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哈佛逆商課:幫助孩子在挫折中打造成功(1 / 3)

培養孩子的堅定的信念

哈佛家教故事

一支探險隊在沙漠裏艱難地行走著,他們已經在幹旱炎熱的天氣裏走了5天了。

這個季節的沙漠像一個大火爐一樣處處充滿熾熱的氣浪,恨不得把人的皮膚灼傷。沙塵暴的來襲更是讓人感覺呼吸困難,幾乎要窒息。探險隊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繼續行走著,第4天的時候他們的水和糧食就已經用完了,但是他們依然在堅持……

他們又堅持了兩天,全身已經筋疲力盡了,甚至有的隊員一屁股坐在了沙堆上再也不想起來,連走出沙漠的勇氣都沒有了。因為他們太需要水了,有水,他們才會有生存下來的希望。正在大家都感到絕望的時候,探險隊隊長突然拿出一個軍用水壺說:“你們看,這裏還有一壺水,但是,這壺水是我們活著走出沙漠的希望,所以我們現在不能喝,我們要靠這壺水走出沙漠。”其他的隊員聽了隊長的話又都鼓起了勇氣。

隊長接著說道:“這壺水你們每個人都可以拿一會兒,這樣你們才有信心走出沙漠。”

就這樣,他們每走一會兒,就換一個人拿著這個沉甸甸的水壺,這是他們生存下來的信念所在,每個人都特別珍惜這樣的機會,他們拿著水壺,就像看到了沙漠裏的綠洲一樣……

就這樣又堅持了難熬的兩天,探險隊終於走出了沙漠。他們靠著水壺帶給他們的信念走出了死亡的困境。此刻,他們每個人都心懷感激地看著隊長手裏的那個壺水……這時,有一位隊員說道:“隊長,既然我們已經走出了沙漠,就讓我們每個人先喝一口水解解渴吧。”

隊長什麼話也沒有說,隻是默默地擰開了這個軍用水壺的蓋子,當壺蓋打開的時候,隊員們都驚呆了:壺裏根本沒有水,而是一壺沙子。

故事啟示:隻有有信念的人,才能找到生命的希望。

哈佛家教案例

麥克阿瑟,美國著名的軍事家、五星上將,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曆任美國遠東軍司令,西南太平洋戰區盟軍司令等職,還曾擔任過西點軍校校長、陸軍參謀長等職。他能夠成為如此優秀的軍事家,離不開他母親從小對他的教育,那就是——心中要有堅定的信念。

麥克阿瑟受父親的影響從小就對軍事很感興趣。他的父親是一名職業陸軍軍官,並且在美國內戰中獲得過多項榮譽獎章,他的童年就是在父親的軍營中度過的,看著戰場上父親英勇的身姿和出色的表現,他十分欽佩。所以,他從小就表現出鶴立雞群的姿態,而且有一種維護家庭榮譽的強烈責任感。

當然,麥克阿瑟的性格也很倔強,他認定的事情一定會堅持到底,這種性格的形成,與他母親的教育有著很大的關係。他母親出生於棉商之家,與生俱來的高貴氣質,對麥克阿瑟性格的形成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她經常對麥克阿瑟說:“孩子,你是最棒的,總有一天你會像你的爸爸一樣,是個出色的人物。”“你注定會是一個當將軍的材料。”“做任何事情,你都能爭第一,而且你要相信,你能行,一定行。”母親的教導讓麥克阿瑟從小就樹立了一個堅定的信念。

他在這樣的信念支持下,爭到了一個又一個“第一”,這極大地增強了他的自信。

13歲時,麥克阿瑟進入了西德克薩斯軍校學習,4年裏學習成績都很優秀。19歲時,考入西點軍校,在此期間他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和領導才能,被稱為“軍校有史以來最優秀的學員。”23歲時,他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績畢業。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他擔任第42師參謀長,共獲得兩枚服務優異十字勳章、一枚服務優異勳章、七枚銀星勳章、兩枚紫心勳章,以及數枚法國授予的勳章。一戰後,他被任命為西點軍校曆史上最年輕的校長,開始了現代化的軍事教育,被稱為“西點軍校之父”。

50歲時,他成為美國陸軍史上最年輕的參謀長。

縱觀其一生,他的成功離不開母親的教導,離不開那一個堅定的信念“你能行,一定行。”

案例總結:堅信自己能行,就一定能行。

哈佛家教課

對孩子而言,自信是他成長的必備素質,也是孩子樹立堅定信念的前提條件之一。所以,要想培養孩子堅定的信念,首先要培養孩子的自信。

自信是我們每個人自身的魅力,相信自己在任何事情中都能做好,是對自己目標追求的肯定。但是,實現理想目標不是隻有自信才能實現,還必須付諸行動。自信心對於一個人的成長和發展有著決定性的作用,自信也是逆商能力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愛迪生曾經說過:“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

