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麵故事中的大英圖書館搬家可以看出,思維能力不僅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無價的財富。以傳統的思維模式來講,大英圖書館隻能找人來搬家,問題是這樣做不僅難以找到合適的搬家公司,而且還要付出一大筆的開支,而這筆開支又是圖書館無法承受的。一位聰明的小夥子卻沒有局限於這種傳統的思維模式,而是跳出了思維的局限,巧妙利用讀者的力量順利地幫助圖書館完成了搬家工作,而且為圖書館節省了一大筆開支。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創新思維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對孩子而言,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不僅可以應用在學習上,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
笛卡爾是世界著名的哲學家和數學家,他之所以能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與父親對他的精心教導是分不開的。笛卡爾的父親從他小時候就開始用嚴謹的理性思維方法來訓練他、培養他,終於使他成為一代大師。
我們的孩子雖然成為大師的概率很小,但是讓他成為一個思維清晰、邏輯嚴密的孩子還是非常有可能的,這主要取決於我們對他的教育方式。
方法一:培養孩子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哈佛”鼓勵創新,鼓勵學生去超越前人。這種創新說到本質上就是一種創新思維,沒有創新思維,談任何的創新都是空話。
思維的過程遵循著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樣的邏輯順序。因此,孩子發現問題是新思維的開始,他們在某種好奇心下發現並解決它,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創造性的想象力已經形成了很好的創造性思維。就像愛迪生小時候一樣,因為他發現了問題才會親自去做實驗,然後解決問題,在這一過程中,他用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這也促進了他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創造性思維可以提高解決問題的速度,增加解決問題的方法,家長應當重視對孩子進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那麼何時培養孩子的創新思維能力比較合適呢?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姆,對近千名兒童從出生到成年的追蹤研究結果表明:5歲前兒童的智力發展最為迅速,7歲前是培養孩子的關鍵時期。
他把7歲前兒童的智力發展分為三個階段。0~3歲:最早的思維活動是“動作思維”。嬰幼兒常常邊玩邊想,一旦動作停止,思維活動也就隨之停止。4歲:從“動作思維”向“形象思維”過渡。他們的思維活動必須依托一個具體形象來展開。5~6歲: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但已經初步出現抽象邏輯思維。邏輯思維用的是左腦;形象思維用的是右腦。也就是說,兒童期,活躍的主要是右腦,因此,在7歲前是培養孩子的關鍵時期,應該充分開發和運用孩子的右腦。
為此,在孩子7歲前一定要抓住培養他思維能力的關鍵期,尤其是在5歲前,這一階段的孩子思維受成人的影響較少,頭腦裏大多是他們自己的一些奇思妙想,對發展其創造性思維能力非常有利。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一階段,無論孩子的想法有多麼“離譜”,家長都不要試圖“糾正”他,否則就會漸漸抹殺掉他的創造力。
方法二:引導孩子跳出思維定勢的“陷阱”
想讓孩子擁有豐富多彩的思維力,前提就是打破常規,跳出“思維定勢”形成的消極影響。要做到這點,需要我們家長以正確、科學的引導方式進行舉一反三的訓練。長時間的培養,孩子的思維方式會變得越來越靈活,思維力也越來越強。
有一對美國父子,他們一起上街去買東西,路上兒子對爸爸說:“爸爸,我考你一道題,如果你回答正確,今晚我就幫媽媽洗餐具,如果你回答錯誤,今晚你就幫媽媽洗餐具。”
爸爸聽了很爽快地回答:“可以。”
兒子見爸爸很快答應了,於是問道:“有一個聾啞人,他在建房子的時候,缺少一種鐵釘子,然後這個人就到五金店買鐵釘,因為不能說話,他先用左手做了一個持釘狀的動作,捏著兩隻手指放在櫃台前給售貨員看,然後用右手做錘打狀的動作。售貨員看了這個聾啞的動作先給他遞過一把錘子,聾啞顧客看了一眼搖了搖頭,然後對著售貨員指了指做持釘狀的那兩根手指。這回售貨員又拿出了釘子給他看,聾啞顧客點了點頭,拿了釘子高興地走了。
這時候又從外麵來了一位盲人顧客。
說到這裏兒子停頓了一下:“爸爸,你是否可以想象一下,進來的這位盲人如何用最簡單的方法買到一把剪子?”
