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重視對教學改革的理性思考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積極探索提高教育質量的新思路、新途徑,是新世紀高校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這也成為我校中古史教師的共識。大家在搞好教學的同時,從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材建設的改革及對學生學習評價體係的構建等方麵,進行了多方位的探討和理論總結。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僅中古史教師發表的教改論文就有17篇,在學校召開的教學工作會議上進行交流的教改文章2篇;發表教改專題文章2組(《高校曆史教學課外延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5篇,載《重慶史學》1995年第2期;《中國古代史教學改革筆談》6篇,載《西南大學學報》2006年第3期)。繼1993年由盧華語主持的《狠抓“三基”教育》課題獲原西南師範大學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後,1997年她主持的《高校曆史教學課外延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又在四川省優教成果評獎中獲政府頒發的二等獎(該成果1996年獲校級優教成果一等獎)。校評審委員會對該成果給予的充分肯定,指出“該成果在對目前我國高校曆史教學的現狀進行深入調查和認真反思的基礎上,根據高校曆史教學的規律和特點,提出了以‘課內指導課外,課外強化課內’的高校曆史教學課外延伸模式。幾年的實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培養學生能力和素質方麵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就。該成果不但對高校曆史專業的課程,而且對高校文、理科各專業的改革,對建設一支優秀的高層次的教師隊伍都有推廣價值”。
年由楊光彥教授領銜申報的教育部高等師範教育麵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係改革計劃項目《曆史學教育專業培養目標、規格和課程方案的研究與實踐》獲準立項,中古史教研室盧華語、張明富二位教師為主研人員參與了這項“科學性、學術性、政策性很強的係統工程”,最後由張明富牽頭完成了該課題的結項工作(2001年初),撰寫並發表了研究報告《曆史學教育專業培養目標、規格和課程方案的研究與實踐》。應該說,這是我校曆史文化學院教師和重慶市教科所,以及雲、貴、川地區相關高校部分教師在總結20世紀曆史教育工作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對新世紀曆史教育進行理性探討的結晶。
3.加強教學改革與學科建設的結合在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的同時,我們把教改與學科建設密切結合起來,並不斷凝練學科方向,逐漸形成唐宋史、明清史、先秦秦漢史三個各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唐宋史以唐宋經濟和社會史為研究重點,明清史以明清商業經濟、商人文化和明清社會史研究為重點,先秦秦漢史以先秦秦漢思想,特別是宗教、倫理思想的起源為研究重點,並在相應領域內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2003年申報中古史碩士授權點成功,這標誌著中古史學科建設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4.積極進行教學改革的實踐探索積極進行教學改革的實踐探索,這是我校中古史教師進行教學改革的又一重要特點,這種探索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麵:
(1)精選教材。在20世紀70年代末,結合當時的實際,我校中古史教研室的老師曾自編過教材。隨著形勢的發展,特別是隨著中國古代史學科的發展,迫切需要更新教材內容。為保證教學質量,我們本著與時俱進的態度,把精選教材作為教改實踐的一個重要內容認真加以對待。我們先後采用過劉澤華、楊誌玖等編著的《中國古代史》,朱紹侯主編的《中國古代史》,翦伯讚主編的《中國史綱要》等作教材。進入新世紀後,我們選擇了張豈之主編的《中國曆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版)作為本科教材,盡管該教材也有不盡如人意之處,但書中所彙集的曆史學、考古學、民族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知識和主要采用專題寫作的新方法,對開闊學生視野,拓展學生思路等均有積極意義。
(2)編寫教學大綱和進行題庫建設。為適應形勢發展需要,我們在吸收1981年教育部組織編寫的《中國古代史》教學大綱優點的基礎上,充分體現堅持麵向21世紀中國高校課程體係、內容、方法改革的精神,並針對當前教學實際,於2004年自編了《中國古代史教學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