美國的教育專家做了一個測試,他們有針對性地將一個學習成績較差的班級的學生當成學習成績優秀的班級的學生來對待,而將學習好的班級的學生當做問題班級的學生對待。幾個月過去了,教育專家發現,原本兩個成績相差很遠的班級,在測試結束後發現:他們的成績相差無幾,平均分數差不多,原因就是老師所對學生抱有的信心不同,采取的激勵措施也不同,而班級差的學生們受到了老師的鼓勵,自然有了信心,對學習也抱有很大的熱情,學習成績也有了很大的提升;相反學習優秀的班級的學生卻受到了老師的質疑,他們的自信心受到了打擊,對於學習也缺乏了自信,成績自然也下降了,這充分說明自信心對“成功”還是有很大影響的。如果孩子有充分的自信,他自然會充滿必勝的信念,當孩子的自信心受到了打擊,他的信念也會受到影響。

前麵案例中麥克阿瑟的母親,從小就不斷地鼓勵他,這使得他樹立了自信心,也有利於他堅持自己的信念,而在這種信念的支撐下,他終於獲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自信心很重要,信念更重要,當兩者有機統一的時候,孩子的潛能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發揮。

方法一:首先要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的自信心的建立是很重要的,有自信心的孩子更容易形成堅定的信念,但是前提是需要家長有一個正確的引導和教育,當然,家長還要為他們創造一個完整、和諧的家庭,這對孩子自信心的培養和人格的形成都有很重要的意義。

美國科學家們經過研究和試驗,把孩子的自信心分成高度、中度和低度三個組。各組的孩子有著各自的特點和明顯的差異。首先,高度自信心組的孩子,性格活潑開朗,有著不錯的組織能力,也有自己獨特的思想和想法,與同學關係友好,成績出類拔萃,身心健康,是各方麵很優秀的孩子。其次,中度自信心組的孩子,他們相對的和高度自信心組的孩子一樣有著自身不錯的能力,但是他們沒有目標,更沒有堅定的信念,不知道自己到底是為了什麼,他們沒有自己的想法,總是跟著別人走,別人說他什麼好,他才會努力地去完成得更好。還有低度自信心組的孩子,他們膽小自卑,覺得自己就是一個什麼都不會的人,每天生活在“杞人憂天”裏,與別人在一起沒有想法,隻聽別人的。

實驗最後得出結論,孩子自信心的培養與父母親相處時間的長短有著直接的關係。測試證明,高度自信心組的孩子與父母相處的時間長,並且得到父母親的愛戴、嗬護,有著很好的教育和堅定的信念。中度自信心組的孩子與父母相處的時間雖然較少,但是父母親卻很關心、愛戴他們,也有著很好的教育。低度自信心組的孩子,他們的家庭或父母經常吵嘴、打架,或者有繼母或繼父;家庭生活中家長不和諧,生活困難,並且得不到父母親的愛戴和關心,因此他們的自信心缺失,做事沒有堅定的信念。

一個人的自信心對他未來的生活、學習、工作有著很大的影響,但是自信心的形成離不開所處的家庭和自己的父母親,想讓你的孩子能夠有自信心,做事有堅定的信念,身為家長的我們,就要給他們建立一個和諧、溫馨的生活氛圍,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

方法二:培養孩子堅定的信念

信念是我們實現夢想的一個重要保障,隻要有信念我們就能夠看到希望的光芒,堅定不移地朝著既定的目標前進。然而,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各方麵還不成熟,對什麼都有好奇心,想法很多,理想也很多,唯獨缺乏堅定的信念。所以,對孩子來說,有沒有理想並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有了理想要堅定不移地去實現它。

萊爾是一個農民,即使他每天早出晚歸很勤奮地工作,一年下來依然拿不到多少錢,兒子威克上學都沒有像樣的鞋子穿。

有一天,威克告訴他的父親,他以後要當一名外科醫生,因為鄰居家的小孩眼睛失明了,在醫生幫忙動手術後小孩的眼睛又重現了光明,所以他也一直想成為一名醫生,救死扶傷。

父親聽了說道:“過去十幾年裏,為了讓你有一個好的未來,我存了7000美元的積蓄,既然你想學醫,這些錢就用來資助你,但是在你大學畢業之前,這筆錢最好不要動。等你畢業後可以用這些錢開一家診所,目前錢存在銀行裏所得的利息可以補貼你的一部分學費,當然你求學的時候也可以用它,但是我還是希望你把這筆錢先存在銀行裏,等你畢業的時候再用它。

