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哈佛德商課:軟實力讓孩子從優秀走向卓越(2 / 3)

有一天,母親照常問小華盛頓:“孩子,今天老師教的拉丁文你學會了嗎?”

小華盛頓很自信地說:“學會了。”

母親看著小華盛頓,然後讓他說幾句拉丁文,小華盛頓很流利地說了幾句,母親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可是,正當小華盛頓準備出去玩的時候,他的父親回來了。

父親瞪著小華盛頓說:“回來,把你剛才說的拉丁文再重複一遍。”其實,他剛才說的根本不是什麼拉丁語,那是為了騙母親隨便瞎編的。雖然母親好騙,但是父親卻是一個有學識的人,他無法騙過父親,小華盛頓很害怕。“你小小年紀就學會了騙人。”父親非常生氣地把華盛頓打了一頓。

母親這才知道小華盛頓騙了自己,於是傷心地流下了眼淚,但是看著小華盛頓被他父親打,她還是心疼地護著小華盛頓。

小華盛頓看見母親哭了,急忙安慰母親:“媽媽,我以後再也不撒謊了。”

母親破涕為笑:“孩子,你一定要做個誠實的人,以後才會有出息。”

小華盛頓銘記母親的教誨,決心以後一定做一個誠實的人。

華盛頓的父親是個非常喜歡花草樹木的人,他在院子裏種了幾顆櫻桃樹,樹木在父親的精心照顧下長得很茂盛。有一天,那幾顆櫻桃樹引起了小華盛頓的好奇心,他想:父親種的櫻桃樹為什麼長得比我還要快,還要高?”這種好奇心促使他在櫻桃樹下走來走去尋找著答案,可是走了半天也沒有找到答案。最後,他想,秘密一定在樹裏,於是很高興地回去拿來了父親送他的那把小斧頭,然後對著那幾棵櫻桃樹砍了下去,隨著“哢嚓”的一聲聲響去,櫻桃樹都倒下了,也沒有找到他想要的答案。

父親晚上回來後,習慣性地去院子裏給櫻桃樹澆水。小華盛頓心裏很不安地看著父親向院子中走去,很怕事情敗露。不一會兒,父親很生氣地吼道:“是誰砍斷了我的櫻桃樹?我一定狠狠地教訓他。”

家裏所有的人都搖頭說不是自己幹的,華盛頓想起母親曾經教導過自己要做一個誠實的孩子,於是走到父親身邊怯怯地說:“爸爸,櫻桃樹是我砍的。”父親聽後非常生氣,動手就想打他,但卻克製住了。

當小華盛頓把事情的前因後果都告訴父親的時候,父親笑著卻沒有打他:“兒子,你是一個誠實的孩子,你的誠實比一千棵櫻桃樹都要珍貴,希望你能保持這種優秀的品質,爸爸不會怪你的。”

後來,華盛頓長大一些了,父親就把他送到了附近最好的學校,在學校裏華盛頓依然保持著良好的道德品質,牢記著父親的教誨,但是不幸的是,在華盛頓11歲的時候,父親離開了人世。

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華盛頓的脾氣變得很暴躁。這時,母親就叮囑他,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要冷靜思考,不要亂發脾氣,那樣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在以後的生活中,華盛頓謹記母親的叮囑,學會了克製自己的壞脾氣,使自己的人格魅力更加卓越。

案例總結:一個人的誠實比任何東西都可貴。

哈佛家教課

美國小說家德萊塞說過:“誠實是人生的命脈,是一切價值的根基。”誠實是做人的一種基本準則,也是一種必備的美德。一個誠實的人,才能夠受到別人的信賴與尊重,每個人也都願意和一個誠實的人交往。在德商中,誠實是一項基本的衡量標準。

故事中的那個孩子埃默紐·旦南,著實讓我們感動,他寧死不屈,堅持做一個誠實的孩子。而美國蒙特羅市政府為孩子的事跡所感動,專門為他建立了一座紀念碑,並且將他死的那一天定為誠實節,可見美國對這種精神的重視程度。而後麵案例中小華盛頓把父親最“心愛”的櫻桃樹砍了,當父親生氣地質問是誰砍了櫻桃樹的時候,華盛頓一直銘記母親的教誨,要做一個誠實孩子,所以他很誠實地承認了櫻桃樹是他砍的。父親也趁機告訴他,誠實的價值比一千棵櫻桃都重要,可見美國的父母是多麼重視對孩子誠實品質的培養,而正是這種優秀的品質和卓越的政績讓華盛頓流芳百世,成為世代景仰的楷模。

反觀我們中國的家長,對孩子的誠實教育做得還不夠,或者說教育方式不恰當,比如家長經常教育孩子要誠實,自己卻在不經意間經常撒謊。試想,這樣怎麼能教育好孩子呢?

