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懂得尊重才能獲得尊重
哈佛家教故事
有一位美國演員堪稱演藝圈的一朵“奇葩”,人們都很喜歡他的電影,他也受到很多粉絲的支持與追捧,鮮花和掌聲總是伴隨著他左右,這讓他不禁有些飄飄然。他認為自己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大明星,不管在哪裏都會受到熱捧!
這一天,他參加了一個頒獎晚會,頒獎結束後,他躲開狂熱的“粉絲”準備開車回家,可是,車子在路上出現了故障,他隻好勉強把車開到附近的維修站。當然,他下車前還不忘戴上墨鏡,這使他看上去更有大牌明星的派頭。
維修站的一個女孩走出來迎接他:“您好,有什麼需要幫助的嗎?”女孩並沒有表現出特別的熱情,更沒有感到驚訝。難道她不認識我嗎?還是我戴著墨鏡她沒有認出來?想到這裏,這位明星摘掉了自己的墨鏡,但是女孩臉上的表情依然沒有任何改變。
大明星有些尷尬地問道:“您好,小姐,你喜歡看電影嗎?”
“是的,先生。”女孩一邊頭也不抬地回答他,一邊開始幫她修車,似乎對這樣的問話並沒有太大的興趣。直到車修好她才又對他說:“先生,您的車已經修好了,需要您付20美元。”
他為女孩剛才對他的不屑一顧感到很鬱悶,為了找回自己的自尊,他對女孩說:“請問,您能陪我兜兜風嗎?”
可是女孩卻微笑著拒絕了,她告訴他自己還沒有下班,但是大明星還是不死心:“車子修完了,也需要您親自檢查一下吧,這同樣是您的工作,不是嗎?”
女孩隻好答應陪著他上了車。過了一會兒女孩說:“先生,您的車應該沒有什麼問題了,我想我應該回去了,還有其他的車需要我維修。”
聽到這話,大明星感到很費解:像他這樣出名的大明星,別人單獨和他出去兜風還需要排隊呢,眼前這個女孩為何對此不屑一顧?大明星顯然不死心,繼續問道:“你不願意再和我待一會兒嗎?”
女孩依然笑著回答:“對不起先生,我的工作還在等著我處理呢。”
“難道您不認識我嗎?”大明星隻好單刀直入了。
女孩回答到:“當然認識,我還是您的‘粉絲’呢,很喜歡看您演的電影。”
“您既然認識我,難道不願意和我單獨多待會兒嗎?這可是每個‘粉絲’都夢想的事情。”他既感到高興,又有些不解。
女孩又微笑著對他說:“這個機會是很難得,但是我必須要對自己的工作負責,所有來我們店裏修車的顧客,就是我的上帝,我會和對待其他顧客一樣熱情地接待您!就算將來您不再是一位演員,如果到我們這裏來修車,我還是會熱情地接待您,因為我對每一位顧客都是同樣的態度。”
女孩的話讓他十分慚愧:“很感謝您讓我懂得了什麼是尊重,我對自己應當有正確的定位。”
故事啟示:尊重是什麼?就是平等地對待任何人。
哈佛家教案例
“格勞喬·馬克斯兄弟”是美國20世紀30年代盡人皆知的,由美國雜耍、電影喜劇演員家族成員組成的喜劇團。格勞喬·馬克斯是喜劇團的成員之一,他在電視、電影中有著獨特的形象特點:說話快,長著長長的胡子,還喜歡不停地揮舞著自己手中的煙。在銀幕上,他給人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個人生活中,他作為兩個孩子的父親,對他們就像朋友一樣友善。
他的兒子阿瑟回憶說:“父親一直把我和妹妹米拉姆當做無話不談的朋友,不管是在生意場上遇到了問題,還是在婚姻生活中碰到了問題,他都會告訴我們,甚至會征求我們的意見。另外,無論他去哪裏都願意帶著我們,讓我們增長見識。父親還很尊重我們的想法,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了問題,他都會很耐心地傾聽,並給出合理的建議,但從不幹涉我們。”
阿瑟做事不喜歡按套路出牌,這方麵有些隨父親,但他並沒有興趣像父親那樣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而是對網球有著極大的興趣。對於兒子的這一興趣愛好,格勞喬·馬克斯不僅沒有反對,反而十分支持。
