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曆史學教育專業培養目標、規格和課程方案的研究與實踐(1 / 3)

—張明富—

(西南師範大學等聯合課題組)

本項目是由西南師範大學曆史係牽頭,聯合四川師範大學曆史係、四川師範學院曆史係、貴州師範大學曆史係、雲南師範大學曆史係及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共同申報的高等師範教育麵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係改革計劃項目。自1998年由國家教育部立項,轉眼間,已是近三年的時光過去了。近三年來,項目組全體人員不畏艱辛,潛心致力於該項目的研究。今天,我們的研究工作已基本告一段落。

現將我們的研究報告如下。

一、研究方法任何科學研究都必須有與研究對象相適應的研究方法。這是研究獲得成功的重要保證。在本項目的研究中,我們根據教學項目研究的特點,貫徹了如下的研究方法。

1.課題組成員分工負責與集體攻關相結合在1998年“五月衡陽開題報告會”後,為使本項目的研究全麵有序地進行,項目組於6月12日至13日在西南師範大學召開了一次由全體人員參加的會議。會議由楊光彥教授主持。會上,經討論、協商決定,在該項目下設若幹子項目。在子項目完成的基礎上,由西南師範大學曆史係楊光彥、盧華語、張明富製定出一份改革方案,即“麵向21世紀高師曆史學教育專業培養目標、規格和課程設置的改革方案”。後來的研究工作完全按照這種分工合作的方式進行。

2.理論研究與實際調查相結合教學改革研究離不開現代教育理論、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指導,必須把握教育理論研究前沿的重要成果。為此,自項目啟動之日始,我們就非常注重教育理論的研究,吸收現代教育研究的成果。我們還特別關注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頒布的有關教育改革的法規性文件,如《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及其“實施意見”、《麵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麵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等,組織認真學習,並將其精神貫徹於研究的全過程。教學改革研究並不是無的放矢的,是要解決教育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因此,實地調查也是至關重要的。本項目研究對此非常重視,做了大量的調查。如“西南地區中學曆史教師現狀及麵向21世紀中學曆史教學改革對教師的素質要求”子項目組,設計了“中學曆史教師調查問卷”和“中學生調查問卷”兩種表格,調查內容涉及方方麵麵,印發了1000多份,對西南地區的情況進行調查;又如“曆史教育專業課程建構工作的回顧與前瞻”子項目組,設計了“高校曆史專業課程設置現狀調查表”,分發到重慶、貴州、“西南地區高師雲南、四川的有關高校;曆史學教育專業教學研究與教學改革的曆史與現狀”子項目組,搜集了西南各省、市高師本科院校的教學計劃等。

3.地區研究與全國研究相結合我國地域遼闊,且各地經濟、文化教育發展不平衡,區域研究十分必要。由於參與本項目研究的單位都位於祖國的西南地區,西南地區的高師院校也主要是為西南各地的基礎教育培養師資。所以,我們的研究主要聚焦於西南,解決西南高師院校曆史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中遇到的問題。如本項目各子項目組的調查皆以西南高師院校的曆史教學及西南地區的中學曆史教學為主。但西南高師院校曆史教育中存在的許多問題,又不完全是區域差異造成的,而是帶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在全國其他高師院校的曆史教育中也都或多或少存在的,具有共同性。且西南高師院校的曆史教學改革也不能脫離全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而孤立地進行,應吸收全國其他高校曆史教學改革的經驗。因此,我們的研究雖立足西南,但對全國其他高校的曆史教學改革也甚為關注。在研究過程中,我們通過各種渠道,搜集其他高校曆史教學改革的信息,先後參考了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東北師範大學、中山大學、陝西師範大學等單位曆史教學改革的思路和方案。

將西南地區研究與全國研究有機地結合起來。甚至我們還把視野擴大到祖國大陸以外的地區和國家,輾轉了解到港、台大學曆史係及美國哈佛大學曆史係的課程設置情況。

4.理論聯係實際曆史教學改革理論研究的目的是解決曆史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同時,曆史教學改革的理論又需要在實踐中檢驗和完善。我們在本項目的研究中,很好地貫徹了理論聯係實際的原則。如我們將本項目的研究與我係在1999級曆史專業本科開始實行的新的教學計劃的製定結合起來,把項目組取得的一些研究成果化為具體的課程方案。

5.歸納法與演繹法相結合歸納與演繹是科學研究的兩種有效的方法,這已在科學研究史上得到反複證明。但同時,它們也分別存在著一些不足。如由於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複雜性、多樣性,任何歸納都不可能是完全的;又如從概念、觀念等前提出發進行演繹,盡管這些前提是從具體中抽象出來的,具有某種程度的普遍性,但具體情況千差萬別,且隨著時間、地點的變化而變化。因此,演繹出來的結論就可能與實際不甚相符。我們在本項目的研究中,盡量揚長避短,將歸納法與演繹法相結合,以此方法去解決曆史教育改革的問題。如我們在對西南地區高師本科院校曆史教學改革曆史及現狀進行廣泛、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先歸納出目前存在的問題,然後,根據現代教育觀念予以解剖,並提出新的符合時代特點的改革方案等。

二、研究主要曆程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本項目研究工作從1998年啟動至今,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為1998年6月至1999年7月。這一階段的主要工作:第一,對西南地區的中學曆史教育現狀、高師曆史教學改革的曆史與現狀進行調查研究,搜集中外曆史教育資料。第二,理論研究,主要進行了高師曆史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規格、培養模式、課程設置的研究。第三,啟動改革實踐。與“第二”的工作交叉,開始了體現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1999級曆史本科教學計劃的製定。

(2)第二階段從1999年8月至1999年底。主要總結前一階段的調查和理論研究工作,並製訂改革方案。

(3)第三階段從2000年1月至12月,對最終研究成果——改革方案進行實踐和修改。

三、指導思想任何研究都會有自己的預期目標。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就必須有正確思想的指導,而且這種指導思想必須與要達到的目標相符合。否則,就會南轅北轍,事與願違。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也不例外。我們在項目研究開始之時,即初步確定了研究的指導思想。在研究過程中,隨著對現代教育理論學習、研究的深入,又進行不斷地充實和完善,並以此作為研究的指針。現扼要介紹如下。

1.拓寬專業口徑,實施通識教育,培養通識性專才在過去較長的一段時間裏麵,我們的師範教育由於一味強調專業對口,課程設置以學科為中心,把大學的專業教育變成了功利性極強的職業教育。這種過窄的專業教育不僅限製了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和完美人格的養成,而且導致了受教育者視野狹窄,使他們缺乏發展業務能力所必需的寬厚基礎。這在時代飛速發展的今天是不足取的,必須予以改革。我們應該積極地加以研究,總結其經驗教訓,健步跟上世界潮流,大力實施通識教育。否則,我們培養的學生就無法適應學科發展日漸交叉和綜合的趨勢,更無法靈活地適應基礎教育的多種需要。因此,我們主張,師範院校應克服片麵的專業教育思想,適當拓寬專業口徑,讓學生普遍受到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良好熏陶,使他們成為充滿活力的、全麵發展的通識性專才,以增強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和更好地適應今後的工作。

2.師範性不等於低水準,應實現師範性和學術性的整合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師範教育體製已由封閉型走向開放型,一些綜合性大學開始以內設師範學院的形式培養和培訓教師,教師教育日益多元化。這既是高等師範院校麵臨的難得機遇,但同時也是一種嚴峻的挑戰。在師範教育麵臨激烈競爭的條件下,高等師範院校應向何處去?怎樣才能保持住現有的優勢?我們認為,根本的出路在於整合師範教育的師範性和學術性,培養出高素質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