方法一:用名人的故事教育孩子

孩子是最喜歡聽故事的,而故事對孩子的教育意義遠勝過理論說教和嘮叨。所以對家長而言,教育孩子最簡潔有效的辦法,莫過於給孩子講一些名人的故事。下麵我們來看看法國著名化學家格林尼亞的童年故事。

維克多·格林尼亞是法國著名的化學家,他從小就是一個頑皮好動的孩子,而且還養成了愛撒謊的壞習慣。

一次,他因為成績沒有考好,擔心爸爸媽媽罵他,於是自己把成績單上的成績改掉了。當他還在為自己的小聰明洋洋得意之時,父親卻識破了他的小伎倆,並且訓斥了他,教育他以後要做一個誠實的孩子,可是他的壞習慣並沒有從此改掉。一天放學後,他的同學拉著他一起去捉鳥,他覺得書包礙事就把它寄存到了一個雜貨店。

格林尼亞和他的同學在林中忘情地捉鳥、玩耍,時間過得很快,直到天黑了他才去雜貨店取書包,可是當他來到雜貨店的時候雜貨店已經關門了。因為怕母親罵他,他回到家便對母親撒謊說:“媽媽,我剛才在同學家已經做完作業了,書包忘在他們家了。”母親聽後並沒有生氣,卻很傷心地拿出他的書包對他說:“孩子,你真的讓媽媽很傷心,也讓媽媽很失望,明明是你去玩耍時把書包寄存在了雜貨店,雜貨店老板關門了等不到你,就把書包送了回來。孩子,一個老撒謊的人別人是不願意和他在一起的,失去了別人的信任,你做任何事情都會很困難,媽媽希望你能改掉這個毛病。”格林尼亞慚愧地對母親說道:“媽媽,我錯了,我以後一定做一個誠實的孩子。”

媽媽的寬容與大度,促使他幡然醒悟。後來,他終於成為了一名品德高尚的大化學家。

其實很多孩子也會犯格林尼亞一樣的錯誤,這個故事對孩子而言具有很好的警示作用。它告訴孩子,任何情況下都不要對自己的父母撒謊、耍小聰明,因為這樣的謊言最終會被戳穿的。當孩子聽到了這樣的故事後,想必他就會對撒謊三思而行了。

方法二:家長不要在孩子麵前撒謊

家長教育孩子誠實守信,首先自己不能在孩子麵前撒謊,也不能失信於孩子。我們中國的家長往往是說一套做一套,天天教育孩子要誠實,不要撒謊,可是自己卻無法做到,關鍵的時候還會糊弄孩子,這樣的家長怎能教育出誠實守信的孩子呢?我們來看一看哈佛的老師們是怎樣以身作則教育孩子的。

凱琳是哈佛大學的法律係教授,她每天早上5點起來,6點出門坐地鐵上班,中午沒有時間回家,在學校解決午餐問題。她每次都很準時地上下班,除非特殊情況,她從來都守時、守信。

她有一個3歲的女兒,因為上班沒有時間照看孩子,就讓女兒的外婆照看,女兒很黏她,她每天從家走的時候都會告訴自己的孩子,她每天7:30準時來看她,女兒的外婆家住在紐約,從波士頓劍橋城到紐約需要兩個半小時,所以她每天一下班就要回家,從不敢耽擱時間,因為她想給孩子做個榜樣,那就是隻要答應孩子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

