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中國史課程改革的方向與方式探索(2 / 3)

(6)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講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內容。主要講述四個階段:社會主義改造完成時期;社會主義建設全麵開展時期;“文革”時期;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時期。

針對中國史講授過程中分階段進行的傳統內容,我們感覺到曆史教育越來越不適應文化高度繁榮和國際文化交流的需要,暴露出以下一些弊端:第一,曆史係的學生不知道曆史事件的真偽,這決不是聳人聽聞。比如,有人看了香港的曆史電視劇《秦始皇》以後,詢問曆史係的某學生,孟薑女到底是秦始皇的妻子,還是燕國太子丹的妻子,回答是不知道。因為曆史係的課程中,沒有講到著名的傳說人物孟薑女與曆史真實的關係。至於秦香蓮和陳世美等更是不知道了。第二,隻見森林,不見樹木。比如,學生知道漢朝是曆史上的盛世,但卻不知道漢朝人服飾文化、飲食習慣、居住方式和婚姻習俗。這已成為曆史係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第三,缺乏起碼的曆史文物常識。曆史係畢業的學生不僅不會鑒賞曆史文物,而且對不同時代的文物缺乏常識性的知識。第四,對中西文化的交流、影響、相互滲透了解甚少。尤其是中國近代,一方麵西方列強通過戰爭將一係列不平等條約強加到中國人的頭上,殺人掠地,勒索中國人民;另一方麵,中國傳統文化和自給自足生產方式也受到強烈衝擊,也在發生巨大變化。對於這一過程,教材中分析講授較少。第五,在中國現代史的講解中,對中國共產黨以外的其他政治力量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巨大影響和作用,相對而言,講授較少;尤其是在解放戰爭以前,學生往往產生一些不必要的誤解,比如:中國共產黨在“一大”時,全國黨員50多名,這個時候,顯然中共還不能算是全國革命力量的領導核心,那麼,多種政治力量分布如何?

各自在中國社會中所起到什麼樣的作用?理應實事求是地逐一分析清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曆史講授中,階級鬥爭的內容成為主線索,而忽略經濟建設的內容,忽略了無產階級政權建設的經驗教訓,忽略了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的內容。

二、“中國史”課程改革的方向和方式總結曆年“中國史”的教學經驗,我們認為,該課程應朝著以下方向進行改革:

(1)改革現行的學習中國曆史而不了解中國人社會生活史的現狀,大篇幅地增加中國社會生活史的內容。包括:一個朝代,或者一個時期人們的穿著方式、服飾內容、糧食的類型、飲食習慣、居住環境和條件等等。比如,唐朝曆史,著重從以下方麵介紹唐朝人的社會生活:唐朝時期北方、南方人生活的差異,包括居住、飲食、穿著等方麵;唐朝人飲食類型和習慣;唐朝人的服飾與車輿;唐朝人的交通等等。

(2)講授每個時代的社會風俗。如,婚姻製度與方式。中國曆史上,婚姻製度和方式是不斷變化著的。漢代的婚姻比較自由,不僅有一定的自主權,而且寡婦允許再嫁;到了唐代,男女交往、接觸比較自由和頻繁,甚至已婚男女交往也比較密切;宋代以後,嚴禁男女交往,閨字待嫁的女子更是嚴禁與男子接觸。還有其他一些風俗習慣,包括節日習俗、禁忌習慣等,這些內容在傳統的“中國史”課程中是很少或者沒有涉及到的。

(3)講授中國曆史上特有的文化現象。很多中國曆史上特有的文化現象,也是外國人對中國曆史特別感興趣的,往往在教材中隻字不提,或者隻是涉及到重大政治、軍事等事件時才粗略提及。如:中國封建曆史上的裹腳製,這是中國曆史上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一直延續到1949年全國解放,歐洲文化、非洲文化等古老文化中是完全沒有的,現行的中國史課本中居然一句也沒有提及,使得曆史係畢業的學生居然不了解中國曆史上這祥一種嚴重摧殘婦女、壓迫婦女的文化方式,不能不說這是中國史講授中的一大遺憾。又如宦官問題,這也是中國曆史中的特有文化,一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宦官才從中國曆史上逐漸消失。現行的中國古代史教材在講授宦官問題時,隻是從政治事件及其影響這個角度提及,沒有清楚地表述宦官在中國古代產生的社會根源和宮廷生活需要,沒有表述宦官群體的生活、他們的生理與心理、宦官與太監等稱謂的來源等等。

(4)加強中國史中思想文化內容的講授。通過講授,使大學生們不僅了解中華民族燦爛的物質文明,而且了解中華民族優秀的豐富的精神文化。包括:思想史、宗教史、文化史、藝術史等。現行的中國史教材中,思想文化部分往往是用最少的課時、最精練的課題進行介紹性的講授。如果時間不夠,這個部分就省略不講,讓學生下課自己去看,考試時也不涉及。任何課程,一旦失去考試這根學習的指揮棒,這個部分實際上也就處於被放棄的位置上。

(5)加強講授每個曆史時期的少數民族曆史文化以及在中國曆史中的地位和貢獻。少數民族的曆史也是中國史課程省略的主要內容。一般來講,對於那些曾經在中原建國,或者成為封建王朝延續的一部分,或者曾對正統王朝產生過這樣或那樣影響的民族,才會在課堂講授中占據一定的課時,但僅僅是從中原王朝的角度去講解。比如:北宋時期的西夏、契丹國的曆史,教材處理方式上是看其是否對宋朝興衰產生過影響,或者影響方式和程序如何,並沒有獨立、係統、深入地探討黨項、契丹族自身政治、經濟的發生、發展過程。這樣,中國史講授中不免帶有大漢族主義的主觀色彩。

除了以上五大類問題應該在“中國史”課程中給予充實、強調外,還應增加軍事史、邊疆史等內容。

根據該課程的現狀分析和改革方向論證,結合多年講授“中國史”的經驗,我們認為,該課程的改革方式應從以下幾個方麵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