幾年後,阿瑟開始在全國網球巡回賽上嶄露頭角,他的父親格勞喬·馬克斯寫下了這樣的話:孩子,你作為一個網球迷確實從網球比賽中得到了快樂,但是我也希望你能夠發揚堅持不懈的精神。
在周二早上8點收到了你發來的電報,得知你因患了流行性腮腺炎,暫時不能去考慮網球比賽的事情。要知道,這也是人生的一部分。在你的一生中必定要遭受各種磨難與坎坷,你需要像一名勇敢的戰士那樣去戰勝它們,堅持不懈,勇往直前。當然,我也很高興你能認識一個女人,一個富有的女人,你在她的照顧下身體漸漸地好轉,我也感到很欣慰。她的財富有多少?你終有一天會知道的,但不要直接去問她:“你有多少資產?”一個人的富有程度不是用金錢來衡量的,這個道理你也明白。至於你們以後的關係,由你自己來決定,我會尊重你的決定。
通過這樣一些點點滴滴的小事,我們可以看出格勞喬·馬克斯對孩子們的尊重,當然他的孩子也在自己喜歡的領域取得了不菲的成就。
案例總結:尊重孩子,孩子才能學會尊重。
哈佛家教課
尊重是一縷陽光,照耀著人們的心田;尊重是一泓清泉,滋潤著人們的心房;它能讓人在生活中充滿快樂與幸福。因為尊重他人是一種美德,隻有尊重他人,才能獲得他人對你的尊重,或者說尊重他人也就是尊重你自己。有這樣一句話:“別抱怨別人不尊重你,要先問問你自己是否尊重了別人。”
尊重孩子是現代家庭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但是就目前來看,中國的家庭教育,家長對孩子的尊重做得還不夠。想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首先我們家長應該學會尊重孩子,不要把孩子當成一個附屬品,應當給予他們自由成長的權利。
在上述故事中我們看到,大明星因為自我感覺高人一等,所以走到哪裏都希望自己能夠受到別人的追捧,但是汽車維修店的女孩卻對他不以為然,這讓他感到很鬱悶。因為他不懂得尊重別人,所以吃了閉門羹。案例中的格勞喬·馬克斯,很懂得尊重自己的孩子,尊重他們的生活,尊重他們的選擇,尊重他們的權利。盡管他的兒子阿瑟沒有在演藝方麵取得成就,卻在網球事業上小有成就。
作為家長的我們,怎麼做到尊重孩子呢?
方法一:通過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尊重孩子
家長尊重孩子應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的小事情做起,因為在孩子的眼中,家長就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會成為孩子學習的模本。如果家長能夠在點點滴滴的小事上尊重孩子,那麼孩子一定能夠從中學會尊重。反之,家長在小事上不懂得尊重孩子,那麼孩子長大後也不會尊重別人。
馬克今年10歲了,他雖然愛好廣泛,但是卻不喜歡打獵,不過父親倒是很喜歡這項運動。父親是馬克在這個世界上最尊重的人,所以他雖然不喜歡打獵,但當父親叫他一塊去的時候,他還是跟著去了。
父親帶著馬克來到沼澤地打野鴨,他們在野鴨飛來之前先埋伏在沼澤地裏。過了一會兒,父親突然說:“快上子彈,有一群野鴨正向這邊飛過來,你低下頭,我會叫你開槍……”可是,馬克卻不這樣想,他希望野鴨不要飛到這邊來,可憐的野鴨卻聽不到他的心聲。
父親興奮而又急促地說著:“兩隻灰的。”馬克聽到自己頭頂上空有野鴨的鳴叫聲,它們揮舞著翅膀在空中盤旋著飛行。“準備。”父親命令的聲音在馬克的耳邊響起。“打。”又一聲命令傳入馬克的耳朵。可是馬克不敢,他的手指沒有動,就這樣眼睜睜地看著那些野鴨飛跑了。
“你怎麼不開槍?”父親問道。馬克卻把槍遞到父親的手裏:“爸爸,我不願意打它們,他們也是活生生的生命,我下不了手……”說完,馬克就蹲在那裏哭了,父親也沒有再說什麼,隻是蹲在了馬克的身邊。
