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中國史課程改革的方向與方式探索(1 / 3)

—沈雙一、常雲平—

中國史是大學曆史係的專業基礎課,教學中分屬三個階段講授,即: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相應的教師管理也分屬於三個教研室。在曆史係的課程設計中,強調中國史的教學,故課時安排多,時限較長。一般而言,中國古代史一學年,中國近代史一學年,中國現代史一學年,每周四到五節課。所使用的教材也五花八門,各不統一,僅中國古代史教材包括自編教材、合編教材和部委推薦教材,正式出版的已達50多部,並呈現出不斷增加的趨勢。中國近代史和中國現代史情況也大概如此。按現行較統一的曆史分段,曆史教學主要分屬三個教研室,即:從170萬年前起到1840年為中國古代史教研室,1840年到1919年為中國近代史教研室,1919年到1949年為中國現代史教研室,以後開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史課程也歸屬現代史教研室。

三個教研室各自獨立地進行教學管理、課程建設和內容研究。多年來,一貫製的教學管理體製,已使得同一門課的教研室之間、教學內容之間隔閡較深,不適應改革開放以來曆史學科發展的需要。中國史改革迫在眉睫,現在,我們提出一些課程改革的思路,供專家、同行參考。

一、中國史課程現狀評介中國史課程在實際講授過程中,分三部分,由三個教研室通過先後三年的時間完成,第一學年講授中國古代史,主要圍繞著以下六條線索:

(1)朝代更替。這是該課程講授的重點。對一個朝代的出現進行簡單分析,包括:其出現原因、簡單過程和方式,建都何處及勢力所及從興起到滅亡的過程中,出現過哪幾位有影響的君主,他們的簡單事跡及突出貢獻;該朝在興盛中的重大事件有哪幾件;其衰落、滅亡的原因、過程和經驗教訓。

(2)主要政治、經濟製度概括。在中國曆史上,某一個製度出現在哪個朝代,當時的組織結構和社會影響是什麼,下一個朝代如何繼承該製度,並如何對其損益。如:科舉製度,講授其在隋朝出現的曆史背景,其出現的標誌是隋煬帝時進士科的設置,唐朝對其在科目設置和考試方式上進行大的改革,最終使其作為一個完整的官吏選拔製度固定下來,宋、元、明、清曆朝又對科舉製度進行過哪些具有時代意義的改革。

(3)重要人物介紹。對在中國曆史上有著重要影響的人物,在講授其所在的朝代時,結合他對這個時期的貢獻,作一個簡單、扼要的評述。

(4)思想文化方麵的講授。這方麵一直是中國古代史課程的弱點通常將其放在一個朝代,或者幾個朝代之後,作為資料性的介紹。如果課程內容在安排時處理不當,授課時間不夠,該部分又往往成為教師省略不講的部分。據了解,大約有40%的教師對這部分內容省略不講,讓學生自己閱讀教材。

(5)社會經濟方麵的內容。在內容處理上,往往隻是注重一個朝代中的經濟製度,而且重點是該製度的構成,順帶講一下該製度對當時社會經濟的正麵和負麵的影響。同時介紹某個時代曾使用過哪些先進的生產工具,出現過哪些特別的經濟現象,糧食產量如何,人口多少等。

(6)農民起義和戰爭。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教材,由於受到極“左”思想和階級鬥爭為綱的影響,一個朝代的興衰史主要是講農民起義和戰爭的爆發史。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的教材,對這方麵的內容進行了較大篇幅的刪改,但仍占據了相當篇幅。在實際講授中,有的教師對這一部分省略不講,讓學生自己看書。

第二學年講授中國近代史,主要圍繞著以下五條線索:

(1)西方列強侵華戰爭,以及強加在中國人民頭上不平等條約,這是中國近代史講授的重點。詳細地講授兩次鴉片戰爭、沙俄侵華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以及隨著戰爭帶來的《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醜條約》等一係列不平等條約。

(2)兩次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和反帝鬥爭,尤其是詳細地講述從2481851年到1864年的太平天國運動,對這些重大事件的原因、過程、主要人物、失敗原因等給予詳盡的分析和盡可能高的評價,其次就是1900年義和團運動。

(3)洋務運動以及近代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的產生。在講授中,對洋務運動采取以批評為主的表述方式,對近代民族工業及民族資產階級采取較高的評價方式和較細的敘述手法。

(4)兩次具有資產階級改良和革命性質的運動,一次是百日維新運動,一次是辛亥革命。內容處理上,對百日維新失敗的必然性分析詳盡,對辛亥革命出現的必然性分析詳盡。

(5)新文化運動與“五四運動”。著重講授新文化運動促使共產主義思想在中國的傳播,“五四運動”標誌著民族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終結。

第三學年講授中國現代史,主要圍繞著以下六條線索:

(1)中國共產黨建立的背景、過程,強調中國共產黨出現的必然性,同時強調自中國共產黨誕生之日起,中國共產黨的曆史也就成為現代中國史的主幹。

(2)國共合作和國民革命運動主要講授國共合作的綱領、形式,以及國共兩黨所領導的北伐戰爭。

(3)土地革命時期,從1927年4月12日國民黨的叛變開始,中國共產黨建立井岡山等紅色根據地,開始了武裝割據、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詳細地講授中國共產黨曆次全國代表大會,分析“立三路線”、王明“左”傾教條主義的出現和對黨、軍隊的消極影響,高度評價毛澤東關於中國紅色政權的存在和發展的一係列論斷。

(4)抗日戰爭時期,講授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抗日戰爭的三個階段,中國共產黨及其所領導的軍隊在戰爭中的核心和中堅地位。

(5)解放戰爭時期,講授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和平、實現全民族的解放所作的種種努力。國民黨堅持反共分裂和戰爭的反動路線,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