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西南大學曆史文化學院中國古代史課程建設曆程及教學改革特點概述(1 / 3)

—盧華語、鄒芙都—

中國古代史是曆史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中國古代史課程不僅是高校曆史專業的基礎課(主幹課),而且也應該是高校文理科其他專業的公共課。它不僅能揭示中國傳統社會發展、演變的客觀規律,展示中華民族絢麗多姿的古代文明,而且可為今天的安邦治國以及全麵提升中華民族的綜合素質,宏揚傳統民族文化提供重要的曆史借鑒。因此該課程的開設及其教師隊伍狀況就顯得尤其重要。一、主講教師概況西南大學曆史文化學院中國古代史課程的主講教師現有8人,其中教授4人(盧華語、張明富、陳寶良、徐難於)、副教授4人(李世平、楊光華、鄒芙都、孫運君);博士生導師人;1士、學人2碩士、人5博士1人、碩士生導師5人。另從年齡結構看,50-59歲2人、40-49歲3人、30-39歲1人、30歲以下1人。很明顯,這支隊伍具有高職稱、高學曆,以中青年為主,年齡結構分布合理的特點。二、課程發展的曆史沿革早在1950年建校之初,原西南師範大學曆史係便開設了中國古代史課程,當時主講教師有國內知名學者李源登教授、郭豫才教授、鄧子琴教授及劉德岑副教授、黎軍講師、馬益講師等,諸位先生構成了我校第一代中國古代史學人,他們在20世紀50年代為中國古代史教學奠定了高水平的堅實基礎。老一輩學者通過學習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用唯物史觀改造舊學科,建立起了新的中國古代史學科體係。如鄧子琴先生編寫的《隋唐五代史》講稿,參加1957年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主辦的高校教材講義展覽與交流獲得了高度評價;前輩學者十分重視社會曆史調查,如通過鄧子琴教授主持的社會曆史調查,寫出了《釣魚城史實考察》(四川人民出版社,1962年)、《羌族史》、《民族社會曆史調查報告集》(16篇)等,並收集了大量四川地方史資料和曆史文物,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曆史博物館和地方史文物陳列室。這樣,大大地開拓和充實了中國古代史教學和研究內容。經過諸位學者的共同努力,為中國古代史課程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遺憾的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這門課程被迫停止近十年,使其發展受到很大影響。

“文革”結束後,隨著教育界的撥亂反正,中國古代史課程受到重新重視。何汝泉教授、漆澤邦教授、黎邦正、楊培星、趙滌賢等副教授組成了第二代教學骨幹。中國古代史教研室製定了相應的規章製度,鼓勵任課教師認真備課,互相聽課,共同提高。同時,與兄弟院係積極參與中國古代史教學大綱的製定和中國古代史教材的編寫工作。他們繼承發揚了前輩學者嚴謹的治學風氣、科學的教學方法,進一步提升了教學質量水平,培養的學生有多人考上了北京大學、南開大學、武漢大學、四川大學等高校中國古代史專業碩士研究生。為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諸位先生又采取以研促教的思路,致力於科學研究,如漆澤邦教授承擔並完成了國家教委“七五”規劃重點項目的部分任務,何汝泉教授在唐史研究上取得同行矚目的成就,在《曆史研究》《中國史研究》《史學理論研究》等刊物發表論文60餘篇,出版《唐代轉運使初探》等著作數部,黎邦正副教授出版專著《明玉珍與大夏國》,並主編出版了《中國古代史》教材等。科學研究的深入開展,專業教材的精心編製,為中國古代史課程教學向縱深發展搭建了堅實的平台,同時進一步提高了在全國同類高校中的知名度。20世紀90年代,學校招生規模擴大、學科迅速發展,針對這種情況,對中國古代史教學計劃、大綱進行了及時修訂。同時,中國古代史的教師隊伍也發生了較大變化:一些德高望重的老教師相繼退休,一批年富力強的中青年教師加入中國古代史教學的行列,並逐漸成為骨幹,如盧華語、張明富、劉韻葉、李世平、楊光華、徐難於等,這批教師絕大多數有較高學曆,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中國古代史的師資力量。新世紀之初,為進一步擴大中國古代史的教學與研究能力,先後引進了北師大的陳寶良博導、鄒芙都、孫運君等博士。現今,中國古代史課程的主講教師在前輩學者打下的堅實基礎上,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和教學改革,將現代學術成果、現代教學手段及時加以引進,使中國古代史科研與教學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並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科學研究碩果累累,獲得了中國古代史碩士學位授權點,現正在爭取申報中國古代史博士學位授權點;教學上,師資力量雄厚,課程特色突出,教學內容係統科學,教學資源豐富,教學環境優良,教學方法先進、富有啟發性,教學效果非常突出,得到了校內外專家、學生的一致好評。總之,中國古代史始終是我校曆史專業的主幹課程,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積累,現已得到了長足進步,並在同類高校中占有突出地位,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三、教學改革的主要特點近年來,我院中國古代史課程的教學改革,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特點:

1.注意更新教育思想和觀念教育思想和觀念的更新是教育改革的先導,自然也是中國古代史課程教學改革的先導。早在1998年,我院中古史教研室全體教師,就積極參與了係裏組織的更新教育思想和觀念的討論。大家一致認為,中古史的教學也應該適應現代化建設對各類人才培養的需要,要把過去片麵重視知識或能力的專業教育觀念轉變到加強素質教育的觀念上來,使過去那種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教育模式轉變為素質培養的教育模式,融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為“樹立融素質教育與業務培養為一體,一體,融教學與科研為一體的思想”,在這種新的教育思想和觀念指導下,中古史教師對自己過去的教學進行了認真反思和總結,並結合實際,把新的教育思想和觀念融彙於教學實踐之中。如注意優化教學內容,課堂講授既依據教材,但又不受教材的約束,在保證教學科學性前提下,使其更具時代性和啟發性;注重學習方法的傳授,以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積極指導學生的課外科研實踐活動,如擔任校學生曆史科協的顧問,指導學生撰寫小論文等。並且注意隨著形勢的發展,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大家用自己辛勤的勞動,踐行學校提出的“加強基礎,拓寬專業,注重實踐,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的教改思路,為我校文科教學改革躍上一個新台階,為完成大學創新與服務的主要任務,奉獻了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