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減少“中國史”通史課的講授課時,同時,內容上的刪減才是課時縮短的保證,講授時以王朝更替為綱,講清楚每一個朝代的興起、民族構成、建都所在、經曆了幾個皇帝統治;以製度、事件、人物為目,講述在這個朝代的興衰過程中,創立了哪些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製度,發生過哪些重大事件和對這個朝代興衰的影響,以及在這個朝代中出現過哪些對曆史起過舉足輕重的優秀人物或者重要人物。通過以上方式的簡略性的講授,使學生對中國史有一個輪廓性的了解。
(2)在此基礎上增加專門史課程。按照以往的教學習慣,專門史隻是作為曆史係的選修課供學生選修。作為選修課,一則課時少,不能完整地展現某一類曆史問題或曆史現象;二則不可能做到讓每個學生必選,因而也就降低了學生對這類課程學習的程度。所以,增加專門史課程應以專業基礎課的方式增加,每一門課以40學時為宜,一學期上完,並以“中國史”為主幹,設置5至6門。如:中國政治製度史、中國民族史、中國古代社會生活史、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史、宗教史、中國經濟史、中國文化史等。一學期開出2至3門,兩學期開完。使學生比較係統地掌握中國史中方方麵麵的內容。
(3)針對曆史係所設置的碩士點內容,加大本科生教育力度,使本科教育與碩士生培養有機地銜接起來。幾年來的碩士研究生招生暴露出來一些問題,即本係學生報考本係研究生的人數少,本係學生的考試成績不理想,本係本科生對本係碩士點內容缺乏了解和興趣,這就必然影響到碩士點的招生質量和以後的學生培養質量。通過增加與研究生有關的選修課,將本科生的課程與研究生課程有機地銜接起來,即本科教育為研究生教育作好準備和鋪墊,提高本科生對碩士點、博士點課程的學習興趣,鼓勵他們積極報考本係研究生。這樣,不僅開拓了本科生的知識麵,而且為碩士研究生招生提供了大量的後備人才,也有利於提高碩士生的學術水平,使曆史係不僅能向社會高質量地輸送本科人才,還能高質量地輸送研究生一類的高級人才。
(4)教師在教學方法上、學生在學習方法上的改革也是“中國史”教學改革的另一個重點。傳統的教學和學習方式是:教師課堂上念,學生不停地記筆記,考試時學生拚命地背筆記,考完後學生丟筆記。
教學和學習的方式都很死板、機械。這不僅難於做到教學相長,啟發式教育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將一部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中國史講得枯燥無味,教條化,隻剩下一些幹條條。所以,首先應該在教師的教學方法上進行改革。基本思路是:講清楚曆史基本製度、事件等的來龍去脈。比如,九品中正製,一旦涉及到這個製度時,就針對這個製度的創立原因、基本內容、社會影響、演變的根據、演變的方式及結果進行專題性的講述,使學生對某一個曆史問題有一個全方位的認識;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去看書,查閱資料,找出正確答案。比如,教師在課堂上首先提出問題:從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古史辨”派始,一直到現在,還有人懷疑中國曆史上夏朝的存在。中國曆史上到底有沒有夏朝,同學們先去查找資料,一周後再講解。給學生列出讀書目錄、資料書籍等。等學生搜集資料、梳理論據以後,再組織學生專題討論,教師及時引導和總結,使學生明確了曆史上有無夏朝。若有,依據又是什麼;若無,依據是什麼。最終確定夏朝存在的依據又是什麼,指導學生撰寫專題小論文。不僅在畢業前夕的四年級,而且每一學年,都組織學生撰寫小論文。或者一人一個題目,或者一個題目數人撰寫,或由教師設計出題目,若幹個同學合作撰寫,共同查找資料,經常討論,寫出質量較高的論文。
其次,引導學生在學習方法上進行新的嚐試:多次參觀係設文物陳列室和附近現成的文化遺址,給學生以生動、立體的形象,在此基礎上進行思考,提出問題;積極看書,閱讀與教材有關的文獻、雜誌和書籍,從中比較出與教師所講的異同。然後,針對專門問題進行課堂討論。課堂討論是曆史係學生學習方法改進的主要課題。多次實踐說明,課堂討論的關鍵在於教師的正確引導、認真組織和積極參與,一次成功的課堂討論往往能激發起學生們極大的學習熱情。
(5)現代科學技術的運用,也是曆史教學方法改革的主要內容之一。現代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自然對教學手段、教學方式甚至教學內容產生深刻的影響。其中,當今最主要的內容就是多媒體教學、數字化教學以及遠程教學的運用。許多大學已經開始製作多媒體曆史教學的軟件,通過電腦數字化,“複活”曆史,以鮮活生動的有聲有色的直觀教學的形式,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6)與考古學和文物鑒賞學等文博類課程結合起來,使新時代的曆史係大學生不僅全麵掌握書本上的知識,而且緊跟科技和文化進步的浪潮,站在科學技術在考古學曆史學等傳統學科運用中的最前沿。
了解學術界對曆史問題最新理解和闡釋,如“九五”期間國家組織龐大的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專家在內的科學隊伍,實施夏、商、周斷代工程,將中國古代確切的曆史紀年向前推進了一千年。同時,曆史係的教學還應有文物鑒賞類課程,結合中國曆代文物表現的特征,進行專題性的講授,比如:中國古畫鑒賞、中國古代瓷器、玉器鑒賞等,使得曆史係畢業的學生,不僅能從文字上詳盡地闡述曆史,而且能從實物上識別曆史、鑒賞曆史。如此,使得曆史學這門傳統學科能夠密切地與經濟建設、改革開放和對外文化交流結合起來,使曆史學成為一門理論與實用相結合的學科。
總之,教學改革不僅是課程建設的主要內容,也是適應21世紀教育發展的需要。隻有在鄧小平教育理論指導下,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人才的需求方式,在學校各級領導的具體領導下,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探索,最終一定能取得較大的進步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