過了一會兒,父親又說:“又來了一群,給你吧。“不要!我不願意打他們。”馬克捂住眼睛依然哭著。“孩子,再不快點他們就飛跑了。”馬克抬起頭正要和父親爭辯,卻看到父親遞給他的不是槍,而是照相機。父親和藹地說:“快點拍吧,不然你就再也看不到它們了。”
馬克高興地舉起相機……他看著自己拍到的野鴨,欣喜若狂。父親用自豪並充滿愛意的眼神看著他:“孩子,有時候不願意幹一件事情時就要鼓起勇氣告訴別人,雖然父親喜歡打獵,但是你不喜歡,父親會尊重你的選擇,等你以後長大了,結婚後有了自己的孩子也要如此對待他們。”
故事中的馬克顯然不喜歡打獵,這裏透露著他對任何一種生命的尊重。盡管馬克的父親命令它趕快舉起獵槍,但馬克並沒有那樣做。作為父親,一般情況下會責備兒子的“錯失良機”,但是馬克的父親卻並沒有這樣做,他沒有勉強兒子做不情願的事情,他做到了對兒子的尊重,並且他希望兒子能把這種精神延續下去,我們每位家長都應該向馬克的父親學習。
方法二:給孩子示範尊重別人的方式
生活中很多家長聽到孩子關心自己的同學、朋友、甚至一隻生病的小動物時,都會抱怨孩子管得閑事太多了,並不忘“告誡”孩子管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可想而知,這樣的父母教育出來的孩子將會是什麼樣子,不尊重他人?冷漠自私?沒有愛心?或許都有可能。作為家長的我們,應該教育孩子用一顆善良之心去尊重他人,我們甚至應該要給孩子做出示範,讓孩子從我們的言行舉止中體會尊重。
比如,家長進家中老人或孩子的房間時要敲門,需要孩子的幫助時要學會使用“請”字,孩子幫助家長做完某件事時,要向孩子說聲“謝謝”等等。不要小看這些生活小細節,其實它們對孩子的影響很大。也許有些家長對這些做法不適應,不好意思,或者說不出口,其實當這樣的行為成為一種習慣時,就很自然了。美國的家長都能很自然地做到這一點,他們並沒有感到什麼難為情,這也是我們感覺美國人或其他外國人“彬彬有禮”的原因。所以,讓孩子從小學會尊重,首先要通過我們的言行舉止來給孩子做出良好的示範。
方法三:讓孩子嚐到不尊重人的後果
一定要讓孩子明白,不尊重他人就是不尊重自己。有些孩子在生活中總是不懂得尊重別人,導致自己身邊的小朋友都不願意和他玩,當然這會直接影響孩子的人際交往。有些情況下,家長已經通過自己的言行舉止“教育”過孩子如何尊重別人了,但孩子卻當耳旁風,那麼這種情況下家長不妨讓孩子嚐嚐不尊重別人的後果,這或許會是一個不錯的教育方法。
娜拉有兩個孩子,大的叫詹森,小的叫克羅,兩個孩子關係非常好,每天形影不離。
有一天,娜拉陪著詹森和克羅一起看電視,還不時地同他們討論一下電視的劇情。這時,電視上的一句台詞吸引了詹森,他於是學著電視上的口氣對著自己的弟弟說:“你這個混蛋。”弟弟很生氣地對哥哥說:“哥哥,你說話真粗魯,我再也不理你了。”詹森覺得沒什麼,於是說道:“不就是一句台詞嗎?我就是想學學而已。”娜拉聽到這裏,也皺起了眉頭,不過她隻是看著這兩個孩子,什麼也沒有說,她認為應該讓詹森為自己的行為反思一下了。
一個星期過去了,弟弟克羅沒和詹森說一句話,也不和他玩,詹森故意在克羅麵前晃悠,克羅卻不理睬他。於是詹森很懊惱地找媽媽說這件事情,娜拉笑著對詹森說道:“孩子,你應該向你的弟弟道歉,因為你的言語傷害了弟弟,你要學會尊重別人,如果不尊重別人,別人是不願意和你在一起玩的。”詹森聽了媽媽的話去找弟弟道了歉,並且在媽媽娜拉和弟弟克羅麵前保證:“我以後一定要做一個懂得尊重他人的人,再也不說髒話了。”
詹森對弟弟言語不尊重,結果使兩個人的關係僵化,可以說詹森為自己不當的言行承擔了後果。此時,娜拉趁機指出詹森的錯誤所在,並建議詹森向弟弟道歉,這強化了他的認識。可想而知,有了這次經曆,詹森一定不會再“口出惡言”了。
寬容:孩子有幸福的人生