威克聽了父親的話後,內心似乎充滿了強大的動力,並且有了一個堅定的信念,那就是:他一定要考上醫科大學,畢業後做一名醫生。於是,他在學校很努力學習,後來考入了醫科大學,在大學期間他利用業餘時間打工賺取學費,為的就是實現自己當醫生的夢想。這幾年時間裏他過得很充實,也學到了很多醫學知識,他滿懷期望地準備開一家診所。可是,直到他畢業的前一天,他的父親才對他說:“我每天在工廠裏勞作,可是卻沒有存下什麼錢。向你撒謊,是因為我希望你能夠在自己堅定的信念支持下去實現你的夢想!”

萊爾為了讓兒子能夠實現自己的夢想,向兒子撒了一個善意的謊言,讓他在堅定的信念支撐下最終走向了成功的大門。所以,對孩子而言,夢想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有實現夢想的堅定信念。

方法三:多給孩子一些正麵的評價

生活中我們總會看到一些家長因為孩子的學習成績而苦惱,孩子考到70分和90分是一個樣,因為家長總是希望孩子能夠考滿分。家長這樣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會讓孩子從內心懷疑自己,長期這樣下去會使他們失掉自信。下麵我們來看看貝思娜的媽媽是怎樣對待女兒的學習成績的。

露西又在和女兒貝思娜做每天早晨必做的事情:雙手交叉抱臂,張開雙臂往前伸展,同時翹起兩手的大拇指,大喊道:“我是最棒的!”

這個動作貝思娜從上小學的時候就一直堅持著,記得那時候貝思娜成績直線下降,露西給老師打電話才知道情況:貝思娜以前聽課很認真,上課也積極發言,但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他不再愛舉手發言,老師讓回答問題她也是唯唯諾諾,答非所問。

之前因為露西和老公特別忙,兩人經常不在家,所以他們把女兒送到了她外婆家。外婆很疼愛貝思娜,什麼事情都幫她做,但是卻沒有督促她學習。所以,當夫妻兩人把貝思娜接回家時,發現女兒“什麼事情都不會做”外,學習也是一塌糊塗,夫妻兩人禁不住指責起女兒,這讓貝思娜的自信心很受打擊,也導致她的成績直線下降。

後來露西意識到了這件事,於是,她找女兒進行了一次談話,向女兒道了歉,並且對女兒的新課程進行了了解,還肯定了女兒自覺學習的能力。當然,露西還忘不了對女兒說:“爸爸媽媽都很愛你,你在爸爸媽媽心中是最棒的。”聽到了這樣的話,貝思娜的嘴角露出了微笑。露西還告訴女兒:“老師們都很喜歡你,並且誇你是一個聰明的孩子,單詞記得牢,數學學得快,是班裏很受歡迎的小公主。”聽到這樣的話,貝思娜的眼睛都眯了起來。當然,露西也不忘安慰和激勵女兒:“雖然以前你的學習沒有明顯提高,那不過是因為你自己馬虎罷了,下次注意就好了。”

從那時起,露西還和女兒有一個約定,每天早晨出門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做一下“自信操”。在媽媽的不斷鼓勵下,貝思娜的自信心一點點地找了回來,不管女兒在生活中、學習中做得好不好,露西每次都會對女兒說:“你是最棒的,你是爸爸媽媽的驕傲。”每次貝思娜聽了這話,臉上都會洋溢著自信的笑容。

孩子也需要別人肯定他、讚美他,因為隻有這樣,他才能有信心做得更好。家長們不妨在生活中多讚美一下你的孩子,多鼓勵一下你的孩子。他的信心,比你喋喋不休的教導有用得多。

讓孩子客觀對待失敗的原因

哈佛家教故事

巴赫出生於音樂世家,他的父親和祖父都是音樂家,所以他從小在音樂的熏陶下成長。可以說,巴赫最後的成功與父親對他的悉心教育有著莫大的關係。

父親在巴赫4歲的時候,就有讓他走向音樂之路的意願。通過在生活中的觀察,巴赫的父親果然發現小巴赫對音樂有著濃厚的興趣,看得出來兒子天生就是一個學音樂的料,父親為此很激動,可是,轉念一想,要想兒子成為一個優秀的音樂家需要付出很多,他不知道兒子能否在這條路上堅定地走下去。

一天,父親對巴赫說:“孩子,你雖然很有音樂天賦,但是想要成為一個優秀的音樂家還需要辛苦的學習和鍛煉,而且在這個過程中還必須要學會麵對挫折與失敗。你認為自己能學好音樂嗎?”巴赫認真地點點頭:“爸爸,我會努力的,不會讓你失望的。”

