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壓力--動力--興趣(被動--主動)模式
即學生對於中國古代史的學習是在教師的壓力下進行的,但在學習的過程中由於專注和用心,對其中的某些問題產生了濃厚興趣,從而更加用心地去學習,學習的動力也由壓力變成了興趣。為了達到這樣的效果,應該注意以下兩點。
(1)壓力要適度。壓力太大可能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大學一年級的學生正麵臨角色的轉換,中古史也正好在一年級開設,故相關老師給學生提出的學習要求,如布置的作業,課堂討論題目的選擇等,都一定要符合一年級學生的實際,否則,其效果也是不好的。當然壓力也不能太輕,對於太簡單的任務學生會不屑一顧。
(2)給學生廣闊的選擇空間。教師所布置的任務選擇餘地太小,很可能窒息學生活躍的思維。學生需要廣闊的空間來發揮其想象力和培育其興趣。例如,教師在某段曆史講授完以後,想讓學生寫一篇關於該段曆史的文章,完全可以讓學生任意選題,或綜述,或選擇某一曆史人物、曆史事件等,從小角度做大文章,由局部理解到整體把握該段曆史。學生也能從選題到最終定稿的痛苦的思維和實踐過程中,感悟曆史研究的精義和做人的道理,此所謂文如其人,做文章亦做人。
(二)創設情景啟發
教師在講授某個問題之前先創設相應的情景,如果能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甚至能達到不講自明的效果。唐朝的繁榮眾所周知,但其繁榮的程度究竟如何,與其用一連串的數字來向學生說明,倒不如教師對當時萬國來朝的局麵極力進行渲染,帶學生參觀一下相關的博物館,或在課堂上播放一些相關的影片,學生在聲光影像的刺激中自然能感受到當時的繁華。
(三)啟發學生進行自我反思
教師在啟發、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之前應該先有所反思。反思的內容極為寬廣,比如教學動機、教學效果等,但更重要的是師生各自對教學的目的進行反思。中國古代史的教學,不要求所有的學生畢業之後都從事相關的教學或者科研工作,但一定要引導學生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並促其不斷地拚搏奮進。另外,啟發學生進行自我反思的目的還在於使學生逐漸認識自我,了解社會並最終超越自我,更好地融入社會。而這些正是對學生進行完滿人格塑造的題中之義。
(四)比喻啟發
運用比喻啟發的啟發式教學是通過事物之間的相似之處來打比方使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深奧的問題淺顯化。例如,為什麼不能說宋與遼、西夏、金之間的戰爭是侵略戰爭,一個簡單的比喻就可以讓學生茅塞頓開。“遼、西夏、金都是我國境內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我國境內的各少數民族都是兄弟民族。要是一家人裏麵幾個兄弟為某件事而打了起來,我們能說他們是相互侵略嗎?”其答案便不言自明了。
又何必大費周折從侵略戰爭與非侵略戰爭的定義入手,再來說明其戰爭的非侵略性,煩瑣且不一定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不過運用比喻啟發應當注意比喻的準確性、形象性和思想性,避免發生歧義、生僻古怪和低級粗俗。
(五)對比啟發
對比產生區別,有區別我們才能更準確地認識事物。運用對比啟發的啟發式教學,是把兩種或幾種相似的事物擺在學生麵前,引發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從而更深刻地把握所學知識。中國古代的科舉製度和現在的公務員考試製度,有著神的相似卻又有著質的區別。教師如果在對比的基礎上把二者結合起來講授,不僅能加深學生的認識,而且使中國古代史的教學和現實緊密聯係起來。這樣有助於從根本上糾正學生認為學習曆史無用的思想,從而激起學生更濃厚的學習興趣。
但教無定法,關鍵是我們所用的教學方法,要切合啟發式教學的基本內涵和特點以及中國古代史的教學實際。
作者係西南大學曆史文化學院2004級曆史學專業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