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公雞很早就起來報曉。天亮後,被主人提出來殺了。
又一隻公雞早晨起來報曉。天亮,被主人提出來殺了。
又一隻公雞早晨起來報曉,天亮,還是被主人提出來殺了。
鄰居不解,問:“這些公雞每天報曉都挺準時的,你殺它們幹什麼?”
那人說:“早晨我有晚起的習慣,它們卻叫得很早。”
鄰居說:“這不是它們的過錯,報曉是公雞的天職。”
那人說:“這個我不管,我需要的是和母雞交配的公雞,而不是報曉的公雞。”
鄰居說:“可公雞是不能不報曉的,你難道不能用另外一種方式來解決問題嗎?”
“這個很難,”那人說,“我曾想割掉它們的嗓子,後來又想紮上它們的嘴,可這樣太麻煩,而殺它們卻很省事。”
“那你為什麼不改變一下睡覺的習慣呢?”鄰居疑惑地問。
“改變我的生活習慣,這怎麼可能呢!”那人說,“我有這個習慣已幾十年了,怎麼會為幾隻公雞而去改變呢?再說我是主人,它們應該符合我的需求,它們的行為與我發生矛盾時,受損失的隻能是它們,怎麼會是我呢?”
於是那人一直保持著殺雞的習慣。我們總是傾向於按習慣的模式去做事,殊不知這種慣性很多時候都會讓我們在老路上轉,失去使人生達到一個新境界的機會。不要被日複一日的瑣事鈍化我們的觸覺,保持活躍的思維狀態,感受每一天的新鮮與不同,生命也會變得多姿多彩。
其實,習慣既可以養成,也可以打破。
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也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隻有敢於打破自己固有的圈子,才可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才可能擁有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那些死守習慣、不願脫離慣有軌跡的人永遠都是狹隘的,他們永遠不會有所突破。
必須變化地去看事物,抱著舊觀念、舊框框去看待新情況,必然是行不通的。
將軍殺寶馬。
一位勇猛的將軍年輕時總喜歡到附近的一個村子去享受放蕩的生活。他的青春就這樣一天天虛度,自己的武藝也漸漸荒廢了。
有一天,將軍的母親狠狠地訓斥了他一頓,母親情真意切的話令他猛醒,將軍感到萬分慚愧,向母親發誓說再也不會去那個村子了,從此苦練武藝,立誌成為一個有用之人。
一天,在進行了整日的訓練之後,將軍又累又乏,伏在他的愛駒上睡著了,馬兒本來應該馱他回家。誰知受過主人調教的馬,一路上竟帶他到他的樂土去了。當將軍醒來時,他發現自己又到了不該到的地方。他凝視著自己的馬,這是他除了親人以外的至愛。經過長久的沉默,他拔出劍來,殺了這匹馬。或許你就會為了自己目標的實現而做好每一件細微的鎖事,聚少成多,水滴石穿,在溥物細故之中也許就會成就一種偉大。
凡有誌者請記住一句話: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毛毛蟲的習慣。
研究者把許多毛毛蟲放在一個大花盆的邊上,使它們首尾相接,排成一個圓形。這些毛毛蟲開始動了,像一個長長的遊行隊伍,沒有頭,也沒有尾。研究者在毛毛蟲隊伍旁邊擺了一些食物,但這些毛毛蟲要想得到食物就得解散隊伍,不再一條接一條地前進。
研究者預料,毛毛蟲很快就會厭倦這種毫無用處的爬行,而轉向食物,可是毛毛蟲沒有這樣做。它們沿著花盆邊以同樣的速度走了幾天幾夜,一直走到餓死為止。
這些毛毛蟲遵守著它們的本能、習慣、傳統、經驗、慣例,或者隨便你叫它什麼好了。它們的付出很多,但毫無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