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節、淺談高校中國古代史教學中的啟發式運用(1 / 3)

—謝建東—

一、啟發式教學的基本內涵和主要特點

(一)基本內涵

國內學術界一直以來都沒有對啟發式教學的基本內涵形成一致看法。有學者認為啟發式教學“實質是通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使他們獲得更多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並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創造才能”;有學者認為啟發式教學就是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激發學生動眼、動口、動腦、動手,以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獨立解決問題和獨立找到真理的能力。也有學者認為啟發式的“實質是在於具有啟發性,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積極探索與求知,不斷有所領悟,掌握知識規律,‘舉一反三’,從而發展智力,提高能力”。雖然這些觀點之間存在分歧,但都抓住了啟發式教學要激勵、誘導學生和提高學生能力的精髓,同時也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對學生進行個性的塑造和完滿人格的培養。教育的終極目的在於人的塑造,人作為教育的對象理應受到人文關懷和終極關懷。啟發式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方式(或者說是一種教學指導思想)需要服從於教育的終極目標,因此啟發式教學在關注教學本身的同時也應看到其背後的“人”,所以筆者比較傾向於下麵這種觀點。“所謂啟發式教學就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啟發誘導下,主動獲取知識,發展智能,陶冶個性,形成完滿人格的過程。”

(二)主要特點

因為國內學術界對啟發式教學的基本內涵看法未能形成定論,所以對其主要特點也未能取得共識。筆者就自己對於啟發式教學的些許認知,提一點淺見。

(1)教師與學生雙重主體並重。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是教的主體同時又是學生學的客體,學生是學的主體同時又是教師教的客體。教學活動是教與學的統一,二者不可偏廢。教師聞道在先,不管是專業知識還是人生閱曆都比學生更為豐富,同時還掌握著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必然成為教學的主體。而之所以說學生是教學的另一主體,是因為教學的過程是學生主動參與的過程,教學效果的好壞取決於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每個學生都有獨立思考的需要和主動獲取知識的渴求。當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的時候,學生對所學知識往往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和更長久的記憶;當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能得到充分發揮的時候,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可能隻是停留在表麵,並且不能長久記憶。

(2)強調激起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人天性具有求知的欲望,所不同的隻是隱性與顯性、強烈與不強烈的區別。啟發式教學就是要把學生的求知欲發掘出來,使隱性變成顯性、不強烈變得強烈,然後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正確地進行思維。通過對部分深入透徹的掌握達到對整體把握,通過對此事物的了解達到對彼事物的感知。

(3)著眼於學生的全麵發展。啟發式教學關注的不僅是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還在於提高學生的能力、養成其完滿的人格。

在當今知識有效期縮短的信息社會,固守幾本專業書籍已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獲取知識和創造知識的能力也因此變得不可或缺。而完滿的人格即知、情、意、真、善、美的統一,不僅是教育塑人應該追尋的目標,也是每個生命個體應有的追求。

二、在高校中國古代史教學中運用啟發式的必要性

(一)中國古代史的學科特性

中國古代史的學科特性突出表現在“長、繁、難”幾個方麵。“長”毋庸贅言。“繁”,首先是因為中國古代史“時間跨度長,曆史事件、曆史人物多,各種製度、社會生活、文化思想等極其繁複”;其次是由於中國古代史研究的地域跨度很大,其間民族林立,關係複雜,中原與周邊民族是如何演變與交融的,若是一一清理,恐非易事。各民族獨特的風俗習慣和文化內涵,豐富了曆史多樣性的同時也增加了曆史的複雜性。正是因為“長”、“繁”才使學生的學習感到“難”。另外,由於古今文化的差異,許多“古代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事,在今天的青年學子看來則似難以理解。”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的注入式教學(和啟發式教學相對而言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指導思想,片麵強調教師的主體地位和知識的灌輸)已不能滿足教學的實際需要,相反還可能降低學生學習的興趣。啟發式教學則不同,它首先著力於讓學生從整體上對中國古代史產生濃厚的興趣,然後再從其中的某一方麵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它不要求學生對整個中國古代史有毫無遺漏地把握,而是想通過對中國古代史某一方麵的深入研究而達到對整個中國古代史的領悟。因此,啟發式教學無疑是講授“長、繁、難”的中國古代史的一條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