哈佛家教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某部隊與敵人展開了激烈的戰鬥,一番激戰後,有兩個戰士與部隊走散了,他們開始了逃亡生活。
這兩個逃亡的戰士是很好的朋友,還是老鄉,感情很好。他們在森林中艱難地行走著,尋找著自己的部隊。在遇到敵人的時候他們會拚命地保護對方,身上帶的食物和水他們也一起分享。可是,希望並沒有讓他們找到自己的部隊,眼看著身上的食物和水越來越少,他們的心情都很沉重。
值得慶幸的是,在他們沒有食物的時候,卻在森林裏發現了一隻鹿,他們打死了那隻鹿,這足夠他們維持幾天的生活。戰爭讓森林裏的動物變得越來越少,他們再也沒有找到其他的動物,僅有的最後一點鹿肉背在其中一位較年輕的戰士身上。
但是,不幸的是他們在森林裏又遭遇了敵人的部隊,在激烈的戰鬥中他們很幸運地逃過了敵人的搜捕。正在兩個人認為很安全的時候,忽然一聲槍響,前麵的年輕戰士中了一槍,流了很多血,後麵的戰士急忙跑到小戰士的身旁,眼睛裏噙滿了淚水,自言自語地說著:“謝天謝地,隻是傷了胳膊,沒有什麼大礙!”並且迅速地扯下自己的襯衣幫他包紮傷口。
晚上的時候,沒有受傷的戰士坐在那裏口中一直念叨著母親的名字,他們都以為這次熬不過去了,僅剩的鹿肉也沒能成為他們的希望。幸運的是,第二天,他們被大部隊救了出來。
一晃30多年過去了,受傷的戰士回憶說:“當年我中的那一槍我知道是誰開的,我的朋友跑過來幫我包紮傷口的時候我碰到他的槍管是熱的,但是我不能理解我的朋友為什麼向我開槍。直到那天晚上,他一直在念叨著他母親的名字,我這才明白他想得到那塊兒鹿肉好活著回去見自己的母親。那時,我就原諒了他。”這30年間,我們都默默地裝作不知道是誰開的槍,但是等到我們回家的時候,他的老母親還是沒有等到他回來就已經去世了。在他母親的墳前,他哭著說自己做了一件對不起我的事情,我沒有等他把話說完就告訴他,如果是我的話我也會這麼做。但那天晚上,我們誰也沒有吃鹿肉,我那時就明白了,我們仍然是好朋友!
故事啟示:真正的朋友,可以寬容對方做錯的任何事情。
哈佛家教案例
林肯因為家境貧困,年僅12歲便放棄學業,去做了一位伐木工人。伐木場規定,每個人砍倒木頭後就用墨水在木頭上寫上自己名字的第一個字母,然後根據伐木數量向老板要錢。
有一天林肯忽然發現有人把自己辛辛苦苦砍伐的10多個木頭上的字母改了,林肯很生氣,回家告訴了繼母,並且想要找改寫字母的那個家夥理論。繼母聽後對他說:“孩子,我給你講個故事吧,從前有一個叫斑卜的人靠打獵為生,他經常在印第安人出沒的密林中裝捕獵套子。有一天,在他收套子的時候發現他的獵物被別人拿走了,他很生氣,他猜想這一定是印第安人幹的。由於語言不通,他就在原地畫了一個正午的太陽和兩個人站在捕獵套子前的圖案,以警示印第安人。第二天他在那裏看到了一個印第安人在等他,他們於是用打手勢的方式來進行交談。印第安人告訴斑卜:這是我們的地盤,你不能在這裏裝套子。斑卜正想打手勢說:這是我的套子,你不能拿走我的獵物。但轉念一想對方的話也不無道理,於是決定和印第安人做個朋友,幹脆就把套子送給了印第安人,印第安人表示很感激。後來,斑卜打獵時遇到了狼群,在躲避危險過程中不小心墜下了懸崖,正是那個印第安人冒險救了他,他們最終成為了好朋友。”林肯靜靜地聽著繼母的講述,似乎明白了自己該怎麼做。
“孩子,我們要學會寬容別人,寬容別人也是在為自己建立友誼,你以後的路也就越走越寬廣。”聽完母親的忠告,林肯使勁兒地點了點頭。
繼母講述的這個故事深深地打動了林肯,而其中寬容的美德更是影響了林肯一生。
後來,正當林肯在競選美國第16任總統的時候,南北戰爭打響了,此時正需要一個忠誠而又有才能的將領,有人便向林肯推薦了很有軍事才能的格蘭特,可是格蘭特嗜酒如命、脾氣暴躁,因此這個人遭到了國會的反對。但是林肯力排眾議,堅持起用格蘭特。果然,在格蘭特的領導下,南北戰爭最終勝利了。
當人們稱讚林肯寬容、大度的時候,有誰能想起正是他那位偉大的母親教導了他這樣的美德呢?
