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文豪蕭伯納的新作《武裝與人》首次公演,獲得巨大成功。廣大觀眾在劇終時要求蕭伯納上台,接受大家的祝賀。
可是,當蕭伯納走上舞台,準備向觀眾致意時,突然有一個人對他大聲喊道:“蕭伯納,你的劇本糟透了,誰要看?收回去,停演吧!”
觀眾們大吃一驚,大家想,蕭伯納這回一定會氣得渾身發抖,並用高聲的抗議來回答那個人的挑釁。誰知蕭伯納不但沒有生氣,反而笑容滿麵地向那個人深深鞠了一躬,彬彬有禮地說:“我的朋友,你說得很對,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見。但遺憾的是,我們兩個人反對這麼多觀眾有什麼用呢?就算我和你意見一致,可我們倆能禁止這場演出嗎?”幾句話引起全場暴風雨般的掌聲。
那個故意尋釁的家夥,在觀眾的掌聲中,灰溜溜地走了。謙讓的心,有如宇宙中的天空,有如大地上的海洋和山穀——謙讓者因寬容而博大,因博大而有力。
好爭的人,天將與之相爭;謙讓的人,天將與之相讓。
您隻是我的顧客。
電影明星洛依德將車開到檢修站,接待他的是一個年輕俊美的女士,她的美貌一下子吸引了他。
整個巴黎都知道他,但這個姑娘卻沒表示出絲毫的驚訝和興奮。
“您喜歡看電影嗎?”他不禁問道。“當然喜歡,我是個電影迷。”
她手腳麻利,看得出她的修車技術非常嫻熟。半小時不到,她就修好了車。
“您可以開走了,先生。”
他卻依依不舍:“小姐,您可以陪我去兜兜風嗎?”
“不,先生,我還有工作。”
“這同樣是您的工作。您修的車,難道不親自檢查一下嗎?”
“好吧,是您開還是我開?”
“當然我開,是我邀請您的嘛。”
車跑得很好。姑娘說:“看來沒有什麼問題,請讓我下車好嗎?”
“怎麼,您不想再陪陪我嗎?我再問您一遍,您喜歡看電影嗎?”
“我回答過了,喜歡,而且是個影迷。”
“您不認識我?”
“怎麼不認識,您一來我就認出,您是當代影帝阿列克斯·洛依德。”
“既然如此,您為何對我這樣冷淡?”
“不!您錯了,我沒有冷淡。隻是沒有像別的女孩子那樣狂熱。您有您的成績,我有我的工作。您今天來修車,隻是我的顧客,我就像接待顧客一樣接待您;將來如果您不再是明星了,再來修車,我也會像今天一樣接待您。人與人之間不應該是這樣嗎?”
他沉默了。在這個普通的女工麵前,他感覺到自己的淺薄與狂妄。
“小姐,謝謝!您讓我受到了一次很好的教育。現在,我送您回去。再要修車的話,我還會來找您。”對權貴和名流的崇拜,隻能給我們自己帶來兩種結果:第一是對自卑心的安慰;第二是對自尊心的褻瀆。
恪守本分,不卑不亢。如此做人才不喪失起碼的尊嚴。
瓦倫達心態。
心理學上有一種“瓦倫達心態”。這個理論,來源於一個真實的故事。
瓦倫達是美國著名的高空鋼索表演者,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
他的妻子事後說,我知道這一次一定要出事,因為他上場前總是不停地說:“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敗,絕不能失敗。”而以往他卻不是這樣。每次表演之前,他隻想著“走鋼索”,並專心為此做準備,根本不去管其他的事情,更不會為“成功”或“失敗”而擔心。
後來,人們就把專心致誌於做某事,而不去管這件事的意義和結果,不患得患失的心態,叫做“瓦倫達心態”。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一項研究也表明,人大腦裏的某一圖像會像實際情況那樣刺激人的神經係統。比如,當一個高爾夫球手擊球前一再告訴自己“不要把球打進水裏”時,他的大腦裏往往就會出現“球掉進水裏”的情景。這一情景會指揮他的行動,結果事情不是向他希望的那樣發展,而是向他害怕的方向發展——這時候,球大多都會掉進水裏。
這項研究從另一個方麵證實了瓦倫達心態。當你已經開始做一件事的時候,就不要再考慮與做這件事無關的問題,不要讓功利心和由此引出的擔憂幹擾你的行動。
專心去做那件事的時候,就不會再考慮成功或者失敗。沒有了成敗的憂慮,人就自然變得輕鬆自如。
害怕失敗就是最大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