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裘而羔袖”這個典故比喻大體很好,隻是稍有不足。
此典出自《左傳·襄公十四年》:“餘狐裘而羔袖。”
春秋時期,衛國的右宰相叫轂,他居官清正、辛勤,很有政績,然而卻不善於打仗。在一次戰爭中,他率領的軍隊被打得大敗,逃了回來,聽候處分。衛君和大臣們商議後,大家都認為他喪軍辱國,決定判處他死刑,問他有什麼要辯解的。轂說道:“就這次打仗的失敗而言,您的處分是適當的。我決不為此而辯護。可是,我正如諺語說的,是‘狐裘而羔袖’者也,你們為什麼不整體地評價一下我的功過呢?”衛君聽了,回憶起轂一生的功績,接著便下令赦免了他的罪行。
“狐裘而羔袖”是說:一件袍子,整體都是用極貴重的狐皮做的,隻有袖子用的是賤價的羊羔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