案例總結:寬容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大智慧。
哈佛家教課
美國著名文學家愛默生說過:“寬容不僅是一種雅量、文明、胸懷,更是一種人生的境界。”一個孩子能夠有一顆寬容的心,他未來的生活也將會被這一種幸福所包圍。因為寬容能夠讓一個人很快樂,因為寬容能夠讓一個人很美麗,所以讓孩子學會寬容很重要,這是他一生當中最寶貴的財富。
前麵故事中那位年輕的戰士原諒了向他開槍的那位戰友,他知道他的戰友是為了自己的母親而活著,而不是純粹為了那最後的鹿肉,這種情懷從某種意義上深深打動了年輕的戰士,也決定了他用博大的胸懷寬容了自己的戰友,這正是他們友誼永存的原因。
而案例中林肯的繼母也以自己的一顆寬容之心感染了林肯,盡管這種寬容是通過一則小故事來講述的,但卻從側麵深深地影響了林肯,甚至從某種意義上影響了一次偉大的戰爭。
作為家長,我們一定要通過自己的言行舉止來教育孩子,讓孩子用一顆博愛的心去包容身邊所有的人,學會原諒,懂得寬容,放下怨恨,這樣他自己才會成為一個快樂的孩子。
孩子如何才能學會寬容他人,我們做家長的引導很重要:
方法一:不要讓孩子以自我為中心
我們現在的生活富裕了,家長們總想著給孩子最好的生活,這也造就了孩子很自我的心理。在家裏很自我,在學校裏也很自我,似乎別人都應當滿足他的要求,不然就大發脾氣。孩子自我心理的形成和家長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正是因為家長平時的縱容、嬌慣,才讓孩子形成了狹隘、自私的心理,這樣的孩子很難生活得快樂。因此,家長非常有必要讓孩子學會寬容。下麵我們來看一下德國著名科學家阿道夫·馮·拜耳的母親是怎樣教育孩子的。
小拜耳10歲生日那天,他很高興,他想著母親一定會給他過生日。可是生日當天,父親去書房學習了,母親也沒有和他說一聲“生日快樂”。早飯結束後,母親告訴他:“孩子,今天我們去姥姥家。”小拜倫以為母親想給他一個驚喜,所以去姥姥家的路上很興奮,但是直到晚上也沒有人提起他的生日。他和媽媽在從姥姥家回自己家的路上,忍不住問道:“媽媽,今天是我的生日,您忘記了嗎?”
母親回答道:“怎麼會忘記呢,兒子的生日母親是不會忘記的。”
“那你為什麼今天還帶我去姥姥家,不幫我慶祝生日?”小拜倫委屈地說道。
“孩子,你不知道嗎?爸爸明天就要考試了。”小拜倫聽了媽媽的話點點頭。
母親和藹地說:“孩子,你仔細想一下,如果我們在家給你慶祝生日,一定會影響到爸爸複習,爸爸已經50多歲了,他不像你的記憶力那麼好,所以爸爸需要安靜複習,需要抓住這次機會,如果這次機會沒有了,他以後就不好考了,你說,我們應不應該支持一下爸爸?”
