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要學會播種、學會珍惜、學會理解、學會聆聽別人的傾訴。每一個人的生活履曆,都是一部蘊藏豐富內容的教科書,都可以供你閱讀和吸取有益的養分,從而警醒自己,避開前進中的沼澤。因此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善待他人,寬容他人,理解他人。
理解是愛。愛是真誠而且是相互的。理解的分量是厚重的,孩子理解父母真心的愛,能給家庭帶來溫馨和快樂;同學之間互相理解,會給集體帶來勃勃生機;師生之間相互理解,就不存在代溝。可見理解是一座橋梁,是連接人心的媒介。在人際交往中,應學會理解,才能做到善待他人。有個中學生看到媽媽變老了,身體也差了,想到是為自己的成長付出的代價。她想在即將到來的婦女節送一份禮物給媽媽。送什麼呢?無意中,她翻開相冊,看到媽媽年輕時美麗動人的形象,她哭了。她悄悄地把相片拿去放大,又鑲上一個漂亮的鏡框。婦女節那天,她把鏡框放在家裏最顯眼的地方。媽媽回來一看就哭了,女兒撲進媽媽的懷抱,感到媽媽的淚是甜的。故事很好地詮釋了理解是愛,正是因為這個女孩站在了母親的立場上,體會到了為人母的艱辛和不易,才會理解母親的心理感受,做出讓母親十分感動的事情。
理解是包容。心理學家曾研究過,之所以說人都是自私的,是因為我們每個人從出生開始就有很多需要,無論是生理層次上的飲食男女,還是精神層次上的歸屬與愛的需要,亦或是自尊層麵上自我實現的需要,無不貫穿於我們人生的每個階段。追求並不斷滿足自己的需要,可以說是我們每個女人的天性。然而,也正是由於需要是分屬不同層次的,當我們滿足了較低層次的需要後,如生理需要,就轉向較高層次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讓我們學會愛與包容,學會在相互體會和接納中溫暖自己也關愛他人。正是這種海納百川的包容讓我們學會了理解,學習著成長。
下列技巧也許會幫助我們女人理解他人的行為:
1.提高覺察
增加在形成印象時所使用的線索數量,兼聽則明。主動傾聽,鼓勵他人輸出信息,並對信息進行細致的分析。
2.自我分析
有意識地思考自己時常做出判斷的依據,這樣的判斷是否合符邏輯,論據是否充分。反省自己的日常思維習慣及理解他人的方式是否正確。
3.練習同情
要理解他人,就必須了解他人的參考框架,他們行為的真實含義隻有用他們自己的方式才能理解。例如城鄉的衛生觀念的差別,農村人理解的衛生是沒有灰塵,城裏人理解的衛生是沒有細菌。
4.練習推遲評價與判斷
不要過早下結論。下結論之前要反思:是否過度使用了哪些線索?是否忽視哪些線索?做評價時的論劇是否充分?
5.主動傾聽
認真投入,不要心不在焉(用心聽),保持眼神接觸(用眼聽),通過非語言溝通表明興趣,如點頭適當的麵部表情(用身體聽),避免看手表、玩筆等分散注意力的行為,適當移情進入對方視角,了解整體畫麵,適當提問,在適當用自己的話來重複對方的意思(表明在仔細聽也保證你理解的準確性),不要打斷,整合對方的意思以全麵理解,自己不要談得太多,克服自己的認知偏差流暢地轉換說者與聽者兩種角色。並要保持自然、不要做作。
因此,我們女人如果從對方的立場出發,為他分析出事情的利弊,對方便會主動地按照你的思路走下去,從而達到你的目的。若不考慮對方,隻單方麵談論自己的事,不但無法打動對方,反而會顯得疏遠。強迫對方的做法會使對方在感情上產生不悅。在為人處事中,我們要讓別人同意自己,就要考慮到對方和我們一樣,有好勝的願望,有受到尊重的要求,有需要顧全的臉麵。人心都是好勝的,我也以好勝之心應對對方,事情非失敗不可。人都是喜歡謙和的,我以謙和的態度對待別人,就能把事情處理好。富蘭克林說:“如果你辨認、爭強或者反對,你有的時候可能獲得了勝利。但是這種勝利是空洞的,因為你再也得不到對方的好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