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這代表一束花(1 / 1)

有一個人在擁擠的車潮中駕車緩緩前進,在等紅燈時,一個衣服襤褸的小男孩,敲著車窗問他要不要買花,他拿出十元錢買花。這時綠燈已經亮了,而後麵的人正猛按喇叭催著,因此他粗暴地對正問他要什麼花的男孩說:“什麼顏色都可以,你隻要快一點就好。”

那個男孩十分禮貌地說:“謝謝你,先生。”在開了一小段路後,為自己剛才的粗暴無禮,他有些良心不安。他把車停在路邊,回頭走向孩子表示歉意,並且又給了男孩十元錢,要他自己買一束花送給喜歡的人。男孩笑了笑並道謝接受。

當他回去發動車子時,發現車子出現了故障,怎樣也發動不了,在一陣忙亂後,他決定步行找拖吊車幫忙。這時,一輛拖吊車已經迎麵駛來,他大為驚訝,司機笑著對他說:“有一個小孩給了我二十元,要我開過來幫你,並且還寫了一張紙條。”他接過紙條打開一看,隻見上麵寫著:“這代表一束花”。

利與義春秋時期,列子窮困潦倒。鄭相子陽的賓客向子陽薦舉列子,子陽就派人送他數十車的穀子,列子再三拜謝而拒絕了。

使者走後,列子的妻子對他捶胸頓足地埋怨說:“聽說有道的人的家室,生活都能安樂幸福,可現在我餓得麵黃肌瘦。相國讓人送給你糧食,你卻不接受,這豈不是命中注定要窮困一輩子嗎?”

列子卻笑著對妻子解釋說:“我之所以拒收相國的糧食,是因為相國並不是自己真正了解我,而是聽信了別人的話才給我送穀子。以後,他也會因聽信別人的話怪罪於我。這是我不接受的原因。況且接受別人的供養,不為別人排憂解難,是不義;為他效命,可替相國這種無道的人去犧牲,哪裏算是義呢?”

後來,鄭國人民果然發難,殺了子陽。在“利”與“義”之間,作出何種選擇,是見利忘義,還是舍利求義,是經常用來衡量一個人品行高下的標準。列子的可貴之處,在於他清醒地看到了“無道的”子陽的本來麵目,不為小利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