聽了媽媽的話,他聯想到父親每天那麼晚還在燈下用功自學,即使在別人的嘲笑中,爸爸也還是一直堅持著學習,他很佩服爸爸,於是點了點頭。
母親看到兒子點頭,又說道:“孩子,我們都是家裏的成員,記得要學會為每個人著想,我們要以一顆寬容的心善待所有的人,等你爸爸考完試了我們再抽出時間幫你過生日,但是爸爸現在需要為考試作準備,我們包容一下,讓爸爸好好複習,你說好不好?”
小拜倫說道:“好的,媽媽,我們一起為爸爸考試成功加油,以後我也要做一個很努力的人。”
學會善待他人,理解他人,寬容他人,是一個人很重要的美德。拜耳的母親讓孩子明白,家裏的每個成員都需要去理解、體諒與寬容,這對孩子的德商培養至關重要。
方法二:家長不要苛責孩子
家長們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並且希望孩子不管在什麼方麵都能達到自己的要求,隻要孩子有一點兒達不到,就會斥責孩子辜負了自己的期望。可是家長們有沒有想過,這樣苛責孩子會讓孩子內心的壓力很大,也會讓他們對自己失去信心,還容易導致他們以同樣的心理苛責別人。
喬治亞暑假的時候找了美國最有名的心理谘詢師對自己進行了心理輔導。他將自己生活中的不自信和矛盾的表現講給了這位谘詢師,谘詢師認為他是由於小時候的某種心理陰影才形成了目前這種性格。
他的身邊很少有人願意和他成為朋友,心理谘詢師對他進行了催眠治療法。谘詢師從他的“夢”中了解到,他很小的時候,父母感情不好,經常吵架,不管是多大的事情都要吵個沒完沒了,父母吵架時喬治亞也會被遷怒,這令喬治亞十分反感。盡管在其他方麵意見經常不一致,但他的父母從小培養讓他成為足球明星的目標卻很一致,因為他父母是體育方麵的教練。但是喬治亞並不喜歡足球,他更喜歡在圖書館博覽群書,可是父母全然不顧這些。他們對喬治亞一直很嚴肅,每天除了讓他不停地訓練還是訓練,甚至他生病的時候父母也會罵喬治亞不爭氣。另外,即使喬治亞足球踢得很有進步,他們也不會誇他。後來,喬治亞有幸被選入國家隊,父母還是對他很嚴厲,沒有讚揚過他,直到他成為了隊裏最好的球員。
父母的這種教育方式對他影響很大,正因為父母對他一直要求苛刻,所以他也一直對自己沒有信心。更嚴重的是,他成為隊長以後,對自己的隊員要求也很苛刻,不管隊員生病還是家裏有特殊情況,在他的眼裏那都是借口,別人送他一個“鐵老虎”的外號。他身邊的朋友也越來越少,大家都不喜歡他對人苛刻、不懂寬容的脾性。
可想而知,造成喬治亞不自信的性格,來源於兒時父母親對他的苛刻要求,這種不良影響甚至會伴隨他一生。家長們隻知道一味地要求孩子能夠達到自己規定的目標,為什麼不問下孩子到底想要什麼。如果隻是不停地苛求孩子,那麼會造成多少個像喬治亞一樣不自信的孩子?家長的不寬容不僅會影響自己的孩子,而且會使這種態度代代相傳,還望各位家長重視。
方法三:教孩子掌握原諒的標準
每個孩子小時候都會有幾個要好的小朋友,而孩子與小朋友之間也難免會發生各種各樣的爭執。每當孩子之間起爭執時,有的父母是偏向於自己的孩子,或者偏向於自己的利益;而有的父母則“深明大義”,指責自己的孩子,或者讓自己的孩子受委屈。其實這兩種做法都比較極端。正確的做法是,公平、公正地處理孩子之間的問題,教孩子掌握一個原則性的標準。
阿芙拉和愛爾莎是很要好的朋友,阿芙拉經常帶著愛爾莎去她家玩。愛爾莎是一個很調皮的孩子,走到哪裏都要這裏跑跑,那裏瞧瞧,阿芙拉的媽媽也沒有在意,隻是認為這孩子比較活潑。