“噢,這個很簡單,他伸出兩根手指頭模仿剪子剪布的樣子就可以了。”爸爸得意地說道。
兒子興奮地跳起來說道:“爸爸,你回答錯了吧,盲人隻要開口說一聲就行了。不需要做動作,爸爸,今天的飯碗該你洗了。”
這樣簡單的一個問題,爸爸卻回答錯誤了,原因很簡單,是因為這個爸爸的知識和經驗豐富,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反倒讓他形成了思維定勢,難以打開他的思路。
很多人在一種環境中生活久了,就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維模式,這種定勢思維往往會導致人們的判斷失誤。作為家長的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多培養孩子的發散性思維,避免讓孩子受到我們自身思維定勢的影響。這樣長期堅持下來,孩子的思維能力就能得到逐步提升。
方法三:通過“動手”能力,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
思維能力與動手能力有著直接的聯係,除了人體的本能反應,幾乎所有的動作都需要思維來支配。對7歲之前的孩子而言,他的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正處於高速發展的階段,在這一階段家長要充分運用孩子的動手能力來培養他的思維能力。
芝加哥市的一位媽媽說:有一次,我的兒子在購物商城看上了一個小汽車玩具,恰好我的家裏還有一個,所以我沒有買給他,我隻是告訴他:孩子,看著我的眼睛,家裏還有一個小汽車,你不需要那麼多小汽車。孩子看著我的眼睛,知道他這種要求是不對的,所以他沒有再向我要求。
我們家的樓上有一個雜貨間,那裏是他的小天地,以前給他買的那輛小汽車也一直放在那上麵的角落裏。我在廚房做飯,叫他的時候沒有人回答,然後我在房間裏找他,最後在那個小雜貨間找到了他。我發現他正在把那輛小汽車拆開來,零件在桌上散放著,看著他認真的樣子我哭笑不得。我走到他的旁邊坐下,然後他說了一句:“媽媽,我可以把它裝好。“我點了點頭,看著他把小汽車整裝好,在整裝的過程中我還告訴他一些機械方麵的小知識。
無疑,孩子在這個拆裝的過程中,肯定要動腦去思考、去琢磨,然後在自己大腦的支配下完成這一係列的動作。這整個的過程就是“手腦並用”的過程,也就是思維和動作統一的過程。所以說,通過讓孩子多“動手”,完全可以提高孩子的思維能力。
但是,值得反思的是,如果我們中國的家長遇到這樣的事情,孩子應該會挨一頓打,因為我們中國的家長會認為孩子是在搞破壞,是“敗家子”。其實孩子拆東西是好奇心所驅使,家長應該主動滿足孩子的好奇心,讓他在動手過程中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想象力:為孩子的思維插上騰飛的翅膀
哈佛家教故事
1984年美國,在裏根當總統的時候,一批小學生在學校讀書,讀煩了,老師帶他們到戶外去玩耍。其中一個孩子在一片樹叢中發現了一隻奇怪的蛋。他驚訝地歡呼起來,其他孩子聽到歡呼聲全都圍了過來。大家看著麵前這隻奇怪的蛋,開始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有的說是麻雀蛋,不,麻雀蛋沒有這個蛋大;有人說是恐龍蛋,恐龍死了好多年,怎麼會有恐龍蛋呢;鴨蛋、雞蛋?最後大家都猜不出來,有的小孩說猜它做什麼,不如把這隻蛋抱回家算了。就這樣,這隻不知名的蛋被抱回了家,然後放在孵化箱裏麵孵化。孩子們耐心地等待著結果,看到底出來的是什麼。他們等啊,等啊,終於蛋殼裏麵在躁動,蛋殼破了,裏麵的東西出來了,孩子們全部驚呆了。哇!什麼?裏根總統,這個蛋殼裏麵出了個裏根總統。