有一次她給學生輔導功課忘記了時間,等講完課的時候,看看表已經6點多了,於是她想坐學校的校車回家,這樣就可以在7:30之前趕回家,但是學校的校車實行實名製坐車,學校沒有安排的老師是不讓坐車的。凱琳很著急,於是找到了學校的校長講明了原因,校長聽了凱琳是為了坐校車的事情而來,於是說道:“很抱歉凱琳小姐,因為校車是實名製,我想你的女兒她想見你也不在乎這一兩個小時,你還是做地鐵回家吧。”凱琳還是不放棄地說:“校長,你就幫一個忙吧,我情況比較特殊。”校長很奇怪地問道:“那你能告訴我你有什麼特殊情況嗎?”凱琳說道:“因為我答應孩子做一個誠實守信的媽媽,隻要是答應她的任何事情都要幫她辦到,直到孩子現在3歲了,我也從來沒有對孩子失信過……”校長聽了很感慨地說:“凱琳小姐,您是一位偉大的母親,您的要求我們會滿足您的……”

看了這個例子,可能有些中國家長會認為這哈佛的教授簡直有些小題大做了,至於嗎?就為了按時見到孩子。至於,真的至於。我們從例子中不僅可以看出這位家長對孩子的信用程度,而且還可以看出哈佛校長對此事的大力支持,這就是哈佛的精神。

方法三:讓孩子為謊言承擔責任

有時候,孩子犯了錯誤家長並不在意,也不會讓孩子糾正,當然同樣的錯誤孩子還會犯第二次。比如撒謊,當孩子撒謊以後,家長隻是輕描淡寫地“教育”孩子幾句,但是對於孩子撒謊的原因以及由撒謊造成的不良後果,家長並沒有深究。這就容易給孩子造成一種錯覺,那就是撒謊的後果不過如此,這將促他以後為了某種利益而繼續撒謊。

默多克從小就是一個很調皮的孩子,有一天,他和幾個小夥伴在社區玩耍,不小心撞到了一輛私家車上。被撞疼了的默多克非常生氣,他禁不住嚷了一句:“是誰家的車停在了這裏,礙著我們玩耍?”感覺這樣不解恨,他又從地上撿起一個廢棄的鐵釘紮向了私家車的輪胎,紮完後又繼續和幾個小夥伴玩耍。當私家車的主人開車的時候發現輪胎被人給紮破了,於是問不遠處的幾個小孩子:“你們知道是誰做的嗎?”孩子們都說不是自己做的,默多克也在這些孩子當中,他沒有吭聲。這時,突然有一個孩子指著默多克說:“是他做的。”默多克生氣地對著那個孩子說道:“才不是我,你別血口噴人。”私家車的主人看了看都是一群孩子,也就沒再多問。

晚上,默多克回家後,正在自己的書房裏看書,下午的事情他早就忘記了。這時,母親走進了書房,她看了看默多克說:“默多克,你是不是撒謊了?”默多克看了母親一眼,突然想起了下午的事情,於是緊張地低下了頭:“媽媽,我……我沒有。”母親又走近了幾步:“孩子,下午發生的事情別人都和我講了,你為什麼要撒謊啊?一個喜歡撒謊的人將會背負著愧疚生活,而且他身邊的朋友也會越來越少,你願意這樣嗎?”默多克聽了母親的話慚愧地說:“媽媽,下午的事情是我撒謊了,我以後再也不撒謊了,請你原諒我好嗎?”“孩子不是媽媽要原諒你,應該是那個被欺騙的車主原諒你,既然你知道錯了,就應該去找那位車主賠禮道歉,媽媽陪你一起去。”於是,默克多在母親的陪伴下來到車主家,向車主賠禮道歉。然而,有些鄰居就對默克多母親的做法有些不理解,既然車主都沒有發現是誰搞的破壞,也不需要自己送上門去承認吧。但是,隻有這位偉大的母親心裏明白,能換來孩子的誠實——這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她覺得做什麼都值得。

撒謊是一種惡習,小孩子並不懂得這樣做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這就需要我們家長去幫助孩子,引導孩子認識撒謊帶來的後果,並讓孩子承擔撒謊後果帶來的責任,以便其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平和:有親和力的孩子人緣好

