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耐基曾說過:“聰明女人一定是懂得與別人同感的女人。”這裏所說的同感,即我們平時常談到的站在別人的角度為其考慮著想的一種能力。它是我們女人人際交往中一項至關重要的本領,可以說,掌握了與人同感的能力,懂得為別人著想,你就找到了通向對方心靈深處的金鑰匙,做個真正聰明而又惹人喜愛的女人。
肯替別人著想,是毛澤東倡導的“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
高爾基有一句話說得非常好:“給予,永遠比索取愉快。”這是高爾基一生奮鬥的經驗之談,他的這句話也充分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替別人著想,就是替自己著想。
一個富翁憂心忡忡地來到一所十分著名的心理診所,他去請求心理醫師的幫助:“我雖然有了金錢,但卻感覺不到幸福,我甚至不知道應該用這些錢來做些什麼。請告訴我,它能買來歡樂和幸福嗎?”
心理醫師讓他站在窗前,觀看車水馬龍的大街,問他看到了什麼。富翁說:“來來往往的人群,多麼美妙啊!”
心理醫師又把一麵很大的鏡子放在他麵前,問他看到了什麼,他說:“我看到了我自己,我很沉悶。”
心理醫師道:“是啊,窗戶和鏡子都是玻璃製作的,不同的是鏡子上鍍了一層銀粉,單純的玻璃讓你看到了別人,也看到了美麗的世界,沒有什麼阻攔你的視線。而鍍上銀粉的玻璃隻能讓你看到你自己。金錢就是那層銀粉,是金錢蒙住了你心靈的眼睛,你守著你的財富,就像守著一個封閉的世界。”
富翁得到啟示,在以後的生活中他就盡可能去資助那些困難的人,把自己的仁愛和關懷帶給他人,而得到幫助的人則用無盡的感激和祝福報答他。富翁從中得到了歡樂,心情也逐漸變得開朗多了。
如果說替別人著想是走向人心靈深處的法寶,那麼理解就是學會理解最強有力的武器了。因此,想要學習同感,我們先來學會理解他人。
我們平時所說的理解,是對他人的思想、態度、過去的經曆、現在的處境等所有關於一個人言行舉止以及成長曆程的一種設身處地的體會和感悟,理解的主體能夠主動地站在被理解者的角度,想象著自己若是遇到同樣的經曆,會做出怎樣的思想和行為上的反應。正是在理解的過程中,交往雙方能達到一種很高程度上的共鳴感和歸屬感,從而不斷地增進交往雙方的感情。
女人需要理解他人,理解是人和人之間相互交流的平台。交流是人理解的一個先決條件,理解就是懂得對方,就是人之間心與心的一起交流。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時常遇到有的女人發出自己的感歎,總認為自己苦悶、煩惱、憂鬱,單位、家人都不能理解她,別人都敬而遠之看不起她,造成心裏壓力大,工作不求上進,生活沒有信心,整天垂頭喪氣,無精打采,有時碰到不順心的事火氣來得特別快,八下不稱心,事事不如意。這就是缺乏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心與心之間的溝通,缺乏對人的理解。
物以類聚,苦悶、煩惱、悲觀的人周圍大都是悲觀者,想要改變命運就必須跳出這個圈子,走向活躍的人群中,向樂觀者學習。放下對自己的諸多限製,改變根深蒂固的舊觀念,在生活上、精神上、工作上盤活自己,把印在腦海中不愉快的畫麵去掉,豐富自己的活力和創造力,多與周圍的人溝通交流,善於理解他人,同時也爭取他人的理解。
給別人掌聲,自己周圍掌聲四起;給別人機會,成功正在向自己走近;給別人關照,就是關照自己。女人需要理解,然而理解何償不是相互間的呢?人人需要理解別人,人人也都需要被他人理解。我們生活中需要理解,工作中需要理解,家庭需要理解,社會上需要理解。隻有諸多的相互理解,善待他人,我們女人才能生活得坦蕩、快樂和幸福。在現在的工作和生活中常常能遇到一些不被單位領導、同事、親戚、同學、戰友、朋友、家人等理解的事,造成相互之間的誤會,嚴重地影響團結、淡化友誼和感情,有的還因不被理解而導致感情上的終身遺憾。理解萬歲已成為人們的口頭禪,這不能不說明理解在每一個人心目中所占到的位置了。
理解的形式,是人與人之間通過語言交流和溝通所達到的,但交流和溝通必須是建在信任的基礎上。信任在人的理解中占據了很重要的位置,沒有信任是很難在一起麵對麵心與心地交流和溝通的。往往不理解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相互間的不信任造成的,特別是道聽途說。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把捕風捉影的事,加以擴大,添油加醋地渲染,以討好上司或別有用心地對其他人傳播不應該說的話。在一些不善於思考和缺乏自信心的人來講,正好是送上了一針“誤會劑”,在兩者關係本來就不太好的人身上,給理解之門又加上了一把鎖,久而久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得也就越來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