這個故事是1984年美國全國推薦的一篇優秀小學生作文,其結果充分體現了美國孩子的想象力。但是這篇作文我們的家長看了肯定會覺得孩子們太胡鬧了,這是對美國總統的不敬,但是美國的家長卻鼓勵孩子異想天開,充分運用開放式思維,展現自己豐富的想象力。
故事啟示:隻有在想象力中才能找到你看不到的世界。
哈佛家教案例
《安徒生童話》是一個充滿夢幻的傳奇世界,童話世界的真諦讓每個孩子對自己的童年都擁有美好的幻想,作者安徒生充滿想象力的故事讓後人讚不絕口。
安徒生出生於丹麥的一個貧困家庭,父親是一個靠給別人修補鞋子的小木匠,母親是一位洗衣婦,他們住在一個租來的小破屋子裏,家裏買不起任何家具,唯一的床還是父親向有錢人家要的放棺材的木架做成的。雖然父親是一個小皮匠,但是他很有學識。父親用他的手藝把這個簡陋的小屋裝點成了另一番景象,藝術的海洋充滿了這個簡陋的小屋,牆上的壁畫,櫥櫃上的瓷罐,自製的簡陋的書架,小安徒生就在這裏開始了他的人生。
父親從安徒生小時候就立誌要把他培養成有用的人才,所以很早就開始教安徒生識字,安徒生很聰明,能夠很快掌握識字的技巧。父親每天忙完之後還會給安徒生講故事,在故事的海洋裏,安徒生的想象力得到了極大的發揮。
有一天,安徒生和幾個有錢人家的小夥伴玩耍,他非常喜歡小夥伴的一個玩具——會動的小馬車。晚上回家後,他告訴父親他想要一輛小馬車。父親歎了口氣,看著安徒生——家裏的生活條件無法滿足小安徒生的願望,父親想到可以給安徒生手工製作一些玩具,於是他告訴安徒生:
“孩子,我們雖然買不起玩具,但是爸爸可以給你做幾個玩具,你一定會喜歡的。”
“真的嗎?太好了。”安徒生聽爸爸說了後非常高興。
“是真的,但是你要按照爸爸的玩法去玩。”
第二天父親把做好的玩具拿給安徒生,安徒生第一眼看到就非常喜歡,那是形狀各異的小皮木偶,他們有小仙女、魔法師、老妖婆……老妖婆擺著各樣的姿態,安徒生愛不釋手地拿在手裏準備找小夥伴們玩。
“孩子,不用著急,昨天爸爸不是說要按照規則玩才可以嗎?”
安徒生抬起充滿疑惑的小臉。
“孩子,你要根據這些小皮木偶給我講一個故事,故事中可以出現一個或幾個小皮木偶。”
“爸爸,我從來沒有自己編過故事。”
“孩子,沒有關係,充分發揮你的想象力,你一定可以。”
有一個壞壞的老妖婆,在森裏裏碰到了一個小孩子,老妖婆把小孩子抓了起來,她為了不讓小孩子跑掉,在小孩子的身上施了魔法,小孩子沒有辦法逃跑,隻能給老妖婆砍柴、燒水幹活等待著魔法師來救他……小安徒生在父親的鼓勵和引導下講完了第一個故事,他非常地高興,睡覺的時候還不忘記帶著他的小皮木偶。
第二天吃晚飯的時候,父親告訴安徒生今天還要接著用小皮木偶編一個故事,原則是不能和昨天的故事雷同,昨天講的是一個小孩子,今天要換一個主人公。
有一個愛貪玩的小仙女偷偷地來到了人間,不小心在森林裏迷了路,她在森裏裏走啊走,碰到了一個妖婆,這個妖婆把小仙女騙到了自己的家中,在仙女熟睡的時候偷走了她的衣服,仙女沒有衣服就沒有辦法回到天上去……
父親誇獎安徒生編的故事比昨天的好,在明天講的時候要注意情節,安徒生聽了父親的話點了點頭。小安徒生明白,在第二天給家人講故事前,頭天晚上要先想好故事的內容,這在無形中鍛煉了安徒生的想象力。就這樣,父親用鼓勵加引導的方法開啟了安徒生想象力的大門。
後來父親鼓勵安徒生把自己編的故事記下來,這一方法為小安徒生今後能夠寫下很多童話故事奠定了紮實的基礎。當時文藝界的名流拉貝克閱讀了安徒生的作品,對小安徒生大加讚賞。他父親對他的教育,以及他想象力豐富的天賦,讓他走上了創作的道路,成為了著名的童話大師。
案例總結:想象力是孩子思想騰飛的翅膀。
哈佛家教課
“媽媽,你說我把西瓜子吞到肚子裏它會長出西瓜嗎?”
