻子應該為丈夫和孩子做一切,作為醫生就應該治病人的病等,當他們沒有達到角色期望時,就開始內疚、自責、憂鬱。

2.關於性格

“我不應該不會說話”、“我應該幽默點兒”;“我應該開朗大方”……他們要求自己有一個完美的個性。殊不知這種想法的本身就是錯誤的。

3.關於成就或能力

“我是大學畢業生,應該各方麵都比他們強”;“作為領導,業務、能力都要比下屬強”,“我的口才也應像小趙那樣好”……這種人總拿自己的能力與小錢的歌唱、小孫的成績、小李的人緣、小周的聰明等等合成“完美人”相比,他們不管自己有哪些方麵優於對方,隻要自己有一方麵不如人家,就認定自己太差了。

4.關於他人

完美主義者相信他人應該理解自己,認為“作為領導理應公平辦事”,“作為朋友應該坦誠相待,互相幫助”,“我對他那麼好,他不應該那樣對我”,等等。但當現實交往中對方並不是自己所想象的那麼完美時,便會產生常見的抑鬱和敵意情緒,影響人際關係,甚至導致人格上的障礙,如孤僻、抑鬱、敵對等。

5.關於社會

完美主義者認為社會應是公平的、合理的,當遇到不公平的事、不合理的情況時,即對社會產生偏激的看法,用遠離社會和孤獨來逃避不完美的現實社會,有的人甚至憤世嫉俗。

6.關於婚姻

常因不能寬容對方的缺點而影響戀愛的成功。結婚以後,每當夫妻產生一些磨擦時,就會對原本正常的婚姻產生絕望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