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高校中國古代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高校中國古代史的教學在改革大潮的推動下不斷取得新的突破,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教與學關係上,偏重教師的“教”而忽視了學生的“學”。中國古代史的教學內容很多而學時偏少,從先秦一直到1840年以前的清朝(亦即整個中國古代史)需要在一學年之內講完,但一個星期才有四個學時。教師為了讓學生了解更多的知識,不願意壓縮課程內容,但為了保證課程的進度,又不得不把課講得很快,因此也就無暇去關注學生對於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課堂裏很少有學生思考的空間和發問的機會,每學期都有的課堂討論也因學生太多而收效甚微。久而久之,學生也就習慣了“錄音機式”的學習方式,把教師所說的每字每句都原模原樣記錄下來,學習的主動性在不知不覺中降低。
(2)教學內容不成體係,不利於對學生進行完滿人格的塑造。由於中國古代史的時間跨度很長,不得不分割成斷代史由多個教師來講授。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講課風格、不同的知識體係,並且很多教師都隻是著重講自己主要研究的領域,對其他部分則多有簡省。因此,本來係統的中國古代史到了學生手上的時候便顯得支離破碎。曆史本來是鮮活的、豐富的和多樣的,中國古代很多英雄人物及其事跡、品質,完全可以作為學生模仿的榜樣和行為的典範,卻由於課堂講授中政治、經濟、文化、民族關係等板塊的劃分而不能充分發揮其作用。對學生進行完滿人格塑造的目的也難以達到。
(3)教學思想上,偏重於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對學生進行能力的培養和人格的完善。教師的教學多半隻是對學生進行中國古代史知識的灌輸,而未能充分地注意培養學生獲取知識、運用知識和創造知識的能力。而且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學生、老師不可能不關注卷麵的分數,學生的評優、評獎也直接和分數掛鉤,所以很多學生也就忽略了對自身進行能力的訓練而去拚命地記筆記、背筆記以應付考試。教師的教學本應把對學生完滿人格的期待飽含於言語之間,而過去一般都認為,塑造人格是學生自己的事與教師無關,所以在中國古代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人格完善的教育,仍存在很大的發掘空間。
由於上述問題使得啟發式在中國古代史教學中的運用成為必然。
首先,啟發式教學在教與學關係上強調教師與學生雙重主體並重,真正使教與學成為統一的整體。其次,啟發式教學強調通過對部分深入的掌握達到對整體的把握。這正是解決現存高校中國古代史教學不成體係的良藥。如果我們想對中國古代史的某一個問題有深入的了解,就必須研究它的淵源、流變,因此也必然有利於對整個中國古代史的理解。當然,在啟發式教學的旗幟下,深入研究某一問題的好處還不僅於此。更重要的是學生經過自己思考,有了自己的東西,有助於構築自己的關於中國古代史的知識體係。再次,啟發式教學尋求的是學生在知識、能力、人格等方麵的全麵發展。這對於現在高校中國古代史教學中,隻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對學生進行能力培養和完滿人格塑造的弊病,可以說是對症下藥。
三、在高校中國古代史教學中運用啟發式的基本方法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