自那以後,父親從最基本的功課——認識樂器開始,教巴赫學習音樂,還專門把他帶到樂器間告訴他:“通過弦鳴響的樂器就是弦樂器,像小提琴、吉他等,都是弦樂器;通過氣流發聲的都是管樂器,如長笛、各種單雙簧管等。”

有一次,巴赫聽到父親用小提琴彈出了美妙的音樂,於是問道:“爸爸,這個好不好學?”父親看著他認真地回答道:“不管好不好學,隻要你肯努力,堅持不懈,即使遇到挫折也不氣餒,而是努力去戰勝挫折,那麼你就能學會它、掌握它。當然,我也會教你一些要領和技巧,希望你能夠耐心地學習。”

在父親的引導下,小巴赫學習得非常認真,也非常刻苦。他天天都要練習很長時間,即使肩酸、背痛,甚至有時候手疼得都不停地發抖,他依然沒有放棄。有一次,他看到自己手指肚上被弦勒出了一道深溝,忍不住流下了眼淚,但是父親的話卻在耳邊提醒著他:要堅持,要有耐心,一定要戰勝困難。想到這裏,小巴赫擦幹了眼淚接著去練琴。

一開始的時候,小巴赫拉出的小提琴的聲音很單調,但是經過父親的指導和自己的努力,他終於慢慢掌握了拉小提琴的技巧。一段時間過後,他的小提琴拉得越來越好了,再後來他竟然能夠照琴譜自己獨立演奏了,這令他興奮不已。

小巴赫弦樂器的基礎打好以後,又開始和堂叔學習管風琴。經過一段時間的刻苦訓練,他的管風琴也能夠拉得得心應手了。

故事啟示:挫折是自己的敵人,隻有打敗它,才能成功。

哈佛家教案例

諾貝爾是世界著名的化學家、發明家、諾貝爾獎的創始人,他一生獲得了355項專利,為人類的科學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自己在臨終前曾立下遺囑,將所有的財產贈給社會,並設立諾貝爾獎,獎勵那些同他一樣為人類作出貢獻的人。

諾貝爾一生都是在與挫折的不斷鬥爭中走向成功的。當然,他的輝煌成績也離不開母親小時候對他的教導。諾貝爾從小身體就很虛弱,在父母的精心照顧下,他才得以生存下來,可是等他長大後到了上學的年齡,卻因為身體不好,健康狀況不良,仍然不能經常到校學習,於是母親隻好在家中教他讀書學習。母親對他的學習要求很嚴格,即便是在家,也完全和學校的孩子們上課一樣,正因如此,他即使不經常去學校上課,每次考試也依然能拿到全年級第一名的好成績。

不僅如此,母親還告訴諾貝爾:遇到失敗、挫折,要勇敢麵對,不能放棄。為了讓諾貝爾的身體變得健康強壯,母親經常讓他做家務,比如整理房間、鋤草、澆水等等。因為諾貝爾的身體狀況不好,所以做這些事情時難免會有些困難,但無論他遇到什麼樣的挫折,母親都要求他堅持做下去,並且還意味深長地告訴他:“孩子,一個人隻有在遇到挫折並且戰勝它時,才是真正地戰勝了自己,你如果連一點挫折都不能戰勝,那你就是一個無用的人,所以遇到什麼樣的困難你都不能妥協。”

諾貝爾一直銘記著母親對他說的話,這些話使他在身體狀態不佳的情況下勇敢地戰勝了挫折,並且讓他練就了堅韌不拔的性格,這種性格使得他在後來研究炸藥時能夠屢敗屢戰,最終獲得巨大成功。

後來,由於父親工作的原因,他們一家搬遷到了俄國定居。因為諾貝爾不懂俄語,所以無法進入當地的學校學習,為了不讓諾貝爾的學業荒廢掉,父母給他請了優秀的家庭教師輔導他俄語,通過努力學習,他掌握了各科的基礎知識。

後來,父母為了讓諾貝爾磨煉他自己,讓他去世界各地走走。諾貝爾先去了美國實習,然後又去德國、法國、意大利、英國等很多國家進行考察,總共曆時4年。雖然在這4年中諾貝爾遇到了很多磨難、挫折,但是他不會忘記,“麵對挫折和失敗應該永不退縮,戰勝挫折才能戰勝自己”,所以他雖然在這4年裏遇到很多不順,但卻收獲頗豐,比如他發現了炸藥的廣闊前景,從而堅定了自己未來事業的誌向。

