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8章 樹欲靜而風不止(1 / 1)

“樹欲靜而風不止”的意思是,樹要靜止,風卻不停地吹刮,使它搖動。人們用它比喻客觀情況與主觀願望往往相悖,所謂事與願違。

此典出自漢代韓嬰《韓詩外傳》卷九:“‘吾失之三矣!少而好學,周遊諸侯,以歿吾親,失之一也。高尚吾誌,簡吾事,不事庸君,而晚事無成,失之二也。與友厚而中絕之,失之三矣。夫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見者親也。吾請從此辭矣!’立槁而死。”

春秋時,孔子外出遊曆,在路上聽見有人啼哭,哭聲非常悲痛。孔子說:“追上去,追上去!前麵有賢人在哭泣。”近前一看,原來是皋魚,他身穿粗布衣,抱著鐮刀在道旁哭泣。孔子把車停下,同皋魚交談起來:“先生莫非有喪事為什麼哭得如此悲痛呢?”皋魚回答:“我有三個過失!年輕時喜歡求學,遍遊諸侯各國,可是等到回家的時候,我的雙親已經去世,這是第一個過失;自命清高行事傲慢,不願事奉昏庸的君主,以至歲月蹉跎,歲數很大了卻沒有任何成就,這是第二個過失;與朋友交誼深厚卻中途絕交,這是第三個過失。樹欲靜而風不止啊,子女想孝敬雙親而父母卻過早去世,一去不複返的是歲月年華,不能再相見的是去世的雙親,我要從此與世人永別了。”說罷一下子形同枯木,死去了。

孔子對弟子們說:“你們要記住這些話,它足以作為自己的鑒戒了!”於是,有十三名弟子辭別孔子,回家侍奉父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