一天,愛爾莎又去阿芙拉家玩,愛爾莎卻把阿芙拉最喜歡的中國瓷娃娃摔在地上打破了,阿芙拉看到自己喜歡的瓷娃娃被打破了,便說道:“你要賠我的瓷娃娃,這是爸爸從中國帶來的。”阿芙拉的媽媽聽到兩個孩子在爭執什麼,就走了過來,當看到地上被打破的瓷娃娃時,就問自己的女兒說:“寶貝,你們兩個之間發生了什麼事情?”阿芙拉哭哭啼啼地說:“愛爾莎喜歡我的瓷娃娃,她問我可不可以送給她,但是我也很喜歡。後來,當我決定送給她時,她沒有拿好,我的瓷娃娃就摔壞了……”阿芙拉的母親看著哭泣的女兒笑著說:“孩子,愛爾莎也不是故意摔碎瓷娃娃的,而且你已經決定把它送給了愛爾莎了,那她應該就是愛爾莎的東西了。孩子,你要原諒愛爾莎哦,因為她也不希望瓷娃娃被摔壞,對嗎?你要學會寬容,如果你沒有把瓷娃娃送給愛爾莎,而她也是故意把瓷娃娃摔壞的,那她就不可原諒了,她應該賠償你,明白了嗎?”阿芙拉聽了媽媽的話點了點頭,不再哭泣了,和愛爾莎又和好了。
任何一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犯過這樣或那樣的錯誤,無論是自己家的孩子,還是別人家的孩子。原則上,對於孩子所犯的錯誤,大都可以原諒。就像例子中的小女孩愛爾莎,她不是故意摔壞瓷娃娃的,因此阿芙拉的媽媽教導孩子應該原諒愛爾莎,但同時也給孩子設定了原諒的標準,不會讓孩子無原則地遷就或寬容另一個孩子的錯誤。這一點,與我們國內的教育不同,但這樣做可以讓任何一個孩子學會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
誠實:誠實比一千棵櫻桃樹還重要
哈佛家教故事
在美國威斯康星州蒙特羅市,每年的5月2日是“誠實節”,它的來曆與一個悲慘而真實的故事有關。
很多年以前,在美國的威斯康星州蒙特羅市,有一個孩子名叫埃默紐·旦南。他五歲的時候就失去了雙親,成了一個孤苦伶仃的孩子。幸好被一個名叫諾頓的酒店老板收留,這才有了一個安身之所。轉眼埃默紐八歲了,他待人誠實守信,深受周圍鄰居的喜歡。
這天晚上,埃默紐準備休息的時候突然被爭吵聲驚醒了,他打開房門往外看:一個看起來很富有的商人和自己的繼父母正在發生爭執,原因大概是自己的繼父母賣了假貨給商人,商人要求退換卻遭到了拒絕,於是雙方發生了衝突。最後,繼父母一怒之下,在衝突中將商人殺死了。這一切都被年幼的埃默紐看在了眼裏。
第二天,繼父母要求他對此事保密時,卻遭到了誠實的埃默紐的拒絕。繼父隻好把埃默紐捆綁起來用鞭子狠命地打他,可是埃默紐至死不答應,最終他被活活打死了。不久,酒店老板夫婦的罪行終於暴露了,法庭審判時,埃默紐寧死也不肯說謊的精神感動了在場所有的人。
蒙特羅市政府為紀念寧死也不肯說謊的埃默紐,為他建造了一座紀念碑和一個塑像,每年的5月2日也就是他死的那天被定為“誠實節”。紀念碑上鐫刻著:——懷念為真理而死的人,他在天堂永生。每年的5月2日這一天,埃默紐的紀念碑前總會有很多人為他獻上白色小花,以紀念這位為誠實而獻身的英雄。
故事啟示:誠實是無價的,有時它的意義甚至重於生命。
哈佛家教案例
華盛頓以誠實的品格和聰慧的才智深受美國人民的愛戴,他是美國的第一任總統,也是唯一一位沒有大學文憑的總統,但是他卻通過自己的不斷學習和努力,成為了一位具有高尚品德和淵博知識的領袖人物。
華盛頓的父親從小就很重視對華盛頓的教育,雖然他隻是一個農場主,卻也是一個很有學識的農場主。華盛頓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就為他請了一位家庭教師,教他學習很難學的拉丁文,但是小華盛頓對這種枯燥的語言學習很快就失去了耐心。因為父親很忙,所以小華盛頓的學習就由母親來監督,可是每次母親檢查作業的時候小華盛頓都有辦法騙過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