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節、對高校中國古代史課程考核的幾點思考(1 / 3)

—向文斌—

考核作為中國古代史課程教學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是檢查學生對中國古代史課程知識掌握程度和綜合應用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對一所高等院校教學質量和教師教學效果進行檢驗的重要手段。中國古代史課程是為高校曆史學專業的基礎課程,因此該課程的考核評價機製的完善、有效、公正,對於學生而言非常重要。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對高校學生能力要求的提高、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以及學生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呼聲日益高漲,高校中國古代史課程中較為單一的考核辦法、考核製度業已出現了許多弊端和問題,並在很大程度上已不能適應當前高等教育的發展和學生能力的培養。因此,伴隨著新一輪高校課程改革的“春風”,對高等院校中國古代史課程的考核辦法和製度進行改革,是中國古代史課程建設中的一個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

一、中國古代史課程考核的現狀分析目前高校中國古代史課程的考核一般由兩部分組成,即平時考核(期中作業、出勤情況),占學期考核成績的20%-30%,期末考核(閉卷考試),占學期考核成績的70%-80%,兩者折合為學期成績。這個成績將決定學生所學中國古代史課程的合格、重修或補考的命運。這種考核機製在一定意義上是比較合理的,但在實際的施行過程中仍存在許多問題。

第一,課程考核的目的模糊。課程考核的目的既是對學生把握課程知識以及能力的檢查,也是對教師教學活動進行評價的一個重要指標。但是,通過筆者於大一學年感受的中國古代史課程考核機製,發現該課程的考核在很大程度上仍以考試分數為唯一標準。嚴格來講,僅僅一兩次考試是不能體現出整個課程評價的價值的,但這對於部分學生而言“不僅直接關係到畢業、獲取學位,還是獲得獎學金以及評優,甚至是找工作的重要依據”。這種過分強調分數,“唯分數是舉”的做法導致了學生在學習和考試中的功利化傾向,使得學生隻注重沒有多大實際價值的考分而不重視自己能力的培養,片麵地認為學習就是為了考試、為了考分;考試分數就是能力的體現。同時分數與各種所謂的“榮譽稱號”掛鉤,刺激了部分學生的虛榮投機心理。考核的真正目的在於對知識、能力進行一種測估,進而在此基礎上發揮導向和激勵作用,促使學生學會學習,提高能力。但這種目的一旦削弱,導向和激勵作用不能完全發揮,就使得不少致力於中古史學習和有誌於曆史學研究的同學積極性下降,也使一些學生產生一定程度的學習惰性。

第二,考核方式上呈現以筆試閉卷為主較為單一的考核模式。高校中國古代史課程的考核雖分為中期小論文和期末的閉卷筆試兩部分,但比例分配較為懸殊。這種以筆試為主的單一考試形式,對於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各種能力有所忽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如學生對史料的理解把握、分析問題、把握學術動態的能力就難以考查,或很少加以考查。中國古代史考試中有三大傳統題型:名詞解釋、簡答題、論述題。這三種題型在高校考試的實際操作中帶有再現知識點的傾向,隻是檢驗學生對課程表麵的少數理論、知識點的掌握情況,缺乏對知識縱深聯係的結構性的考查,對學生的科學思維、理論創新能力的檢測也體現較少。相反卻會使有些同學習慣了某種單純的思維模式,形成一些不良的學習習慣。三大題型中,名詞解釋有一定的標準、範式,學生隻要一背就能答準要點;簡答題和論述題檢驗學生對中國古代史中基本問題的分析和簡單的知識綜合運用能力。但因考試題目的答案可以從書上或者老師上課時的筆記中找到,很多同學便硬背下來,有的甚至是一字不漏。這樣就使學生依賴於教師勾畫重點,然後重點背書或筆記,而平時卻不主動努力學習,到考試時就針對所劃重點臨時“突擊”,從而形成“為考而學,不考不學,就考而學”的局麵,不利於學生思維的訓練,能力的培養乃至整個中國古代史課程建設的發展。

第三,考核內容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根據筆者在大一學年內所做過的兩套中國古代史試卷而言,試題總量在8-10題。我們以每一題包含一個或兩個知識點而言,那麼試卷所考查的知識點也就在16-20個之間。這相對於我們所學習的眾多中古史知識而言是十分有限的。同時試卷內容中側重於知識再現水平和記憶能力,忽視學生各種能力的考查。這就導致在對我們學生的考核評價中,主要看學生對課本知識、課堂筆記的掌握程度,這樣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盲目過濾知識,以考試內容為重點,或死扣課本,或“上課記筆記,課後背筆記,考試默筆記,考後丟筆記”,死記硬背,知識麵也變得相對狹窄,使得學生的主動性下降,也無法檢測出學生真正的學習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