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沿海除高山族外,還有其他一些少數民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防城江平鄉,生活著18900人口的京族。京族人80%居住在總麵積22平方公裏的巫頭、山心、砏尾三島之上,在海南島的譚吉、紅坎、恒望、竹山和廣西江平、欽州等地也有一些京族人與漢族雜居。京族人以沿海漁業、魚類加工業、珍珠和海馬養殖業為主要生產活動,京族有自己的語言。過去,京族曾稱“越族”,1958年改名為“京族”。
京族先民原先居住在越南塗山等地,約在公元16世紀陸續遷居於京族三島定居。他們的宗教信仰主要是道教,並雜以佛教和巫術的色彩,少數京族人信奉天主教。京族人過去的生產方式落後,捕魚工具簡陋,科學技術不發達。漁業收獲的多少、海洋風浪的大小、族人生命的安危,多歸因於超自然的神靈之庇護與責罰。因此,京族很重宗教活動,其內容都與海上生活有關。京族人信奉的海神有“海龍王”、“海公”、“海婆”等。漁民們一般分散祭祀。每當捕魚季節來臨或魚季結束時都舉行祭祀活動,出海之前甚至新網織成也要到海邊獻祭品焚香燭。如果遇到“邪魔野神”作亂,弄得人畜不寧、家門不旺或漁業減產,則要請執行法事的道士前來作法。這種道士每村都有三四個,稱為“師傅”。他們或正襟危坐,用京族語言誦頌經文(正一派);或擊鼓跳躍,手持火把,口含熱油噴灑(茅山派),這種儀式被稱為“過油獲”。京族人還由“生童”降神扶乩,“生童”一般每村也有五六人,全由男人擔任,作法時手持木印,敲擊念咒,頭以搖之,手以舞之,踏足捶胸,甚至用兩根約二尺長的鐵棒穿頰,並口稱神靈附體,可以解答漁民提出的問題。
京族人的傳統節日中,“唱哈節”是包括了宗教、宗族和娛樂在內的重要活動。“哈”是京族語中的“歌”。相傳約七八百年以前,有位歌仙來到京族地區,借唱歌為名,動員人民反抗暴政,她的歌聲優美動聽,深得京族人民喜愛,後人就以“哈節”的形式紀念她。砏尾、巫頭的唱哈節是農曆六月初十;山心島的唱哈節是八月初十,紅坎是正月二十五。唱哈節在“哈亭”前進行,其第一項活動就是將本村所信奉的神接入哈亭,山心島的神是陳朝(潮)上將”,砏尾是“鎮海大王”,唱哈節祭祀這些神靈,主要是祈保漁業豐收、海潮平靜、人口平安。
唱哈節還是京族男女青年自由戀愛、謀選伴侶的時機。京族三島原是衝積島嶼,島上土壤為沙質,海邊沙灘平闊。過去,京族三島是“風起沙飛不見天,水來沙走不見田”。後京族人民植樹防風固沙,海邊一帶,綠樹成蔭。唱哈節之夜,月在中天。海灘之上,沙白水暖,樹影婆娑。京族青年男女彙聚沙灘,假如小夥子發現了一個中意的姑娘,便用腳尖撩起細沙或摘下木葉,灑向姑娘。姑娘如有意,也同樣回敬。一時之間,海灘之上,“飛沙走‘葉’”,歡笑與嬉鬧之聲不絕於耳。有情人兒或沙灘上對坐,或側身叢林之間,情歌互答,細語纏綿,開始步入愛河。據說這種海邊歡會可以以海為證,以神為媒,即表現了京族人對愛情的珍重,也反映了海洋在京族人生活中的重要意義。
我國還有一些沿海少數民族,其民俗中顯現出海洋的影響。如朝鮮族婦女生了小孩子之後,有“送海帶”、“食海帶”之俗。相傳古代某朝鮮人,妻子生產後淤血不止。漁人想起在海中曾見過生產後的母鯨大口吞食海帶,就弄來一些給妻子吃,果然功效顯著。從此遂成風氣。
我國海南地區居住著黎族人民,他們大約是3000年前從兩廣涉海遷移而來的。他們原來也是臨海而居的,後因漢族人的不斷遷入,封建統治者以暴力驅逐黎族人退居山裏,所以黎族大多分布在五指山區。即便是現在沿海居住的黎族群眾,也保留著山居生活的習俗。相傳,海南黎族的祖先是一對兄妹戀人,為躲避土豪惡霸的追逐,渡海來到海南島。他們毀掉船隻誓不再返大陸。然後生兒育女,繁衍後代。這傳說或許可以看做黎族雖處身海島卻寧願山居而不耕於海的習俗的解釋。但在漫長海島生活中,黎族人的生活中也必然溶入海洋的因素。如海南黎族人有一種叫“船型屋”的建築,黎語稱之為“隆美”,意即“樓屋”,其高約1.5─1.8米,造形如船;屋頂呈半圓形,其狀如帆。全屋分為幾個部分,有“船頭”,是曬什物的曬台;有“頭艙”,做廳堂;有“尾艙”,為臥室;有“船尾”,用來堆放雜物做倉房.這大概是古代黎族人民船居生活的遺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