哈佛家教故事

兔子爸爸和兔子媽媽隻有一個寶寶,叫叮叮。從小爸爸媽媽就很寵愛它,它要什麼,就給買什麼,它就是家中的一個小王爺。

有一次,黑熊媽媽帶著小黑熊到它家做客,兔子媽媽很好客,於是將平時叮叮喜歡的巧克力給小黑熊分了一個,叮叮看到了上去就搶了下來:“這是我的東西。”爸爸又拿出它喜歡的玩具小車給小黑熊玩,叮叮看到了又把玩具搶過來說:“這是我的!”媽媽看到叮叮這麼不懂事,說道:“叮叮,不可以這樣沒有禮貌。”叮叮覺得很委屈,而且心疼自己的玩具車,就大聲了哭了起來,爸爸媽媽哄它都不依。小黑熊的媽媽見狀,隻好帶著小黑熊回家了,自那以後,誰也不願意去叮叮家做客了,也沒有小朋友願意和它玩。

它在家很無聊,於是跑出去找小夥伴玩,它看到樹上有一隻啄木鳥,就很不禮貌地說道:“喂,尖嘴的家夥過來和我一起玩!”啄木鳥很不樂意地說道:“我正在給樹木治病,沒時間陪你。”叮叮很不樂意,它在家的時候可是小王爺,還沒有人拒絕它的要求呢,它於是撿起地上的石頭就向啄木鳥扔去,嘴裏還罵道:“你這個醜八怪,我還不屑和你玩呢。”啄木鳥被叮叮扔過來的石頭嚇得飛走了。叮叮又看到森林裏有一群小猴子在那裏騎車玩兒。它走過去說:“我們來比賽誰騎車快吧!”比賽結果是叮叮輸了,它賴皮地說:“這比賽不算數,我們來比看誰爬樹快!”“一、二、三……”叮叮才爬了幾步,小猴子們已經爬上了樹頂。“叮叮輸了!輸了!”聽到這話,叮叮很生氣,它很粗魯地上去打了一個小猴子的臉,然後一蹦三跳地回家了。從此,小朋友們再也不願意和它玩了。

案例總結:平和與親和贏得人心。

哈佛家教案例

卡耐基小時候是個很頑皮的孩子,是人們公認的一個“壞小孩”。他9歲那年,單身的父親將繼母娶回家,卡耐基家很貧窮,那時他們還住在鄉下,可是繼母來自富商家庭。

父親帶著繼母回家看到卡耐基時,介紹道:“這是我的兒子,不過他卻是全城最壞的孩子,你一定要注意,防止他哪天心情不好向你扔石頭,說不定還會對你做出更壞的事情。”但是讓卡耐基想不到的是,繼母不以為然地笑著向他走過來,然後摸了摸卡耐基的頭,平和地說道:“親愛的,你沒有發現他是全城最聰明的孩子嗎?他自身的創造力沒有被挖掘,他並不是全城最壞的孩子,你應該為你有這樣一個聰明的兒子感到驕傲。”卡耐基聽了繼母的話熱淚盈眶,因為繼母平和溫柔的一句話,讓他改變了自己的一生,成為了他成長過程中的動力。為此,他也和繼母建立了友誼。對卡耐基而言,從來沒有一個人像繼母一樣對他說過一句稱讚的話,所有的人都認為他是個壞孩子,連他的父親都不例外,而唯獨見過一次麵的繼母卻說他是一個聰明的孩子。

繼母的平和、溫柔,改變了卡耐基未來的生活,他14歲那年,繼母給他買了一台打字機,很真誠地對他說:“孩子,隻有你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你一定會成為一名偉大的作家。”他接受了繼母送他的禮物,他也能感受到繼母對這個家的付出,他不想辜負繼母期望,決心努力寫作,長大後成為一名作家。

繼母讓他學會了用平和的心態對待他人,也激發了他的鬥誌,他的潛能被激發出來了,他後來成功地創造了28項黃金法則,幫助很多人走向了成功和發家致富的道路,而他自己成為了美國的大富豪和著名作家。

