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哈佛關於中國非營利組織的研究—訪談豪澤非營利組織中心中國項目主管胡罄(1 / 3)

時間:2010年8月4日

胡罄,肯尼迪政府學院豪澤非營利組織中心(以下簡稱“豪澤中心”)中國項目主管。

問:哈佛大學豪澤非營利組織研究中心是一個以非營利組織為核心,展開相關研究的獨立跨學科學術機構,據我所知,豪澤中心將中國非營利組織作為一個重要的關注領域。為什麼豪澤中心會如此關注中國?

胡罄:豪澤中心關注中國非營利組織項目主要基於兩點原因,一是豪澤中心自身的轉型,二是中國公民社會、慈善領域發展的需要。豪澤中心2007年完成了第一個10年規劃,在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時,該中心完成了一次轉型,也就是為實踐領域牽線搭橋。因此,需要根據實踐領域的組織類型,選擇一些領域和研究方向,於是豪澤中心確定了5個研究領域,其中隻有一個是以地理位置作為關注點的。這5個研究領域分別為人權和公正領域的組織、人道主義援助和發展的非政府組織、藝術和文化類型非政府組織、慈善資源研究和中國非營利組織。

把中國非營利組織作為研究方向,主要基於三個方麵的考慮:第一,利用哈佛大學的強項來幫助中國的非政府組織,哈佛大學一直在中國和中文研究方麵實力較強,無論是人文、社科還是其他實踐領域,它都有實力很強的院係、專家和教授,所以我們希望利用哈佛在這方麵的資源來建立中國的非政府組織項目。第二,中國實踐領域的需要。豪澤中心的捐助人豪澤夫婦對中國有持續的關注,他們認識到了這個領域建設的重要性和中國的需求,希望從學術層麵加強這一方麵的研究,因此促成了中國項目的建設。第三,2007年前後,由於中國政策和立法方麵的開放,中國非營利組織如雨後春筍般快速成長和發展。這是一個大的社會背景,使我們加強了對中國非營利組織的重視。哈佛大學豪澤中心與北京大學合作開展的公益組織事業發展項目,就是中心關注中國項目的一個成果。

哈佛大學設立非營利組織中心,印證了這個領域的重要性。從廣義來看,公民社會、慈善事業已經發展到了不容忽視的地步,世界發現中國的公民社會在複蘇,社會組織蓬勃發展,這種趨向會對中國社會產生影響。從狹義來看,專門研究這一領域的專家會思考,在中國特定的背景和環境下,公民社會和非營利組織又會是怎樣的模板,從而給學術領域帶來研究案例的機會。這就是為什麼該中心會在學術上引起如此強烈的反響。

問:我了解到,豪澤中心設立了專門的項目,來培訓中國非營利組織領導人。您可否介紹一下這個項目的相關情況?

胡罄:是的,該中心設立了為期兩三天的工作坊,麵向慈善、公益領域的領導人進行培訓,加強他們對實踐領域的反思。目前是針對團隊來進行,當中國非營利組織的團隊來訪美,我們邀請哈佛的教授提供這些培訓,介紹一些國家在相關領域的經驗和教訓,為他們提供反思的空間。這個項目從2010年開始,為期3年,我們每年培訓兩個團隊,由中國的合作機構進行篩選。在中國,我們與一些組織,例如中國基金會中心、美慈中國等開展合作。

問:豪澤中心中國項目的戰略是什麼?這個項目具體關注點是什麼?為何如此選擇?

胡罄:豪澤中心的中國項目致力於為學術研究和實踐領域牽線搭橋,從而促進學術成果向實踐轉化。中國項目要以在三個層次上的活動實現這些目標,第一是知識的傳播和教育,第二是公眾的意識和倡導,第三是社會實踐和社會影響。

關於第一點,要幫助一個公共部門發展,學術是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作為一個大學的研究機構,我們要加強在這一領域的學術研究。中國已經在公益組織、公民社會方麵有了許多研究成果,但用英文研究中國的信息和研究還很少。我想,如果讓不了解中國的外國人關注中國的發展,讓有專長的學者參與到中國非營利組織的研究中,是有必要的。因此我們在設計一個課程,主題是“中國的民間組織和公益組織”,亞洲研究中心的主任托尼·賽奇和豪澤中心的主任克裏斯托弗·斯通(Christopher Stone)教授將聯合授課。介紹西方關於公民社會、非營利組織的研究框架,並且將中國的發展置於自身的發展背景之中,因此這個課程具有比較研究的性質。對於那些關注公民社會、公益組織的學生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了解中國、關注中國的視角。我們設立網絡平台,邀請持續關注中國非營利組織發展的學者和學生參與進來,並通過翻譯和編輯的方式,向英語人士介紹中國的發展。此外,我們還組織關於中國非營利組織的研討會,2010年底,我們邀請到了美國和中國政治學領域的專家和教授,進行了一場學術研討會,與會者有些通過曆史的視角、有些通過實踐領域的視角來研究中國非營利組織發展曆程,效果非常好。而且,我們還會向中國的受眾引薦國外最新的出版物和研究成果。