“媽媽,你說我也可以長出像天使身上那樣的潔白翅膀嗎?”
“媽媽,小花小草如果可以像我一樣會跑會走多好呀。”
兒童的想法豐富多彩,來源於他們無拘無束的想象力,“沒有想象力,一切官能無論多麼健康敏銳,都等於烏有。”法國著名現代派詩人波德萊爾這樣說。可見,想象力的培養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是多麼的重要。
前麵的故事中,一個美國孩子的作文,視角新穎獨特,想象力豐富,其結果出人意料,這篇作文甚至轟動了全美。原因何在?一是因為美國的孩子的確比中國孩子的想象力豐富,二是因為美國父母非常注重對孩子想象力的培養,從不對他們的想象加以限製。這給我們的啟示就是,一定不要束縛孩子的想象力,可以讓他的想象力任意馳騁,如果你為他設限,那麼他長大後就隻能成為一台“複讀機”。
我們再來看安徒生父親教子的案例,案例中安徒生的父親對孩子采取了正確的教育方法,在父親的引導下小安徒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編了很多精彩的小故事,這對他後來成為國際著名的童話大王功不可沒。
想象力是孩子智力發展的要素之一,家長們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呢?
方法一:轉變思想,保護孩子的想象力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他們的大腦中會出現很多奇奇怪怪的想法,他們看到一個簡單的物體會聯想到很多的東西,這說明孩子已經有了豐富的想象力。在我們的生活中,家長也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孩子們有時候會問一些很“幼稚”的問題,家長不僅不耐心解答,反而為孩子的“無知”感到不耐煩,其實這在不經意間就抹殺了孩子的想象力。作為家長,我們要鼓勵孩子思考,並給他充分的想象空間。
比如,有時候我們可以這樣鼓勵孩子:“你太棒了,你怎麼會有這麼好的想法,我都沒有想到呢。”“你能夠這樣想,真是太聰明了!”你的話會讓孩子感覺自己是被肯定的,從而激發他進一步發揮想象力的興趣。我們不能保證我們這種簡單的做法會讓孩子成為安徒生,但卻可以讓他在同齡孩子中出類拔萃。
當然,有些家長對孩子有奇奇怪怪的想法不理解,他總覺得孩子的想法是錯誤的,所以很多家長總是讓孩子這樣或者那樣。在他們的模式裏,雞蛋就是雞蛋,不可以成為鴨蛋;天空就是藍色的,不可以是紅色……這嚴重地束縛了孩子的想象力。所以,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家長們要先從自己做起,轉變思想最重要。
方法二:讓孩子在自問自答中充分發揮想象力
每個孩子在小的時候都喜歡向家長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期望從家長這裏得到答案。當孩子提出問題的時候,你不用及時說出答案,你可以把問題再拋給孩子,讓孩子用自己的思考和想象力找出答案,在這個過程中,能夠有效鍛煉孩子的想象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我們不妨看看下麵的例子。
多洛莉絲在小凳子上玩兒,媽媽正在做麵包,忽然多洛莉絲提了一個問題:“媽媽,星星是從哪兒來的?”
媽媽沒有著急回答,反過來問道:“孩子,你想想看。”
多洛莉絲出神地注視著母親做麵包的動作:準備材料、攪拌、倒入容器、揉麵團、放入烤爐……
看了好一會兒,多洛莉絲突然大聲說:“媽媽,我知道星星是怎麼做出來的了,是用做完月亮剩下的碎屑做的。”
媽媽聽了多洛莉絲的回答先是愣了一下,然後非常激動地親吻了自己的多洛莉絲:“孩子,你的想象真奇特。”
爸爸晚上回來聽了這件事以後也非常高興,他抱著多洛莉絲給她講上帝造人的傳說……
如果是我們中國的家長遇到同樣的問題,孩子的許多“奇思妙想”就會遭到爸爸媽媽的打擊——
“星星本來就有的,想這些幹什麼,快點兒背書去!”