案例總結:用平和的心態對孩子,他就能學會平和。

哈佛家教課

無論你是一個性格多麼孤僻的人,還是一個性格多麼開朗的人,你都不可能與世隔絕,很顯然,你需要和他人溝通、打交道。在生活中,你每天都不可能不和他人打交道,比如你做飯需要買菜,出門看到鄰居需要打招呼,路上碰到熟人也需要打招呼,去了菜市場還要和商販討價還價……不用說,前提是你要給別人一個笑臉,不然你買不到物美價廉的東西,得不到別人的友好回應。在工作中,你需要和公司的人溝通,與上司打好交道,不過這些溝通交流也需要你的親和力,因為人們都喜歡和有親和力的人在一起。有親和力,你才能更容易贏得上司的賞識;有親和力,你才能贏得良好的同事關係。對孩子而言,也是如此的道理,孩子終究有一天要長大,要踏入社會,良好的人際關係對他的發展至關重要。而這種親和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需要孩子小時候開始。

加拿大心理學唐納德·家赫布的“理想水平說”說道:人的親和力是有目的的,通過用親和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過人的親和是來源於我們人類的本性,但是卻也有目的性,在親和力的作用下,才能與他人建立親密的關係和合作。對於孩子而言,培養他的親和力也是為了讓他贏得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

案例中的卡耐基最後能夠成為一個偉大的作家,離不開繼母的那句話,更離不開繼母的親和力。這種親和力使得卡耐基也有所改變,從對自己的生活沒有目標到最後有了堅定的理想,直到最後的成功。所以,讓孩子有良好的親和力對他自己有好處,他人也會喜歡與孩子建立起良好的關係。

怎麼培養孩子的親和力,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下麵的方法:

方法一: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情緒品質

一個人的情緒影響著學習、生活、工作等,抱怨、發怒、生氣等負麵情緒如果不能及時得到調節會影響我們身邊的家人。親戚、朋友,一個人的情緒有95%來源於家庭,孩子的情緒品質直接受到家長的影響,所以,作為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家長要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情緒品質。

娜拉是個情緒特別不穩定的孩子,她的情緒偏向於消極,經常會為小事情哭鬧、發脾氣,沒有幾個人願意和她交朋友,娜拉的母親想讓她改掉這個毛病,於是向有關教育專家谘詢了一下,專家建議她可以和孩子做些小遊戲,這樣能夠消除孩子的消極情緒。專家還解釋說,這個時期的孩子產生壞脾氣是有原因的,這時的壞脾氣是由於孩子對外界環境或變化的不適應引發的,所以和孩子玩一下遊戲會緩解孩子情緒的惡化。

娜拉的媽媽為了改變孩子的不良情緒,聽取了專家的意見,在家經常和她玩石頭剪子布、開小賣部、捉迷藏等遊戲。每次她和孩子玩遊戲的時候,總是讓孩子在裏麵扮演主角兒,通過遊戲,娜拉的情緒變得不再消極,慢慢地樂觀了許多,母親也會乘遊戲的時候教育女兒要學會平和待人,這樣身邊的小朋友才願意和自己玩,娜拉聽了媽媽的話,漸漸懂得了克製,時間長了,她的脾氣也好了,並且學會了平和待人。

情緒品質的培養需要我們家長的正確引導,孩子是情緒爆發的原體,隻有了解了孩子才能夠對症下藥,如果在孩子形成情緒化的脾氣後,家長不能及時幫助孩子糾正,那麼孩子長大以後會將這種壞脾氣延續下去,對自己不好,對他人也不好。沒有親和力的人別人是不願意和他交朋友的,如果想讓孩子以後在學習、生活、工作中一帆風順,那就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情緒品質吧。

方法二:指導孩子形成正確的自我觀念

有正確的自我觀念的孩子,樂觀向上,積極奮發,性格活潑好動,對學習和生活充滿了自信,但是如果是一個自我觀念偏激的孩子,思想就會特別的極端,蠻橫不講理,以自我為中心,仿佛世界上他就是老大。因此,讓孩子有一個正確的自我觀念很重要,這需要家長的悉心引導,隻有正確的引導才能讓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隻有具備正確的自我觀念,他才會尊重別人。

索夫13歲了,他的性格讓身邊的人難以和他相處,因為他是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總是認為自己比別人優秀,所以他朋友不多。在學校他希望其他同學能夠“服從”他的領導,如果哪位同學不按他的要求來,他就會通過搞惡作劇來懲治那位同學,結果同學們都不願意和他交往。在家裏他也不像其他孩子那樣,按照勞動量從父母那裏領取報酬,而是直接向父母要零花錢,如果不依他的話,他就會鬧情緒、發脾氣等。