從各地考察回來後,諾貝爾告訴父親自己將來想走的路,父親並沒有因為他從事的工作危險而阻止他,反而鼓勵他去努力奮鬥,並且相信他一定會成功。從那以後,諾貝爾就開始了對炸藥改進的研究。

經過50多次的失敗與反複試驗,諾貝爾最後終於獲得了成功。

不可否認,諾貝爾能夠成功,原因之一就是因為他母親的那句話一直在提醒著他:“勇敢地麵對失敗、挫折,戰勝失敗和挫折就是戰勝自己。”

案例總結:讓孩子戰勝失敗和挫折,他就能戰勝自己。

哈佛家教課

挫折是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曆的生活考驗,也是人生的一種不同體驗。當遭遇挫折時我們內心往往會產生一種挫敗感,也就是說會產生沮喪、失落或焦慮的情緒反應。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就是提高孩子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能夠應對挫折的能力,這是提高孩子逆商的一門重要課程。

哈佛心理學教授告訴我們,挫折是我們在實現目標時無法克服的障礙和幹擾的一種心理現象,也是我們自身的需求得不到滿足而產生的緊張氣氛和情緒,這是一種常見的社會心理現象,挫折具有兩重性,它能使人失望、消極、頹廢,嚴重者甚至失去對生活的希望,甚至造成最後的悲劇。另一方麵,挫折也能夠給人以教益,受挫折的人會在認識自己的錯誤中改正錯誤,並且挫折可以磨煉人們的意誌,從而使人快速地成長、成熟,從逆境中找到自己的目標。所以,讓孩子經曆挫折並不是一件壞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所經曆的一切磨難都需要他們自己去麵對,隻有學會麵對,才能學會戰勝。

故事中,巴赫之所以最後能夠成為音樂大師,與他父親對他的教育,與他不放棄、不退縮的精神,有著莫大的關係。現在的獨生子女比較多,很多家長不舍得讓孩子吃苦受罪,這造成的直接後果是:孩子遇到困難就退縮,就不知所措,甚至有的孩子會因此走向另一個極端……這些都值得引起各位家長的重視。想想諾貝爾經曆多次重大挫折,依然不屈不撓地試製炸藥,我們的孩子所經曆的那些挫折又算得了什麼呢?

如何正確的麵對挫折和失敗,家長該怎麼引導,我們不妨來看看下麵的方法:

方法一:不妨讓孩子經受些挫折

孩子從小不願吃苦,什麼都不願意做,並不是他們天生不想做,而是家長沒有給他們鍛煉的機會。孩子在缺乏鍛煉的環境中成長,隻會一直依賴父母,家長們也總是認為孩子年齡還小,不需要這麼早就承受挫折帶來的壓力。其實,這樣的想法隻會讓孩子長大後沒有應付挫折、失敗的能力,在困難麵前不堪一擊。

克蘭特出生在一個嚴寒的冬天,他出生後的幾天裏一家子人都非常高興地圍在他的身邊聊天。爺爺奶奶正逗著他玩的時候,他突然“哇”的一聲大哭了起來。奶奶看到孩子哭,很著急,克蘭特不停地噘著小嘴,奶奶著急地說:“孩子肯定是餓了。”媽媽聽了也很緊張,解開扣子急著給孩子喂奶,克蘭特的媽媽也是第一次給孩子喂奶,沒什麼經驗。小克蘭特含不住奶頭,媽媽很著急,小克蘭特也哭得滿臉通紅,急切地尋找著母親的奶頭。

這時,克蘭特的父親尼卡卻走過來將克蘭特的小臉扭到了另一邊。

奶奶很奇怪地問道:“你幹什麼?孩子現在很餓。”

克蘭特的媽媽也很費解地問道:“就是,你這是幹什麼?”

爸爸卻微笑著說道:“讓他這麼小就知道任何事情能夠輕輕鬆鬆的等著別人送給他,這樣絕對不行,必須讓他知道,想要得到任何東西都要靠自己的努力付出。”

就這樣,小克蘭特出生不久就開始接受爸爸的第一堂挫折教育課。

或許在我們中國人看來,克蘭特父親的做法是很無情的,也是很讓人費解的,很多人也不禁要問:跟一個剛出生的孩子較什麼真啊,談什麼挫折教育啊?其實,真正的挫折教育就是要從孩子出生以後開始。我們知道,孩子其實是有著很強的可塑性的,這種可塑性從他一出生就具有了,適度的挫折有助於孩子自立能力的培養,也有利於培養孩子一個樂觀的生活態度。所以,家長們可以在生活中給孩子製造一些挫折,讓孩子經受一些挫折,這有利於他們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