“你上課的時候老師沒有告訴你嗎?”……
我們的家長在不知不覺中將孩子引入了一個不需要想象,隻需要記憶的世界。結果,這些孩子也會變得和我們大多數的孩子一樣,隻會重複著死板的知識與技能,缺乏想象力與創造力。為此,我們應該肯定孩子的“奇思妙想”——孩子的答案會讓你感到很驚訝,因為他的想象力遠遠超過了我們的想象力。
方法三:創造想象力
孩子心裏想象的常常與現實相混淆,但隨著他們知識的增多,生活經驗逐漸豐富,特別是理性思維的發展,心裏的關注點和表現形式也在發展,在孩子發展想象力和創造力時,想象力是創造力的前奏,想象力越豐富,創造力越強,孩子想象力的發展對於他們長大後在學習和生活中創造性的發揮有很重要的意義。那麼,應該如何發展孩子的想象力呢?我們來借鑒一下美國老師的做法。
在美國,老師會用生動有趣的教學形式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想象力。例如,學校的圖畫課,老師不會在課堂上給學生們擺一個具體的實物,而是用一種發散性思維給學生出一個發揮想象力的題目:如果你們現在看到恐龍,用你們的想象力想一下恐龍會是什麼樣子?這樣,學生們就會根據各自的想象去盡情發揮。“母親節”快到了,老師會問學生:“你們要給母親準備什麼禮品?能不能用自己的畫表現出來?”再大一點的孩子,從家裏帶來最能體現自己的照片,對著它來畫自己。於是學生們你畫你的,我畫我的,作品之間沒有好壞之分,隻有不同而已。這樣做,你會發現孩子的想象空間擴大了許多,所有的天真無邪都淋漓盡致地躍然紙上。
這樣的教課方式既完成了教學目標,同時又給了孩子想象的空間,最重要的是鼓勵、肯定了孩子的想象力。孩子們將在彼此的想象激勵下成長。如果形成了習慣,孩子的想象力就會得到迅速提高。
想象力創造出來的世界是孩子們夢幻般的遊樂園,各位家長用愛心和耐性,一起和孩子們創造這夢幻的世界吧。
分析判斷力:提高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哈佛家教故事
一天早晨,森林裏非常寂靜,湖麵平靜地如鏡子一般。森林中的三隻小兔快活地在草地上、花叢中撲蝴蝶。忽然寂靜的湖中傳來“咕咚”一聲,這奇怪的聲音把三隻小兔子嚇了一大跳。它們剛想轉身去湖邊看個究竟,這時候又聽到“咕咚”的一聲,這次可把兔子們嚇壞了,它們拔腿就跑,嘴裏還叫喊道:“快跑,咕咚來了,快逃呀”。狐狸叔叔正在樹林裏覓食,與正迎麵跑來的小兔子撞了個滿懷。小兔子爬起來就對狐狸叔叔說:“快跑,咕咚來了,快逃呀”,狐狸一聽“咕咚來了!”也緊張地跟著小兔子們跑。它們的動靜驚醒了正在睡覺的小熊和小猴。小熊和小猴也不問青紅皂白,跟著小兔子們跑起來。大象看到了感到很驚訝,於是拉住狐狸問:“出了什麼事?你們跑什麼?”狐狸氣喘籲籲地對大象說:“咕咚來了,那是個三個腦袋,八條腿的怪物,不跑就被怪物吃了。”於是,這一路上跟著跑的動物越來越多,還有河馬、老虎、野豬……森林裏一陣慌亂。湖中的青蛙看到它們都在跑感到十分驚奇,它攔住了這群夥伴們,問:“出了什麼事?你們跑什麼?”所有的小動物都七嘴八舌地形容“咕咚”是個多麼可怕的怪物。青蛙又問:“你們有誰見到了?”小熊推小猴,小猴推狐狸,狐狸推小兔,結果誰也沒有親眼看見這個很可怕的怪物。最後,大家決定一起回去看看究竟再說。當一群小動物們回到湖邊,又聽見了“咕咚”一聲,仔細一看,原來是樹上的木瓜掉進水裏發出的聲音,動物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禁大笑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