有一次,他的生日到了,因為爸爸媽媽工作忙,沒有時間給他過生日,也沒有送禮物給他,他就把房門反鎖上不讓父母進家門。沒有辦法,父母勞累了一天,為了滿足他的生日願望,不得不驅車去十英裏外的一家蛋糕房買蛋糕……等他的生日過完了,已經次日淩晨兩點多了,折騰來折騰去最終受累的還是父母。

索夫的性格讓身邊的人對他敬而遠之,他的父母也因為他的性格問題吃了不少“苦頭”,問題的根源在於他的父母沒有很好地教育他,沒有讓他形成正確的自我觀念。美國的教育注重人格健康和思想獨立,但並不等於讓孩子為所欲為,他們的教育同樣也要求孩子遵守一定的規則,隻不過例子中的父母沒有做好一這點,結果導致了問題的發生。放鬆不等於放縱,這樣的事情,對於我們中國的家長也很有借鑒意義。

方法三:讓孩子正確看待得失成敗

每個人都會有失敗的經曆,失敗並不可怕、可恥,但是如果失敗了沒有勇氣去戰勝它的話,那才是可怕的。家長要指導孩子用正確的心態看待失敗,告訴他失敗不要抱怨、不要氣餒,因為失敗也是他成長的基石,可以幫助他從失敗中汲取經驗教訓,豐富自己的人生經驗。

傑克已經上小學三年級了,但是每次老師布置的少量作業他都寫得一塌糊塗,單詞也寫得歪歪扭扭,老師經常提醒他和幫助他,但效果不明顯,他有些沮喪。她媽媽每天在他寫完作業後督促他複習單詞時說:“孩子,你隻要每天堅持寫,再勤奮一些,一定可以把單詞寫好的。”一開始媽媽還有時間督促他,後來媽媽工作忙沒有時間督促,傑克也變得懶惰了,不認真寫,有時候也隻是應付一下,後來媽媽看他寫的單詞更加潦草了,決定找個機會開導開導他,正好學校開展一項寫“給總統的一封信”活動,但是傑克沒有參加,媽媽問他為什麼不參加,他很沒有自信地回答說是自己的單詞寫得一塌糊塗,於是媽媽又問道:“那你能告訴媽媽你為什麼單詞寫得不好看嗎?”

傑克答:“因為我平時偷懶不好好寫。”

媽媽問:“那怎麼樣你才能把單詞寫好看呢。”

傑克答:“勤練習、認真寫。”

這時候媽媽笑著對傑克說:“孩子,你既然知道為什麼失敗,也知道解決的辦法,就不要灰心,能夠認識到失敗的原因所在,並且去戰勝它才是最重要的,你願意戰勝它嗎?”

“媽媽,我當然願意,我以後再也不偷懶了,一定好好練習,戰勝失敗。”

我們中國的家長在孩子遭遇失敗之後,大多批評孩子一通,而不知道幫助孩子找原因,並鼓勵孩子繼續努力。傑克的媽媽為我們做出了榜樣,盡管是一件小小的事情,但是我們卻可以從中看出東西方教育方式的不同。因此,當孩子遭遇失敗後,我們家長應該正確引導孩子明智地看待失敗,不要給孩子灌輸“失敗就說明你沒用”的思想,這樣的誤導會讓孩子產生消極的情緒,不利於他的繼續成長。

負責:責任感比能力更重要

哈佛家教故事

裏根是美國第40任總統,也是一位偉大的演講家,深受美國人民的愛戴。

他回憶起兒時的往事時說:我11歲那年與小夥伴踢足球,不小心將足球踢到了鄰近一戶人家的窗戶上,並且將一塊玻璃給打碎了。一位叔叔從房子裏跑了出來,很生氣地大聲責問是誰幹的。小夥伴們嚇得都逃跑了,我卻走到那個叔叔跟前,向他道歉認錯,請求他的原諒。那位叔叔認為我是一個誠實的孩子,雖然原諒了我,但是認為損壞的玻璃還是應當賠償,我不知怎麼辦才好,於是回家將事情的原委告訴了父親。

父親並沒有因為我年齡小就原諒我,而是板著臉沉思著一言不發。我母親一直在父親旁邊為我說情,但是父親還是無動於衷,最後他嚴肅地說道:“他闖的禍就應該他負責,我們不能縱容孩子。”母親望著爸爸堅定的目光,沒再說什麼,她似乎也認為父親說的話有道理。我呆愣在一邊,仍然不知所措。這時爸爸從口袋裏掏出一些錢對我說:“這是15美元,你先賠償給人家,但是你必須靠自己的勞動掙了錢再還我。”我從父親手中接過那15美元,賠給了那位叔叔。

此後,為了還父親借我的那筆錢,我一邊學習一邊打工,我撿過破爛,當過洗碗工,最後終於賺夠了15美元還給了父親。父親拍著我的肩膀說:“一個能為自己的過失負責的人,將來一定是會有出息的。”這句話一直伴隨著我。

故事啟示:責任就是勇於為任何一件小事負責。

哈佛家教案例

英國著名政治家查爾斯·詹姆斯·福克斯,因“言而有信”和強烈的責任感在英國政壇獲得了較高的讚譽。說起他的守信和責任感,這裏還有一個流傳已久的小故事。

福克斯小的時候,有一次,父親想把花園裏的小亭子拆掉,再建一座更大的亭子,於是準備找來一些工人幫忙。當時的小福克斯對亭子的構造非常感興趣,他想親眼看看工人們怎樣把這種構造複雜的亭子拆掉,於是請求父親讓工人們拆亭子的時候一定要叫上他。可是,當時小福克斯正好有事情需要離開家幾天,所以他再三央求父親等他回來後再讓工人們拆亭子,福克斯的父親拗不過孩子的請求,隻好敷衍著說:“那好吧!兒子,等你回來後再拆亭子。”

可是,幾天後等小福克斯回到家中時,卻發現舊亭子早已被工人們拆掉了,他心裏感到非常難過,眼淚也止不住地掉了下來。父親見狀問他怎麼了,小福克斯委屈地說:“你說話不算數!”父親聽到這話一時摸不著頭腦:“不算數?我怎麼說話不算數了?”“你答應過我,要等我回來後再拆亭子,可是現在亭子已經被拆了。”小福克斯這樣回應道。“哦,原來是這麼回事!”老福克斯忽然想起了自己幾天前的許諾,沒想到兒子還惦記著。思前想後,他決定向兒子認錯,而且還認真地對小福克斯說:“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說過的話負責!”

於是,老福克斯又把工人們找來,在原來舊亭子的位置上,重新建了一座一模一樣的亭子,然後當著小福克斯的麵,讓工人們把“舊亭子”再次拆掉,以便滿足小福克斯的願望。

這件事之後,老福克斯也一直對小福克斯說:“言而有信,對自己的言語和行為負責,這一點比萬貫家財更寶貴!”

案例總結:言而有信,對自己的言語和行為負責,比萬貫家財更寶貴!

哈佛家教課

列夫·托爾斯泰曾經說過:“一個人若是沒有熱情,他將一事無成,而熱情的基點正是責任心。”責任感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基本品格,也是一個人走向成功不可缺少的元素。能力對一個人來講固然重要,但從某種意義上講,一個人的責任感比他的能力更重要。如果一個人具備強烈的責任感,那麼這種責任感將會最大限度地促使他發揮自身所具備的能力;而如果一個人能力突出,但卻缺乏責任感,那麼他的能力也將無處發揮。所以,一個人成功最主要的不是能力,而在於他的責任感。另外,責任感是德商的主要內容之一,而德商正是現代人最缺乏的軟實力,要提高一個人的德商,必須培養他的責任感。既然責任感那麼重要,那麼我們應當從小就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美國教育非常注重對孩子責任感的培養,大多數家庭和學校從孩子小時候就開始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從前麵裏根的故事中也可以略見一斑。在美國大多數學校,學生絕不能不遵守紀律,也不得損壞學校財產;學生上課不能無故缺課,必須由家長請假,孩子缺課10次,家長要接受質詢,缺課20次,學校會通知警察局,家長必須麵臨法庭的指控;吃飯時,孩子不可以大聲喧嘩,吃完飯要清理桌麵和餐具,任何人不能代勞……由此可見,美國的教育是多麼注重培養孩子的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